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外夷规条:外商不能在广州过冬,到广东经商须由行商负责管理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163

我们知道,大清国闭关锁国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大清入关后,顺治帝搞了一段闭关政策是为了打击东南沿海的反清活动,到了康熙爷收复台湾后,这一威胁不复存在,这老爷子开放了口岸贸易。但是,到了乾隆皇帝时代,这个风流皇帝虽然口口声声说开创了盛世,但是,自从乾隆皇帝晚年,大清的国运日下,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是很低的。这样就加剧了人民的反抗运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广州珠江《伦敦新闻画报》


再者,当时西方工业化的的日新月异,乾隆皇帝不可能一无所知。来自于西方的近代化发展对中国传统小农意识的冲击,他也应该是有所察觉的。但是,他不是去积极地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而是以闭关锁国为手段,来躲避这种威胁。当然,乾隆皇帝这样做,也有另外一种原因。比如说,西方要求对华贸易吧。我们知道,自明朝以来,西方要求与中国贸易通商大多是采取强逼性质的。大清朝当时还有一种担心,担心国内的反清情绪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这些因素都决定着减少对外贸易,隔绝中外之间的交往,把贸易限定在一定区域,成为乾隆朝势在必行的政策。


乾隆皇帝要闭关锁国,当然他也不是直通通地就采取闭关政策。他先是采用经济手段希望达到不与外夷接触的目的。他命令浙江口岸增税一倍,希望英国人知难而退。但是,这一招并不灵,英国人也提高了商品交易价格。商船往来仍然不断。


载着大量鸦片的东印度公司的货车


乾隆皇帝急了。经济手段的不能凑效,他又使用了政治手段。他严令“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准在赴浙省” [5]。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实际上,他这一闭关之举,有三重考虑。其一,广东地窄人绸,沿海百姓大多靠洋船为生;其二,虎门、黄埔在此设有官兵,同浙江等口岸相比,容易防守;其三,担心传统的贸易口岸发生变动,外人大量往来,会对中国“民风土俗”产生影响。


广州一口通商政策的实施,标志着王朝与外界隔绝闭关政策的再度开始。大清王朝要闭关自守而西洋人又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这样,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发生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


西方希望获取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而乾隆皇帝又担心频繁地商贸往来会影响中国的“民风土俗”,甚至担心洋人在中国久留不去,会支持东南沿海仍然存在的反清情绪。因而,在决定开放广州一口的同时,他感觉这样做还不够有力的防范洋人,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东印度公司的钱币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向乾隆皇帝上了一个《防范外夷规条》的奏章,这个规条主要有五条,都是什么呢?主要是外国商人不能在广州过冬;外商到广东经商贸易必须居住在指定的行商会馆里,由行商负责管理;中国人不得为外商做工,更不得借款给外国人,更不得帮助外商打探商业行情;外商船停泊处,派兵巡视、稽查等等。


这个规条,外国洋商看了,气得头大一个直观的感觉,这哪是到中国经商啊,简直是接受监禁改造去了。甚至有英国商人说,中国“贸易规条”对外国太苛刻了,到中国从事经商贸易像坐牢!


乾隆皇帝看了却很高兴,认为这个规条很给力,切中了他希望管理、限制洋人的想法,因而要李侍尧颁布施行。


乾隆皇帝热衷于巡游


既然要闭关防范外商,乾隆皇帝还让地方官公布了相关的公行制度和防范章程。所谓“公行”也就是“行商”。“行商”代表朝廷管理对外邦交和贸易实务。这是具有官方背景的“国有企业”。西方人也称其为“皇商”。


是商人都是讲究商业利益的,即便是有官方背景的官商也不能免俗。当时的行商很希望垄断对外贸易,而朝廷又很希望防范西洋商人。于是,当时的广东行商抓住了这个机遇。1760年,在李侍尧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后不久,广州潘振成等九家行商联名上书广州当局,呈请在管理海路邦交和外贸实务的基础上,设立“公行”,“专办夷船”,垄断对外贸易,外国商人不得与“公行”之外的其他中国商人商贸交易。潘振成等人的呈请,李侍尧还真批准了。当然,于他来说,既有巨大的利益,又能够体现政绩,何乐而不为呢?据说,成立“公行”,他曾经接受了广州商人不少的贿赂。


海禁政策带来的后果是鸦片战争


英国人希望加大与中国的商贸往来,而乾隆皇帝的闭关政策却与英国人的愿望大相径庭,这使他们感到很扫兴。失望之余,并不甘心,决意寻找机会,为叩开中国大门,扩展中国市场再做努力。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人更加剧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步伐,幻想通过鸦片走私,麻木中国人的身心,从而从精神和肉体上控制中国人。


根据《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写


在大清国闭关与英国人渴望叩关的矛盾和利益纠葛中,“公行”制度直接损害了英属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因而东印度公司迫不及待地扮演了敲开中国大门的“敲门者”角色。,先是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并最终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


根据《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写。详细内容请参看《晚清外交七十年》


[1]沈渭滨:《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9页。


[2]《通典》,卷188,《海南序略》,中华书局1984年版。


[3]宋濂等:《元史》卷10,中华书局1976版。


[4]夏燮:《中西纪事》卷一,《通番之始》影印本,第16 ,文海出版社印行。


[5]沈渭滨:《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