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陆贞这个人吗,陆贞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知识413

说到垂帘听政,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慈禧太后。其实,在慈禧垂帘听政之前,中国历史上女人执政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

一、先秦时期的宣太后

宣太后(?―前265年),芈(mǐ)姓,出生地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市),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

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以“太后”称谓的第一人,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睢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语。其后赵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说。是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太后专权,也是自她而始。宋代陈师道《后山集·卷二二》云:“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因此,后世的吕后、慈禧之流都是她的徒子徒孙。她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发展了国力,“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史记·穰侯列传》)。

宣太后以为子夺位的行动和过程告诉世人,女人不是弱者,她更不是一个“弱质女流”,任何人如果拿鄙视女人的眼光来看她,必将自尝苦果。这个三十岁上下的成熟美妇人一跃成为封建社会里后妃掌政的鼻祖。秦国尚武,而武功最盛大的时期之一,就是宣太后掌政的三十六年。

二、西汉吕太后

吕太后即吕雉(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她开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历史上有陆贞这个人吗,陆贞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展开全文

吕太后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吕太后当政十五年,推行约法省禁、与民生息的政策,做了几件大事:叫各郡县推举优秀农民,予以勉励,减轻赋税,改秦税什收其伍为什伍税一;允许以往逃避山林、湖泊和迁徙他乡的农民回到家乡,并归还田宅,官吏不得因其过去有不法行为打骂或歧视;释放奴婢,回乡从事农耕,官吏不得干涉;裁减大批军官士卒,转业还乡,优先给以土地,妥善安置;大赦天下;废秦时因株连而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使边境安定。这些政策的实施,缓和了内外矛盾,刺激了生产发展,增强了汉王朝的国力。

三、东汉邓太后

邓太后叫邓绥,东汉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东汉王朝第四代皇帝汉和帝的皇后。邓绥的祖父正是以向光武帝刘秀进献了“图天下策”的东汉开国重臣、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邓禹。邓绥15岁入宫,22岁被册封为皇后。

元兴元年(105年),和帝驾崩,长子平原王刘胜以痼疾不得立,而生下来只有百多天的殇帝刘隆,被邓绥迎立即皇帝位。邓绥随之被尊为太后,临朝听政。邓绥执政期间,对内帮助东汉王朝度过了“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对外则坚决派兵镇压了西羌之乱,使得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被誉为“兴灭国,继绝世”。但另一方面,邓绥亦有专权之嫌,其废长立幼,临朝称制达十六年而不愿还政于刘氏,朝中多有非议。

东汉王朝在邓太后的治理下,国家经济在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下仍能获得复苏,社会渐渐安定。邓绥执政期间,外戚宦官均不能为祸,她日夜操劳,躬自处置,增收节支,减轻赋税,救济灾民,终使岁还穰丰,百姓安居乐业。她采纳西域都护任留班超之子班勇的进谏,通西域、抗匈奴,安定并州、凉州,使西线多年无战事。她听从虞诩等人良策,以赦免战俘、安抚和谈的办法转守为攻,使羌人暴动得以平息。

四、北魏冯太后

冯太后(名不详)是长乐信都人,出身于北燕皇族,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后宫,成了拓跋氏的婢女;正平二年(452年),13岁的文成帝拓跋濬登基不久,就选中冯氏做了贵人。这一年,冯氏只有11岁;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4岁的冯氏被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十一日,被誉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英年早逝,由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被尊为皇太后。献文帝即位后,由于贪权狂傲的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欺凌这孤儿寡妇,阴谋篡位,北魏政治中枢又面临严重的危机。

有着多年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胆识的冯太后立即进行秘密布置,定下大计,收捕乙浑,镇压叛乱,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治局势,冯太后表现出果敢善断的政治才干。接着,她再露锋芒,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不过冯太后的这次临朝听政,前后仅有十八个月的时间。

由于献文帝喜好黄老(道)、浮屠(佛)之学,厌倦国政、给人予不以天下事为意的印象。在冯太后的强大压力下,献文帝只得在皇兴五年(471年)八月,禅位给不满5岁的太子拓跋宏,《魏书·天象志三》:“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太子拓跋宏即位,即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献文帝自己则做了太上皇,这一年,他只有18岁,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也就再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的政治核心。此时的冯太后,已年过而立,无论才识、气度还是政治经验,都更加成熟了。太和,是孝文帝的年号。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改革称为“太和改制”。由于旧史的记载,人们往往在习惯上把这一功劳归于孝文帝,甚至径直称为“孝文帝改革”,而忽视了冯太后的实际作用。其实,在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之前,冯太后一直临朝听政,作为北魏的实际执政者,不少现代人称赞她才是“太和改制”真正的主持人。翻开史籍,冯太后勇于改革的蓬勃英姿便会展当今后世读者面前。这一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正说明冯太后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冯太后,主持北魏政权多年,其团队中主要是中书学毕业的士族大地主,对北魏国家封建化有一定作用。影响深远的北魏太和改革,是北魏政府群体智慧的结果。无论算到冯太后头上,还是孝文帝头上,都是贪天之功。只能说,冯太后加入北魏管理层多年,以个人智慧实现了北魏两代人的顺利交接,北魏太和改革前期是由冯太后实行的,她辅佐三代帝王,为北魏王朝的政局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五、北魏胡太后

胡充华, 北魏宣武帝皇后,安定临泾人。《中国文艺词典》将其列为中国女词人,代表作《杨白花歌》,中国文学史作为北朝的代表作介绍。曾临朝听政13年,武艺高强,好射箭,爱登山。临朝听政初期,颇有政绩。

按北魏王朝惯例,为防止妇人干政,立太子时必杀其母。因而皇后、嫔妃无人愿生太子,但胡充华宁愿一死也要为宣武帝生一嫡子以继承王位,被传为佳话。延昌四年(515年),胡充华所生之子元诩被立为太子,依照皇家旧制,元诩被立为太子之日,也就是胡充华的人头落地之时。然而,胡充华却靠自己一人之力打破了这个惯例。她只对宣武帝说了一句话:“皇上如果杀了我,将来太子元诩继承了你的位置,会恨你一辈子的。”就保住了自己的项上人头。

熙平元年(516年),宣武帝去世,年仅6岁的元诩继位,是为孝明帝。胡充华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实际掌握了北魏最高政治权力。胡太后临朝听政之初,颇有一番作为。她每日临朝批阅朝臣奏章,对重大案件亲自决断,亲自考核地方官员,一时之间,朝纲肃整,百官膺伏。然胡太后一旦拥有不受约束的最大权力,其天性中追求奢靡的阴暗面很快就暴露无遗。

掌权后的胡太后,按照皇帝的做法,也给自己弄了个三宫六院七十二帅哥。只要长得帅的,她就 “一个也不能放过”,私生活荒淫而又毫无节制。而对于那些敢于对她不满的人,胡太后同样是“一个也不能放过”,在她的铁腕之下,朝中众臣除了敢怒之外,还真没人敢言。

六、唐朝武则天

历史上有陆贞这个人吗,陆贞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武则天,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武则天天生就是一个政治家,善于察言观色,在太宗时期不是特别得宠,就转向了储君李治,后来李治当了皇帝,就把出家为尼的她又接进宫去,拜为昭仪。此后因为高宗体弱,武则天就借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之机一步步地干涉朝政、收买人心,佐持朝政三十年后,在690年,67岁时登上帝位,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七、北宋高太后

北宋宣仁皇太后高氏,小名滔滔,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的母亲,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她的姨妈是宋仁宗的曹皇后,因此家庭地位显赫。

高太后一向反对王安石变法,信任保守派旧党的大官司马光。1085年,神宗病故,新登基的皇帝哲宗赵煦只有十岁,还是个小皇帝。当时的高太后已经是太皇太后,她奉神宗遗诏辅佐年幼的皇上,垂帘听政。

高太后一执政,就开始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将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止。高太后虽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派,但是却有十分优秀的执政才能。她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因此这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也十分繁荣。

宋哲宗时期是北宋最太平、百姓最安乐的时期,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这与高太后的贤德是分不开的。高太后临朝期间史称“元祐之治”,她也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高太后对北宋皇权的平稳过渡、政局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辽代萧太后

萧绰,小字燕燕,契丹族,辽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历史上统治中原二百年间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辽景宗继位后,选为贵妃。保宁元年(969年),被册封为皇后。保宁三年(971年),生辽圣宗耶律隆绪。

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崩,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按景宗留下的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将辽国交到了二十九岁的萧绰手里。统和元年(983年),圣宗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承天皇太后。

萧太后是个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的女子,早在辽景宗在世之时,她就已经开始协助景宗旨治理国事,很多军国大事都出自她的意见,奠定了之后的执政基础。

萧太后对辽国的制度和风俗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学习汉族文化,这些举措不但将辽国从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向封建制转化,更改善了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据《辽史·刑法志》记载,自萧绰变革之后,辽国“国无幸民,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统和中,南京及易、平二州以狱空闻”,辽国内政呈现一片兴旺的景象。

宋太宗于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的三月,对辽国发动“雍熙北伐”。 萧太后亲自披戎装上阵,大败宋军。后来,辽宋达成澶渊之盟,双方结束了多年不息的争战,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相对和平。

九、清代慈安太后

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初封贞嫔,五月晋贞贵妃,十月奉旨立为皇后,时年十六岁。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大阿哥载淳(即同治帝)即位,尊为母后皇太后,又称东太后,上徽号曰慈安皇太后。后联同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除顾命八大臣,与慈禧太后一同展开首度垂帘听政。

在部分影视作品和个别清史研究员的眼中,慈安是一个忠厚老实、懦弱无能的傀儡太后,是一个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赖慈禧的人。事实上真实的慈安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母仪天下的高修养和高素质条件,《清宫遗闻》中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慈安虽然对权力不感兴趣,但她的政治才华毫不逊色。慈禧有才干,又有强烈的政治欲望,但最终只能管理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已,大事都轮不到她来管。慈安比较超脱,不喜欢政务,日常事务就放手让慈禧去做,她乐得轻松自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慈禧可以任意而为。在朝政大事上,还得是慈安说了算。因为虽然都是太后,但慈安为嫡,慈禧为庶,在“嫡庶之分”的礼制束缚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绝不敢擅自主张。

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大权在握、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在光绪年间任过大清国驻英国大使、回国后先后任过光禄寺、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笔记》中记到: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对于东宫太后慈安的德行与行事风格,老百姓多有赞同,当时的民间,甚至出现了“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的说法。

十、清代慈禧太后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和实际统治者。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慈禧是以残忍的手法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的,为维系其独裁权力,对于政敌的整肃,她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当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慈禧当政的结果给近代中国带来的恶果是不言而喻, 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的执政及决策,均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