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决定扶持德国、打压法国的那一刻,二战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035

爱发原创,欢迎指正。全文共4180字,阅读约需6分钟。


回顾20~30年代初的英国欧洲外交战略,有一个基本的外交原则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它一贯采取的力求保持均势的战略。这一战略的要旨用丘吉尔的话说,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使欧洲各大国始终处于一种力量的均衡状态或接近均衡状态。这种状态的达到将会使英国在处理外交事务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可以为维护英国的利益。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


因为在英国的政治家看来,他们的外交原则就是没有永久的同盟者和永久的敌人,只有经常不变的永久的利益,一切的行动都应该以这些利益为转移。


一战后的英国损失惨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战争共使英国付出了伤亡300万人的惨重代价。商船损失高达700万吨,占英国商船总吨位的40%。海外投资减少了23%,贸易逆差不断增加,1913年英国出口再出口对全部进口的贸易逆差为1.34亿英镑,到1918却猛增到7.84亿英镑。


英国的金融垄断地位不保,逐渐被美国所取代。因此,在经历了这样一场人力物力空前耗费的战争之后,恢复经济已成为英国麵的当务之急;而如何重建战后和平,保持欧洲的均势,为恢复经济创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则成了英国决策者们考虑的重点。


索姆河战役被击毁的英军坦克


英国扶持德国,维持均势

由于德国的战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法国成了欧洲大陆上的强国,这是英国所不愿看到的,也是不能容忍的。


一战结束之初,英国首相乔治就认为:法国是现在唯一有可能对我们造成麻烦的国家,1914年英国同德国作战,为的是要抵抗徳国对欧洲的军事统治,经过若干年的时间,英国可能就要因为同样的理由同法国作战了。英国认为,只要德国不被过分削弱,欧洲的均势就能或多或少的保持,否则,德国在未來的大国对杭中就不能充当一个有份量的砝码,欧洲的均势也就不复存在。而且,尤其是面对來自东方苏俄的威胁,德国这个堡垒的作用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英国采取扶持德国的政策,以维持欧洲的均势。


1923年1月11日,法国以德国拒不屜行赔款义务为借口,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法国的行动立即引起了英国的不满,认为法国此维超越了凡尔赛和约的限度,要求法国立即从鲁尔撤兵。


鲁尔区的位置


1923年8月,英国向法国提出了最后通碟式的声明,坚决要求法国撤兵,否则英国在赔款问题上将不再支持法国。在英国的外交压力之下,特别是由于德国的消极态度和法郎的贬值,法国政府不得不同意从鲁尔撤军。


法军自行车旅撤出德国鲁尔区


经济危机带来了政治危机

让英国失望的是,欧洲的这种和平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就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1929年10月,源自美国的经济危机以迅猛的速度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欧洲各国也在劫难逃。其中受冲击影响最大的就是德国。1924年之后,德国的经济得到了稳定的恢复,但是这种恢复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投资的基础上的,对美国资本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因而美国的经济危机对德国的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29-1932期间,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0.6%,工人大量失业,到1932年己达到了600万人以上。经济的严重衰退立即在德国引起了空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突出的表现就是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极端赚主义政党纳粹党势力的迅速膨胀。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纳粹党的人数为108000人,到1930年就达到了30万人,1932年3月,更猛增到100万人。


在1930年的德国国会选举中,纳粹党获得占全部选票18%的64万选票与107个议席,一跃成为了国会中的第二大党,政治影响急剧扩大。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德国的魏玛政府不得不在外交上推行比以往更为激进的路线,以挽救风雨飘摇的德国民主政权。1932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在其新年祝辞中向各国明确发出了“德国要求在军事上与各国平等”的声明。与此同时,在德国国防军内部,要求军备的呼声也日渐高涨,1932年度的秘密重整军备汁划开始执行。到1932年3月12日,德国的军备已经超过了凡尔赛条约规定的限额。


不解释


德国扩军备战,英国仅仅“密切关注”

1934年夏,欧洲的形势没有呈现出任何好转的迹象,相反,德国的危险性却日渐显露出來。1934年3月27日,德国公布了一笔数字大为膨胀的军事预算,与1933-1934年度的军事预算相比,增加了近三分之一,达到了10亿8千9百万马克,其中陆军的费用为6.46亿马克,比1933年增加了1.74亿马克,空军2.1亿,比1933年增加1.31亿马克,海军军费为2.33亿,比1933年增加了0.5亿马克。


德国军费的增加和军备速度的发展,立即在英国引起了广泛的不安和疑虑。1934年4月6日,外交大臣西蒙电令驻德大使菲普斯向德国坤问有关德国军费预算的情况,并对此表达了“极大的不安和关注”。


其实对英国政府来说,德国的重整军备早已不是一个秘密,早在德国尚未公布军事预算之甜,英国政府就已经对德国的重整军备速度表示了担心。1934年3月21日,英国外交部针对德国酝酿重整军备所作的备忘录就己指出:


“虽然德国军备还需几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发动战争的水平,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德国军事当局已经在为这一目的着手准备了,这种准备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必须对这种速度作出正确的评估。”


1934年,德国的航空力量在欧洲己经处于第一位,它已拥有了600架一线作战飞机和机动力量,它可以迅速调集超过凡尔赛和约规定三倍的陆军人员。


纳粹作战飞机


为了消除英国政府的疑虑,4月9日,德国外交部在对英国的询问所做的回复中竭力辩解说:“德国陆军的费用是军队重新组合的需要,海军费用的提高是为了对我们业己破旧不堪的船只进行必要的维修,而空军部预算的份额,仅仅是为了防御空中的袭击加强航空训练而己,不应把它视作军事预算加以对待。”


对德国外交部这种轻描淡写的解释,英国政府只是表达了不满意。


德国急剧扩张,已超出英国预期

就在英国对德国重整军备表示关注的同时,德国的形势仍朝着不利于英国的方向发展。1934年6月30日,德国国内发生了政治大清洗,数以万计的德国“异己分子”被逮捕和秘密处决。7月,奥地利危机爆发,7月25日,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被德国暗中支持的叛乱分子刺杀身亡。8月,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借机将总统与总理的大权独揽于一身,在德国实行独裁统治。10月底之前已经扩充到了30万人。


德国局势的恶化对英国产生了影响,不得不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加以应对。1934年夏,英法两国的参谋人员开始接触,就德国军备的情况交换了意见。7月底,面对德国在空军方面的威胁,英国政府增加了军用飞机的产量,但增加的力度非常小。


1934年11月27日,希特勒在会见英国驻德大使菲普斯时,为了缓和英国对于德国重整军备的不安,向英国大使提出了两国举行诲军谈判的建议。希特勒在会谈中一再向菲普斯表示,德国对英国没有敌意。希特勒说,德国从来不愿意不想在海上对英国构成威胁,德国愿意将自身的海军力量限制在英国海军力量35%的水平以下,并且希望两国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谈判。


就在菲普斯与希特勒会谈后的第二天,即1934年11月28日,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上将同样向英国驻德海军武官戈尔德表达了希望举行英德海军谈判的愿望。雷德尔在会谈中说,德国希望参与1935年在伦敦召开的世界海军会议,并就海军军备问题与各国举行会谈,接受比例限制。


1935年3月4日,英国政府为了向议会说明自身重整军备的必要性,公布了一份有关国防政策的白皮书。白皮书首先以严厉的措辞对德国的重整军备提出了批评,认为“德国不仅无视凡尔赛条约第五部分的规定,公开而大规模的进行重新武装,而且还退出了国联和哉军会议,对于这种背弃条约的行为,英王陛下政府不能表示宽恕。"


白皮书接着就英国国防的虚弱状况进行了回顾,强调在德国重新武装的事实面前必须适当的增强英国的防务。白皮书最后还提醍人们注意德国民众的思想,尤其是被组织起来的青年人的思想状态,认为这种状态。


白皮书的发表立即引起了德国的强烈不满,3月9日,戈林在回答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提问时表示,德国已经拥有一支强大的空军。这支空军“完全可以击溃来自任何国家的空中入侵”。


德国公开违反凡尔赛和约,法国暴跳如雷,英国选择沉默

3月15日,法国政府宣介实行两年兵役制,以弥补军队人员的不足。希特勒立即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于3月16日单方面宣布德国将实行征兵制,在和平时期维持36个师,50万人的常备军。德国的这一行为意味向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和约加之于德国的军备限制已经被完全打破,德国的重整军备行为已从秘密转为公开,并从此进入了一个公开违反凡尔赛和约的新阶段。


德国的行为,立即在欧洲各国引起了极大的膝动和不安,尤其是法国和意大利的反应更为强烈。法国报界在评论德国的公开违约行为时,发出了“欧洲各国,尤其是法、奥、意、苏四国应该立即进行协商”的倡议,认为而对来自德囷的挑战,“只有欧洲各国联合一致的声音一一强者的声音,才能阻止德国的疯狂行动。”3月17日,法国政府在经过紧急讨论之后认为“目前与德国达成全面协定的希望已经不复存在,新的军备竞赛己经开始”,因此“在采取下一步行动之前,法、意、英三国应通过外交或其它渠道进行协商”,以便对德国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


法国驻英大使科尔宾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西蒙时指出:“德国政府的这一决定和它公开透露的心情,构成一个新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政府很想了解一下,在英国政府的心目中,德国是什么样的?”。意大利外长苏维奇在向德国提出抗议的同吋,也发出了“欧洲各国应立即组成军事集团,阻止德国违反和约行动”的倡议,认为只有英法意三国的联合才会有效的遏制德国。


然而,令法意等国政府深感失望的是,英国政府非但没有理会两国一再提出的协商要求,反而在3月18日单独向德国政府发出了照会。


照会除了几句轻描谈写的抗议之外,在最后一段却向德国提出了“是否仍然希望我们根据业已议定的内容和目的前去访问”的探询。从而向德国表明了在目前形势下英国不会采取干预行动,只希望与徳国举行面对面的会谈的愿望。事实上英国一直对柏林抱有很大的幻想,认为这是与希特勒进行面谈,了解其意图的最好途径。可惜,事与愿违。


爱发愚见

法国除了拿破仑时期的高光时刻,什么时候有过威胁?普鲁士才是需要永远提防的狼。英国的这种均势的做法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其实早在英国扶持德国打压法国的那一刻,二战就已经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