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战神,二战功臣朱可夫,为什么手下战死的士兵比敌人多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867

提起二战中的苏联名将,朱可夫应该是大部分人想到的第一个名字。作为苏联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朱可夫一生指挥了数百场大小战役,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公认的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曾经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的荣誉称号,他也被称作苏联“战神”。


(朱可夫旧照)


除了“战神”之外,朱可夫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叫做“百战百胜将军”。


但事实上,朱可夫也并不是每战必胜。比如在莫斯科保卫战结束后的“火星行动”中,朱可夫为了歼灭勒热夫突出部的德国第9集团军,曾先后调用了总数超过190万人的苏联7个集团军来进行作战。


不过,在德军莫德尔元帅的指挥下,尽管德军的防线惨遭压迫,但却始终没有被苏军突破。后来莫德尔元帅还成功反包围了苏军的装甲部队,造成苏军70多万人的伤亡。


像这样的战役还有一些,所谓朱可夫的“百战百胜”,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夸赞他善于指挥大战的形容词。


朱可夫被诟病最多的,就是他每次作战的死亡人数。有学者曾经统计过,但凡朱可夫指挥的战役,苏军的伤亡数字都非常大。甚至明明是一些大胜的战役,苏军的伤亡人数还会高于德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大部分的作战中,苏联军队都是有着人数优势的。虽说德军在1941年东​进时,号称动用了550万军队,并且后期又陆续追加投入了几百万人。但苏军在斯大林的号召下,军队人数一直都是超过德军的,甚至总数始终是有增无减。


(基辅战役)


德国军队打仗,靠的是他们冠绝全欧的装甲部队,其核心战术思想是闪电战理论。在二战前期,德军在不到一年多的时间里,横扫了半个欧洲。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短短几十天里就失去了招架之力。若不是有英吉利海峡这道天堑存在,德军无法发挥陆军的强大优势,恐怕连英国也难逃毒手。


转头东进​后,德军在苏德战争一开始同样势不可挡。比如较为典型的基辅战役,苏军参战人数高达85万人,而德军仅仅投入了50万兵力。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苏军被俘60多万人。


双方这样的参战人数比,是苏德战争中的一种常态。但德军却总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垮苏军,甚至还一路打到了莫斯科。要不是德军遭遇了三十年不遇的一场寒冬,再加上斯大林孤注一掷地坚守,恐怕苏联的命运就要发生改变了。


并且,哪怕苏军在莫斯科击退了德军,但整个战场的局势,也依然在德国人的掌控中。苏联军队面临的问题,始终还是老问题:怎样才能击败德军?


与德军相比,苏军在武器装备、士兵素质和军队纪律上都存在一些差距。唯一的优势,就是人数。怎么能把人数优势转化为胜势,就成为苏军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而这时候,善于“以多欺少”的朱可夫,就发挥了他重要的作用。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早在1939年与日军的诺门罕战役中,朱可夫所指挥的苏军,就在死亡率和死亡人数都超过日本的情况下,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也是典型的朱可夫风格。


在莫斯科战役胜利之后,朱可夫同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一起策动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后来的天王星行动,终于让苏德战争的局势发生了变化。而白俄罗斯战役及之后的大反攻,则成为了朱可夫充分发挥实力的舞台。


由于苏联军队总是以多打少,而且死亡率还一直居高不下。近代有一些学者便把朱可夫这种战术评价为,没有技术含量的“人海战术”,最终的胜利全是靠士兵的血肉堆出来的。


但战争始终是唯结果论。朱可夫在苏联军队全面弱势的情况下,能够指挥军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成功击退侵略者,保卫国土,这实在是功不可没的。


也因为他每逢大战从不掉链子,并且最终还带领苏联红军攻下了柏林,朱可夫在苏联军中的声望曾一度超过了斯大林。比起后来勃列日涅夫自我授予的四次“苏联英雄”称号,朱可夫的四次“苏联英雄”更加深入人心。苏联民众爱戴他,将他称为“战神”和“百战百胜将军”,也显得并不为过了。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相关文章

真亦假来假亦真——长得一模一样的冒名顶替者

真亦假来假亦真——长得一模一样的冒名顶替者

你相不相信这个世界真的有巧合?两个陌生,完全不相识的人,却象双胞胎一样,天生长得一模一样,连最亲近的人都不能分辨。 在1941年年底,苏德战争爆发半年后,一次遭遇战中,苏军俘虏了一批德军军官,在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