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纪实:血战飞狐口(续)-1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908

上接:抗战纪实:血战飞狐口


交战


埋伏在明铺村的一个连率先杀出,迎着日军猛扑过去,刘转连团长注意到日军主力距离明铺村还有几百米距离,他下令贴上去,彻底封死敌军的机动空间。


几乎是与此同时,日军竟然也迎着刘转连的一连迎头杀来,其首车上架着一挺机枪,一面疯狂地扫射着,一面朝八路军的战线冲了过来,已经下车的日军跟在车后也边射击边跟随车辆发起了冲锋。


在日军的抚恤档案中,我们发现,这一路日军中军衔最高的田原少佐,并不是辎重兵出身,而是一名骑兵出身的军官,也许这种出身使他在遭到袭击的瞬间没有选择防守,而是发起了进攻!


他选择进攻的方向便是明铺,试图从这里撕开八路军的重围,带领车队突向目的地涞源。田原对日军“无坚不摧”的攻击力十分自信,但现实狠狠给了他一个教训——左齐参谋长布置的地雷并不是仅仅一颗,日军的首车尽管开下公路仍然压上了一颗,剧烈的爆炸将整个驾驶楼变成了一个大火炬。跟随冲锋的日军车辆也有不走运者随之中雷。意识到前方是雷区,日军被迫就地卧倒,开始和刘转连的一连对射。


左齐在日记中这样描述这一幕:“这时候,一个戴眼镜的日本军官,挥着战刀把鬼子赶上卡车,车辆开足马力,向前猛冲,企图冲出我军的封锁线。但前导车刚进村口就压上了地雷,只听轰轰几声巨响,领头的几辆被炸翻在公路上,后面冲上来的三十多辆车子,被炸翻的车辆堵塞起来,进不得也退不得,鬼子纷纷跳下车来。”这个戴眼镜的日本军官,便是田原传造少佐。






​但即使是这样,一连也没能取得完全的优势。一连是七一七团的基准连,为了阻止日军强攻明铺,刘转连团长在一连集中了6挺轻机枪,堪称火力强劲。但老八路会告诉你,1942年前的老鬼子个个都是神枪手,而我军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射击时姿态稍高。双方隔着地雷阵的对射结果是八路军的机枪手上去一个被打掉一个,这面盾牌打得牺牲很大。


但在一连的顽强抵抗之下,田原少佐很快就攻不动了,他的后队遭到八路军猛烈的攻击。七一七团埋伏的那口刀动了!一营营长何家产亲自带二连从山坡上猛扑下来,和盐见少尉指挥的日军后卫部队撞在了一起。何家产是出身红六军团的一员猛将,他知道自己的任务不仅是打下山口,而且要守住这里,所以他指挥部队不顾日军车队方向射来的子弹,从山坡上飞奔而下,一直冲到距敌30多米的时候,才投出了第一排手榴弹,而后双方的前锋便撞击在了一起。这里是此战中最早发生白刃战的地方。


战斗刚一打响,一刀一盾便打得血火飞迸,但指挥主力的左齐参谋长并没有立即指挥二营冲下去。


他觉察到日军的兵力似乎与最初的推测有些不符——从山坡上看下去,日军的兵力比预期要多,这就意味着八路军并没有预期的10倍兵力优势,原有的作战计划必须做出调整。


撤吗?怎么可能?既然已经狭路相逢,那就唯有亮剑!不过,亮剑并不意味着死打硬拼。左齐敏锐地注意到,由于道路狭窄,日军在前后能够投入的兵力有限,大量日军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还在公路上茫然地等待命令,而八路军所在的山坡上看下去,日军正在射击范围之内,全无遮拦,八路军的手榴弹可以直丢进日军中去,但日军的手榴弹却根本扔不上来。


于是,左齐下令山坡上的二营和一营的一个连立即展开全部火力,不惜把子弹打光,最大限度地杀伤日军的有生力量,然后再向日军发起冲锋。《啊,三宅队的最后》一文中如是描述:“捷克式机枪、迫击炮、手榴弹,在友军的前后左右炸裂……”






但日军的反击也同样迅速而犀利。长城小站的大鹰在《八路军飞狐峪-明铺战斗历史随笔》中根据战斗简报写道:“日军指挥官临危不慌,在受到袭击之后很快回过神来,并准确判断了八路军团指挥所的位置,组织的反冲击见效,竟然在200~300米距离使用步枪、机枪利用仰射打掉重要团指挥员,使八路军团指挥所陷入一定程度混乱。”


这段描述非常准确,这个“重要团指挥员”,便是在飞狐峪口200高地指挥作战的左齐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