三国时期地图,求三国时期详细地图(含古今对照)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601

求三国时期详细地图(含古今对照)

三国时期: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现在的对照: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的三足鼎立

1、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 。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2、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3、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4、222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5、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6、263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三国时期地图和各州名称及分布如何?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三国鼎立的雏型。

1、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2、蜀汉疆域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

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3、东吴疆域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

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63]: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县、郡、州的由来:

1、县的含义分为三个阶段。

县鄙之县:西周时的“县”指的是国都之外的郊区,与“鄙”同义。

县邑之县:春秋中后期,楚国最早出现了作为行政单位但长官世袭的县,与邑(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同义。

郡县之县:由于《史记》的记载,人们通常认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设置的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东)是最早的建制县。但我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发起人——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指出,郡县之县与县邑之县至少应该有四个差别。

一是国君直属,二是长官不世袭,三是幅员或范围一般经过人为的划定而不纯是天然地形成,四是县以下还有乡里等更为基层的组织。按照周振鹤教授划分的标准,在战国时期才出现我们所熟知的千古流传的县制。

2、“郡”究竟出现于春秋还是战国时期,历史地理学界有争议。可以确定的是,郡的出现晚于县,初期设置在边远荒僻之地,具有军事防守性质,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两者不相统属。

很多资料都说在秦代以前,郡比县小。从断代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这样说也没错。但如果细致的划分,便可以发现战国后期随着边地日益繁荣,已经在郡下分设若干个县,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于县,这便是郡县制的雏形。当然,在秦朝之前,郡县二级制属于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区划。

3、州。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传说,把他们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围划分成九个区域,即人们常说的“九州”。关于九州的名称,雍、冀、豫、荆、扬、兖这六个州是没有争议的。至于另外的三个州为:

《尚书·禹贡》认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礼·职方》认为是青州、幽州、并州。

《尔雅·释地》认为是徐州、幽州、营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认为是青州、徐州、幽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国

三国时期的中国地图

地图如下: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唐宋诗词中有大量三国内容。

元明清时期,三国事迹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晋代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颇有参考价值。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世界各地。

扩展资料

三分归晋

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52-53]。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在264年孙皓即位后,交州(约今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

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269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271年方夺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

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280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

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三国时期地图和各州名称及分布如何?

1、东吴疆域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

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2、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3、蜀汉疆域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

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县、郡、州的由来:

1、州。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传说,把他们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围划分成九个区域,即人们常说的“九州”。关于九州的名称,雍、冀、豫、荆、扬、兖这六个州是没有争议的。至于另外的三个州为:

《尚书·禹贡》认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礼·职方》认为是青州、幽州、并州。

《尔雅·释地》认为是徐州、幽州、营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认为是青州、徐州、幽州。

2、县的含义分为三个阶段。

县鄙之县:西周时的“县”指的是国都之外的郊区,与“鄙”同义。

县邑之县:春秋中后期,楚国最早出现了作为行政单位但长官世袭的县,与邑(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同义。

郡县之县:由于《史记》的记载,人们通常认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设置的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东)是最早的建制县。但我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发起人——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指出,郡县之县与县邑之县至少应该有四个差别。

一是国君直属,二是长官不世袭,三是幅员或范围一般经过人为的划定而不纯是天然地形成,四是县以下还有乡里等更为基层的组织。按照周振鹤教授划分的标准,在战国时期才出现我们所熟知的千古流传的县制。

3、“郡”究竟出现于春秋还是战国时期,历史地理学界有争议。可以确定的是,郡的出现晚于县,初期设置在边远荒僻之地,具有军事防守性质,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两者不相统属。

很多资料都说在秦代以前,郡比县小。从断代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这样说也没错。但如果细致的划分,便可以发现战国后期随着边地日益繁荣,已经在郡下分设若干个县,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于县,这便是郡县制的雏形。当然,在秦朝之前,郡县二级制属于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找东汉末年时的州郡地图和三国时期的州郡地图

一、东汉末年,十三州。

1.司隶校尉直辖区

治所雒阳,在今洛阳市东,包括七个郡级单位:河南尹(治所雒阳,同前)、河内郡(治所怀,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河东郡(治所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弘农郡(治所弘农,今河南灵宝市北)、京兆尹(治所长安,今西安市西北)、左冯翊(治所高陵,今陕西高陵县西南)、右扶风(治所槐里,今陕西兴平县东南)。辖区包括今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中南部、山西省西南部。

2.豫州

治所谯县,在今安徽省亳州市,包括留个郡国:颍川郡(治所阳翟,今河南禹州)、汝南郡(治所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北)、梁国(治所睢阳,今河南商丘南)、沛国(治所相,今安徽淮北西北)、陈国(治所陈,今河南淮阳)、鲁国(治所鲁,今山东曲阜)六个郡。辖区包括今河南省中东部、安徽省北部、山东省西南部。

3.冀州

治所高邑,在今河北柏乡县,包括九个郡国:魏郡(治所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巨鹿郡(治所廮陶,今河北宁晋县西南)、常山国(治所元氏,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中山国(治所卢奴,今河北定州)、安平国(治所信都,今河北冀州)、河间国(治所乐成,今河北献县)、清河国(治所甘陵,今山东临清)、赵国(治所邯郸,今河北邯郸)、渤海郡(治所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九个郡国。辖区包括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北部。

4.兖州

治所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包括八个郡国:陈留郡(治所陈留,今开封东南)、东郡(治所濮阳,今河南濮阳)、东平国(治所无盐,今山东东平)、任城国(治所任城,今山东济宁)、泰山郡(治所奉高,今山东泰安东)、济北国(治所卢县,今山东长清县南)、山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济阴郡(治所定陶,今山东定陶)八个郡国。辖区在今山东省中西部、河南省东北部。

5.徐州

治所郯(tan)县,今山东省郯城县北。包括五个郡国:东海郡(治所郯县,同前)、琅邪国(治所开阳,今山东临沂北)、彭城国(治所彭城,今江苏徐州)、广陵郡(治所广陵,今扬州西北)、下邳国(治所下邳,今江苏邳州市南)。辖区在今山东省南部、江苏省中北部。

6.青州

治所临淄,今山东淄博。包括六个郡国:济南国(治所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北)、平原郡(治所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乐安国(治所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北海国(治所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东莱郡(治所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东)、齐国(治所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辖区在今山东省中东部。

7.荆州

治所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东北。包括七个郡:南阳郡(治所宛城,今河南南阳)、南郡(治所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江夏郡(治所西陵,今武汉新洲区西)、零陵郡(治所泉陵,今湖南永州市)、桂阳郡(治所郴,今湖南郴州市)、武陵郡(治所临沅,今湖南常德)、长沙郡(治所临湘,今长沙)。辖区在今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大部、湖南省全部。

8.扬州

治所历阳,今安徽和县。包括六个郡:九江郡(治所阴陵,今安徽定远县西北)、丹阳郡(治所宛陵,今安徽宣城)、庐江郡(治所舒,今安徽庐江县)、会稽郡(治所山阴,今绍兴)、吴郡(治所吴县,今苏州)、豫章郡(治所南昌,今南昌市)。辖区江西省一部分、江苏省南部、安徽省中南部、浙江省。

9.益州

治所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北。包括十二个郡级单位:汉中郡(治所南郑,今陕西汉中)、巴郡(治所江州,今重庆)、广汉郡(治所广汉,今四川广汉市北)、蜀郡(治所成都,今成都市)、犍为郡(治所武阳,今四川宜宾市)、牂牁郡(治所故且兰,今贵州黄平县西南)、越嶲郡(治所邛都,今四川西昌市东南)、益州郡(治所滇池,今云南晋宁县东北)、永昌郡(治所不韦,今云南保山市东北)、广汉属国(治所阴平道,今甘肃文县)、蜀郡属国(治所汉嘉,今四川雅安北)、犍为属国(治所朱提,今云南昭通市)十二个郡级单位。辖区包括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

10.凉州

治所陇城,今甘肃秦安县东九十里的陇城镇,一说在冀,今甘肃甘谷县。包括十二个郡级单位:陇西郡(治所狄道,今甘肃临洮县)、汉阳郡(治所冀,今甘肃甘谷县)、武都郡(治所下辨,今甘肃成县西)、金城郡(治所允吾,今甘肃永靖县西北)、安定郡(治所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北地郡(治所富平,今宁夏青铜峡南)、武威郡(治所姑臧,今甘肃武威)、张掖郡(治所觻得,今甘肃张掖甘州区西北)、酒泉郡(治所禄福,今甘肃酒泉)、敦煌郡(治所敦煌,今甘肃敦煌西)、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治所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辖区涵盖今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自治区。

11.并州

治所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包括九个郡:太原郡(治所晋阳,同前)、上党郡(治所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上郡(治所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西河郡(治所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五原郡(治所九原,今包头市西)、云中郡(治所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定襄郡(治所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东南)、雁门郡(治所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朔方郡(治所临戎,今内蒙古磴口县北)。辖区包括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陕西省北部。

12.幽州

治所蓟县,北京大兴县南。包括十一个郡国:涿郡(治所涿,今河北涿州)、广阳郡(治所蓟县,北京大兴县南)、代郡(治所高柳,今山西阳高县)、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县)、渔阳郡(治所渔阳,今北京密云南)、右北平郡(治所土垠,今河北丰润县东)、辽西郡(治所阳乐,今河北抚宁县西)、辽东郡(治所襄平,今辽宁辽阳市)、玄菟郡(治所高句骊,今辽宁省新宾县西南)、乐浪郡(治所朝鲜,今朝鲜平壤)、辽东属国(治所昌黎,今辽宁义县),范围包括今北京市、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一部、辽宁省大部、朝鲜国大部。

13.交州

治所龙编,今越南国北宁市。包括七个郡:南海郡(治所番禺,今广州市)、苍梧郡(治所广信,今广西梧州)、郁林郡(治所布山,今广西桂平市西南)、合浦郡(治所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交趾郡(治所龙编,今越南国北部北宁市)、九真郡(治所胥浦,今越南国北部清化市西北)、日南郡(治所西卷,今越南国中部广治市西北)。辖区包括今广东省、广西自治区、越南国中北部地区。

二、三国时期

三国行政区划,大体上保留了东汉末年形成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三国行政区划制度与东汉末年极为相似,唯各州刺史、州牧的权利进一步增大,三国机要人物诸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都曾担任州牧。

州的划分,以东汉十三州为基础,但是又有少数拆分州郡的情况。194年,东汉将凉州东部与司隶西部合成雍州,213年,凉州被并入雍州,但到220年曹魏又恢复凉州。荆州、扬州长期被曹魏与东吴分占,而且由于其本来面积广大,所以增设了大量郡置。226年,东吴从交州中分出广州,后取消,后又复设,总计三国共有十五州。

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十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扬州的九江、庐江等二郡十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交州的全境。

蜀只有益州。

拓展资料: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参考资料:三国时期-百度百科

三国时期地图和各州名称及分布如何?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三国鼎立的雏型。

1、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2、蜀汉疆域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

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3、东吴疆域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

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63]: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县、郡、州的由来:

1、县的含义分为三个阶段。

县鄙之县:西周时的“县”指的是国都之外的郊区,与“鄙”同义。

县邑之县:春秋中后期,楚国最早出现了作为行政单位但长官世袭的县,与邑(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同义。

郡县之县:由于《史记》的记载,人们通常认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设置的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东)是最早的建制县。但我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发起人——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指出,郡县之县与县邑之县至少应该有四个差别。

一是国君直属,二是长官不世袭,三是幅员或范围一般经过人为的划定而不纯是天然地形成,四是县以下还有乡里等更为基层的组织。按照周振鹤教授划分的标准,在战国时期才出现我们所熟知的千古流传的县制。

2、“郡”究竟出现于春秋还是战国时期,历史地理学界有争议。可以确定的是,郡的出现晚于县,初期设置在边远荒僻之地,具有军事防守性质,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两者不相统属。

很多资料都说在秦代以前,郡比县小。从断代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这样说也没错。但如果细致的划分,便可以发现战国后期随着边地日益繁荣,已经在郡下分设若干个县,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于县,这便是郡县制的雏形。当然,在秦朝之前,郡县二级制属于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区划。

3、州。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传说,把他们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围划分成九个区域,即人们常说的“九州”。关于九州的名称,雍、冀、豫、荆、扬、兖这六个州是没有争议的。至于另外的三个州为:

《尚书·禹贡》认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礼·职方》认为是青州、幽州、并州。

《尔雅·释地》认为是徐州、幽州、营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认为是青州、徐州、幽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国

三国时期蜀地的地图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掌控曹魏的司马家族所灭。

跪求三国时期的地图要详细一点

三国时期的疆域,如下图:

三国时期,汉献帝大权旁落,各地诸侯逐鹿中原,逐渐分裂成了三个国家。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扩展资料: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实际上,在辽东,有一个与魏、蜀、吴三国性质相同的国家─燕国,该国从190年初成规模,到238年被司马懿所灭,立国48年,比刘备创立的蜀汉还要长6年。燕国鲜为人知的开国之主公孙度,也是一个堪比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乱世枭雄。

曹魏一直图谋一统中国。237年,魏明帝曹叡派幽州刺史毌丘俭进攻燕国,大败而归。238年六月,曹魏太尉司马懿率大军进入辽东,公孙渊调数万步骑兵防守辽隧,没想到,司马懿对辽隧只是进行佯攻,而转军袭击燕国都城襄平城才是目的。

燕王公孙渊和全城军民被围困城中,八月弹尽粮绝,将军杨祚开城投降。公孙渊突围途中被魏军斩杀,燕国诸郡全部归降。至此,燕国成为四国中首个灭亡的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