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不为几斗米折腰的故事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知识365

春暖日盛,桃花芳菲。许多人携家带口,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桃花盛开的地方,观花休憩,享受“桃花源”的静美。

原创不易,求关、求赞呵~

桃花源作为一个世外佳境的代名词,已经深入人心。而陶渊明的绝世名篇《桃花源记》里面描述那种悠然物外、怡然自得的淡然气质,也令无数后人为之向往。

展开全文

在我们的印象中,陶渊明就是桃花源中的隐逸高人,他不慕名利,不贪富贵,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本心,找回自我。这对我们这些为钱奔忙的凡夫俗子来说,绝对是一种渴望已久的状态。梁启超就这样评价陶渊明,“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但鲁迅先生或许看得更透彻一些,他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就拿“不为五斗米折腰”来说,我们通常的印象,是萧统《陶渊明传》里记述的,陶渊明在彭泽县令任上,有督邮来到县里视察,他不愿按照礼法整顿衣冠迎接,于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不为几斗米折腰的故事

确实很酷,很牛×,让人大呼痛快。面对无良上司,我们多少人也想来这么一句。

但按照这个说法,陶渊明要不就是一个不近人情的刺头:上级来视察,你作为下级不以礼相待,不占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不为几斗米折腰的故事

要不就是一个性格偏激、做事不考虑后果、没头脑的愤青:为了所谓的“自尊”,就轻易抛弃一份养家糊口的官职。要知道,陶渊明经常没钱买酒,家里也常常断炊,日子过得很是紧巴。

实际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原因并不像字面上那么简单。据研究魏晋文学的大家逯钦立先生的考证,陶渊明29岁时任江州祭酒,他的顶头上司是江州刺史王凝之,信奉东汉末兴起的五斗米道。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应该是“不为信奉五斗米道的王凝之折腰。”此其一。

其二,陶家和王家有世仇。晋朝实行门阀制度,王凝之是晋时贵族琅琊王氏的后人,而陶家却是平民之家,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通过个人努力当上了东晋大将,功绩显赫,但却被大将军王敦无情打压排挤。家恨面前,陶渊明自然不会与先辈的仇人握手言欢。

其三,文人的清高。王凝之是一个大笨蛋,极其平庸,因为家族显贵而当上高官,又娶了同是贵族门第的咏絮才女谢道韫。谢道韫对丈夫的评价很绝妙,“不意天壤之间,乃有王郎。”就是“没想到天底下,还有小王同学这样的奇葩啊”。天性傲岸的陶渊明,又怎么能屈居人下,忍受这种庸人的使唤?

其四,时运不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并非不愿做官,他一生多次为官,欲将一身才学报于国家。无奈躬逢乱世,朝政不振,一腔报负无从实现,只能退隐江湖。这正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样一来,“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有了合情合理的解释。被后人奉为隐逸神话、无欲无求的陶渊明,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他的选择,饱含着无奈和辛酸。他在用心描写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的时候,心中也充满着对现实的无限感慨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