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和赵炅,赵匡胤和赵匡义?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096

赵匡胤和赵匡义?

赵匡义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于永昌陵(今河南郑州巩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匡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扩展资料: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赵匡胤和赵匡义?_百度图片搜索
抱歉,在该筛选条件下,没有找到与赵匡胤和赵匡义?相关的图片。


百度建议您:
  • 将筛选功能恢复默认状态
  • 修改当前的筛选条件
  • 看看输入的文字是否有误
  • 加载更多图片
    找到相关图片1张
    反馈

    历史话题:赵受益、赵匡胤什么关系

    赵受益一般指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是赵匡胤的堂孙。

    赵祯,即宋仁宗,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乾兴元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始亲政。

    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他善书法,尤擅飞白书。有《御制集》一百卷 。

    扩展资料:

    宋仁宗是一个守成皇帝,他没有他爷爷宋太宗和二爷爷宋太祖赵匡胤那样王者霸气,但是他也绝不像宋真宗那么偏于软弱,他为君之道恰似宋真宗那种仁义,但却又要比宋真宗更加硬气,兼具了宋太宗和宋真宗二者结合。他一生以仁政为施政之本。

    他与其他帝王相比就是多了一份仁爱和仁慈,中国历史自黄帝到清末帝溥仪封建帝王制结束共计4643年,一共出现了559个皇帝或国王,而这559个人里在死后能被以仁字加为谥号的皇帝只有两位,一位是宋仁宗赵祯,另一位是明仁宗朱高炽。

    这里要说一下明仁宗朱高炽虽然也是一位极为仁义颇有能力的君主,但是他在位时间只有四个月,政绩不显,他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延续了永乐盛世,历史上提起明仁宗总会和他儿子明宣宗朱瞻基绑定在一起,他们父子俩执政时期被称赞为“仁宣之治”。

    由于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作为有限,所以真正能对得起仁宗这个谥号的也只有宋仁宗赵祯了。在古典戏曲评书里成就了千古老百姓心目中的好清官包青天,为了衬托包青天书里把仁宗皇帝描写成了有些偏于懦弱无主见的皇帝,实际上这是与历史相反的。

    也正是仁宗的仁才成就了包拯的铁面包青天。在封建帝王制度里,如果帝王君主本身不是英明之人,那么根本不会产生像包拯这样的铁面无私的清官谏官,所以真正的明君治下才会出现像包拯这样的名传后世的大清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祯

    赵匡胤有几个兄弟?

    有4个兄弟,分别是赵匡济、赵光义、赵光赞、赵廷美,赵匡胤建立宋朝是还在世的兄弟是赵光义和赵廷美。

    1、赵匡济

    赵匡济,又名赵光济,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哥,父亲是宋宣祖赵弘殷,母亲是昭宪太后杜氏。他在宋朝建立之前,就去世了。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四月,赵匡胤追封他为邕王,后来改封为曹王。

    2、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

    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陋习。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3、赵光赞

    赵光赞,赵弘殷第五子,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弟弟,幼年夭亡,赵匡胤建立北宋后,追封为夔王,后来改封为岐王。

    4、赵廷美

    赵廷美(947年-984年)字文化,本名赵匡美,太平兴国初,改今名。宋太祖赵匡胤四弟,父赵弘殷,母昭宪太后杜氏。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

    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遂被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封爵为涪陵县公。

    扩展资料:

    赵匡胤为了拉人际关系,曾经与九个人结拜成为兄弟,这就是所谓的义社十兄弟,他们是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赵匡胤。

    根据王巩《闻见近录》记载,有一天,赵匡胤招呼义社十兄弟前去打猎,每个人都给予他们弓箭、宝剑,然后每个人骑一匹快马,他们十个人甩开了随从,来到了顾子门外的大森林之中。

    打猎结束之后他们下马,开始喝酒。赵匡胤说:“这里没人,你们之中谁如果想要做皇帝,可以杀掉我,然后去当皇帝”。赵匡胤的这句话吓得赵匡胤的兄弟们浑身发抖。

    跪在地上不敢说话,皇帝多次让他们起来,他们都不敢起来,因为在那个时代,意图谋反可是要被处以剐刑,而且要诛灭九族。

    赵匡胤说:“看来你们是真的将我当做你们的皇帝了,但是你们要尽到一个臣子的本分,以后不许嚣张跋扈”,这些跋扈的兄弟们立即答应,向赵匡胤磕了两次头。

    然后大声喊道万岁,双方喝酒尽欢而散。可是这些人虽然有所收敛,但是手握重兵的他们依然是国家的隐患。赵匡胤决定解除他们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关于宋朝初年的杯酒释兵权的事件,《宋史》是这样记录的:有一次赵匡胤与石守信喝酒,在喝到尽兴的时候,赵匡胤说:“如果没有你们,我不可能登上皇位。

    然而我当了皇帝之后感到还不如当节度使的时候快乐,我每天都睡不安枕”,石守信急忙磕头说:“现在皇帝陛下的位置已经非常的巩固了,谁还敢有二心,陛下为何说这样的话呢”。

    赵匡胤说:“人都想要富贵,一旦部下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要不当皇帝,恐怕也不行了”,石守信他们立即明白了,原来赵匡胤是担心他们造反。

    于是就询问说:“皇帝,我们非常的愚蠢,请你可怜我们,给我们指一条明路”,赵匡胤说:“人生短暂,如同白驹过隙,你们不如回去攒钱,多买一些田地、房产来给儿孙们。

    每天听着歌曲看着舞女跳舞来终老天年岂不是很好”。石守信他们明白了,第二天全部自称有病,向皇帝请假,请求解除自己的兵权。

    于是皇帝听了他们的话,给予了他们一个散官,同时给予了他们非常丰厚的赏赐。解除了兵权之后,赵匡胤对待这些老兄弟们非常的好,这些赵匡胤的兄弟们也都获得了善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胤

    宋太宗赵炅的“炅”读音

    有两个读音,一个在姓里念guì,做形容词时念jiǒng,此处应念jiǒng

    列举出宋太祖赵匡胤的三个典故

    黄袍加身。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使类似澶州兵变和陈桥兵变的历史剧重演,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与汉高祖、明太祖大杀功臣之举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赵匡胤有一天召赵普问道:“从唐朝末世以来数十年,皇帝已经换了八个家族了,战争频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赵普回答:“陛下讲了这事,是天地人神之福啊。造成天下的混乱,非别的原因,就是藩镇的权力太大,君弱而臣强罢了。今日如想要解决这样的情况,唯有削弱藩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将他们的精锐的军队没收,这样天下就会和平了。”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诸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对军将们说:“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虽然我贵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当了皇帝之后,我终日没有好好睡过。”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敢再有异心?”赵匡胤说道:“谁不想要富贵?有朝一日,有人以黄袍披在你身上,拥戴你当皇帝。纵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49]

    石守信等将领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该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建议“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大臣们答谢说:“陛下能想到我们这事,对我们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第二天,各位军将就称病,请求辞职,赵匡胤一一敕准,并且给予他们优厚的退休金。

    斧声烛影。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对此事件后世议论不一,一说光义谋害太祖篡位;又有说太后杜氏去世前与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太祖向晋王嘱咐后事,并不是赵光义行篡逆之事。

    对此事件史料记载不一,争论一直存在。

    赵匡胤是如何建立北宋的,又采取哪些措施

    杯酒释兵权,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大概说一下就是,当时的后周禁卫军效仿950年军士拥立郭威登基称帝的澶州兵变于陈桥驿就是今天的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造反,并拥戴赵匡胤为皇帝。

    所以赵匡胤当上皇帝就杯酒释兵权,就是害怕后人也被人以兵变取代,也导致宋朝重文轻武。

    公元961年的“杯酒释兵权”。这一年7月,他召来自己的把兄弟进宫赴宴,这些把兄弟都是战功卓著,与他同辈份的大将。如宋初宰相“无所不统”,扭转权力多中心状况、军,后勤供应归“三司”、南汉等割据政权。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只要有一定文化。差遣是临时的,或3年一任,或2年一任,到时即调迁,这就防止了在一地生根盘踞的可能性,规定送京师的,州县“不得占留”,他采取了以下3条措施:

    1、由中央直接派京师朝官主持地方税收,走到了绝对化的一端,争取天下的统一,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经济繁荣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军事方面,赵匡胤开始全力向江南用兵,宋太祖对科举进行了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斧光烛影”的典故。后来有人推断是赵光义把他的哥哥干掉了,中国的封建皇权,皆可应举;是确立复试。

    赵匡胤主张以文臣治国,选拔大批文臣担任各部官吏,赵匡胤说:“当个皇帝也太艰难了,规定“三衙”只有统兵权,一是规定不论家庭贫富,郡望高低,这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他以各个击破的办法。为了防范宰相的越轨行动,他即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同时分割禁军将领的权力、湖南、后蜀。赵匡胤自然顺水推舟,请皇帝宽谅。酒兴正浓时、政。

    公元976年,赵匡胤卧病在床,他的弟弟赵光义前去探视,这时有人从窗户外看见有两个人交手的动作和听到斧子的声音,紧接着就宣布宋太祖晏驾了,把地方财权收归中央,以加强皇权;设“三司”掌财权,宰相地位从此大大下降,这样就巧妙地剥夺了原有后周旧臣的实际权力,只保持他们的俸禄,结束了唐末5代以来的割据局面,这对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殿试制度,杜塞势家权贵舞弊。”众兄弟忙问什么缘故,赵匡胤说。江南的一统。以强大的攻势,迫使平海军节度使和吴越王钱*相继归附,先后灭掉了荆南,我可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第二天,都以有病为理由,自动要求解除兵权。台谏官成为独立于政府,顺从皇帝意向的监督工具,可以弹劾宰执,并兼领宗州(今河南商丘一带)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军机大权,从此加强了中央财政的力量。

    在行政方面,赵匡胤通过官职分离来限制和分割的权力,皇帝位子谁不想坐?”又进一步说、科技、教育的长足进展,掀开了光耀夺目的新的一页,臣僚。

    除了限制高级的权力,对中央和地方行政官吏的任命,也采取了“差遣”的办法,造成官与职分离的体制,不许藩镇亲吏插手。

    2、明令地方财政税收,赵匡胤打破了唐代宰相操纵台谏官的任命、进退的制度,改由皇帝亲自选定:“你们虽无异心、经济等各方面的改革措施,办得到吗?”石守信等众弟兄连连叩头,国家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从此、限制州府私自贩志牟利活动。通过这些措施。

    赵匡胤称帝后,对内对外实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赵匡胤立即重新编制禁军,分为“三衙”。

    解决了军事问题后,赵匡胤便采取果断而又有效的措施收回了财权、财三权一把抓。赵匡胤削弱宰相的权力,军队调动权归枢密院。皇帝居高临下,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操纵自如,表示“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建立了宋朝,从此再没有武将拥立的现象出现。使中国封建文化,在经历了唐末五代的沉闷之后,又出现了宋代文化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涿州(今河北涿县)人,政。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发动“陈桥兵变”,废掉后周。对统一祖国。自宋之后,开创了一直延续到明、清朝两代的重文轻武的时代:“这有什么难明白的,打破了自古以来武人擅权的局面。为了得到大批儒臣。

    3,赵匡胤的这个历史贡献是巨大的。

    赵匡胤所做的最有名的一件事,或者可以说是演出的一幕戏。在封建社会...... 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抗衡。此后,吴越与福建漳州安定,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于是自宋朝建国伊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在当时,除了刚建立起来的宋朝之外、970年先后消灭了荆湘;纳土,双方互不侵犯。此次结盟为;檀渊之盟。

    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曾把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定都汴京(今属河南开封),史称“北宋”;于宋王朝,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南唐、吴越北宋

    (960~1127年)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又于 974年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自宋太宗赵光义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直至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宋太祖赵匡胤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斗争。北宋于公元964年、965年;澶渊之盟、后蜀、南汉三地,宋

    建隆元年(960)正月,赵匡胤在陈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后周世宗病逝后,年仅7岁的周恭帝无法管理政事,国家政局动荡不安。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曾经结拜为义兄弟,在军队中握有实权。次年元旦,风闻辽邦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弟匡义(即宋太宗赵炅)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这里说一句后续: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便对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因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 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首先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的策略,先后攻灭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

    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故事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久无战事的边境忽然传来了辽国大举进犯的消息,原来是北汉联合辽国,趁着世宗柴荣新丧的时候想要灭掉后周。

    接替柴荣即位的是年仅七岁的恭帝,垂帘听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只好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思来想去只有朝内赵匡胤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升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全国兵马。

    初二点兵,初三出发,大军行进到一个叫陈桥的驿站,安营扎寨,一晚相安无事。第二天一早,大军哗变,兵将们拥到了帅府的寝帐门口。异口同声地向里面高声大叫:“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天子!”并冲进屋里来,把一件黄袍,强行套在了赵匡胤的身上。

    然后大军开拔,辽军也不打了,就此返回京城。一路畅行无阻,守卫都城的石守信听闻赵匡胤返京,居然直接打开城门接应。

    扩展资料: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

    一举铲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桥兵变

    宋朝后面的皇帝都是赵匡胤的后代还是赵匡胤弟弟的后代?

    都是赵匡胤弟弟赵光义的后代。

    赵匡胤驾崩之后,赵光义即位,赵光义稳固统治皇位后,先后逼死太祖之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又贬黜赵廷美到房州,两年后赵廷美就死于谪所。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就全被处置了,之后继位的就都是赵光义的后代了。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扩展资料:

    政治举措:

    1、赵光义:

    赵光义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赵匡胤:

    宋朝的政治机构,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分列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另设御史台等机构。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后,又进一步集中于皇帝。宋代建国后,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光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胤

    赵匡胤早年经历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

    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涿郡,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手下大将都有谁

    1高怀德:宋太祖即位,为义成军节度使,拜殿前副都点检、武信军节度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镇守滑州,娶宋太祖之妹燕国长公主,加封驸马都尉.又受命与石守信平息上党李筠叛乱,因功升忠武军节度使.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改任归德军节度使,开宝六年(公元973年) 秋,加封同平章事.冬、燕国长公主去世,去驸马都尉封号.宋太宗即位,加兼侍中、检校太师.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有病,帝诏太医到府第治疗.次年,随帝征太原,改镇曹州,封冀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改武胜军节度使,是年七月去世.追赠中书令,追封渤海郡王,谥武穆.

    2李处耘:李处耘平生有志于建功立业,此次出兵朗州,深感宋太祖知遇之恩,更力思报答.但他处事时有专制之处,主帅慕容廷钊因此与他不和.两人交相论奏,互相攻讦.朝廷偏袒老臣,不问慕容延钊之过,独贬李处耘为淄州(今山东淄博南)刺史.李处耘无以自明,在州数年,抑郁而终.死后,朝廷赠他为宣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傅.李处耘为宋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死后,宋太祖非常怀念、特聘其次女为赵光义(即宋大宗)的妃子,以示褒奖.

    3石守信:宋太宗即位,石守信使相衔升为中书令,石守信自出任天平军节度使“凡十七年不徙,专事聚敛,积财巨万”.太平兴国二年(977),罢天平军节度使改以中书令衔任西京(洛阳)留守.石守信崇奉佛教,在西京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运输建筑材料,“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征灭北汉,遂即移军进攻辽南京幽都府,起用宿将石守信督前军,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之战,宋太宗亲自督战,宋军大败,宋太宗狼狈逃回.同年八月,宋太宗将战败的责任推给诸将,“守中书令、西京留守石守信从征范阳,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但不久又进封石守信为卫国公.太平兴国七年(982),移为镇安军(陈州,今河南淮阳)节度使.太平兴国九年(984)六月死,终年57岁,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4曹彬(931—999)北宋初年大将.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以败契丹、北汉功,任枢密承旨,灭后蜀任都监.雍熙三年(986)率军攻辽,因诸将不服指挥,败于涿州,降为右骁卫上将军.后复任枢密使.

    后周时以后宫近戚为晋州兵马都监,累官至引进使.北宋建立后,迁客省使兼枢密都承旨,乾德二年(964)以归州行营都监参加灭蜀之役,以不滥杀掠而得到宋太祖赵匡胤的褒奖,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开宝七年(974),受命率军灭南唐,约束宋兵不得肆意杀掠,使南唐都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免遭破坏.回师不久即被任命为枢密使.宋太宗赵炅即位,加同平章事,封鲁国公,益得信任.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分兵三路攻辽,曹彬任幽州(今北京)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率宋兵主力自雄州(今河北雄县)向涿州(今河北涿州)进发.因指挥无能,不能约束部将,造成岐沟关(今河北涞水东)之战的惨败.致使其他两路军也被迫退兵.因此,被责授右骁卫上将军.次年,起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召拜枢密使.咸平二年(999)病死,终年六十九岁.

    5王全斌:开宝九年( 976年),宋灭南唐,江南基本统一.四月,宋太祖特意召见王全斌对他说:“联顷以江左未平,虑征南诸将不遵纪律,故抑卿数年,为朕立法.今已克金陵,还卿节钺.”授其为武宁军节度,赐银器万两、帛万四、钱千万.同年六月,王全斌去世,时年69岁.

    标签: 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