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剑,越王勾践一共有多少把剑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507

越王勾践一共有多少把剑

越王勾践只有一把剑,全名称为春秋越王勾践剑。

春秋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扩展资料:

文物价值

春秋末期,吴越地区铸剑的水平远远超过中原诸国。其中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

春秋越王勾践剑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越王勾践众多剑中的“自用”剑。上海市博物馆的谭德睿在通过3000倍的放大显微镜的观察后,从百分之一毫米厚度的金属表层发现了化学处理痕迹。据质子射线荧光分析对春秋越王勾践剑的成分和表面装饰进行分析的结果;

证明春秋越王勾践剑主要用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灰黑色的菱形花纹及黑色的剑柄、剑格都含有硫。春秋越王勾践剑为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为啥比吴王夫差剑厉害?

整理了一些资料供参考如下:

两个剑差不多吧。自古吴越之地,名剑迭出。烽火铸造了春秋霸主,也铸造出尖利无比的传世宝剑。屈原《国殇》中有“操吴戈兮披犀甲”,赞赏吴越武器之精巧。“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芒。服之御左右,除凶致福祥。”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见到历经800年照旧寒光闪闪的吴越青铜剑时,写下如此诗句。武侠宗师金庸,更以吴越前史传奇为布景,写下《越女剑》一书。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继位后,吴国国力发展到高峰,成为五霸之一。正是在这一时期,吴王夫差制造了“削铁如泥”“吹毛自断”的稀世之宝吴王夫差剑。“现在撒播的夫差剑有20多把,其间专家确定的有9把,此次展出的是保存最为无缺的一把。”

比较吴越时期其他剑器,吴王夫差剑属宽格有箍剑。宽格剑便于握持、利于劈刺,能在实战中发挥有用的效果;剑身规划上,棱脊、凹弧截面、弧线内收刃部均可增强剑的杀伤才能,使其在战场上发挥更好的功力。“在不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仅以吴王夫差剑本身分量,即可轻松划断12层宣纸。这把剑平常装在木盒里,每次触碰,咱们都小心谨慎,它太尖利,一不小心手指就会被划破。”

“吴越剑的铸造,大体上有5道工序。一是制模,二为调剂,三为熔炼,四为浇铸,最终是铸后加工。其间,最难的工序当属调剂。铸剑的资料是青铜,青铜是铜和锡或铜和锡、铅的合金。剂即剂量,指青铜合金中各成分的份额。一切的铸剑大师都知道,10%的含锡量是一个分界线,超越与否,难度是大相径庭。经测算,出土越王剑的含锡量高达17%—19%,这是青铜剑制造工艺上的‘哥德巴赫猜测’,古人是怎样做到的,至今无人能破解。”

而吴越宝剑之所以能如此精巧尖利,首要是因为吴越的铸剑工匠了解依据青铜器不同的运用功能,选用不同的铜、锡配比,可使青铜器物的功能到达相应的运用要求。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的《考工记》,呈现了世界上最早关于青铜合金配比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刀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此处的“金”即为青铜或纯铜,“六齐”实为锡、铜的六种不同合金份额而做出不同的用具的锻炼技能。复合剑、菱形纹饰和剑首同心圆这三种技艺被称之为吴越青铜剑三绝。

一般剑之剑身是一次浇铸结束,复合剑则是二次浇铸:先以专门的剑脊范浇铸剑脊,在剑脊两边预留出嵌合的沟槽;再把铸成的剑脊置于另一范中浇铸剑刃,剑刃和剑脊相嵌合构成整剑。因为这种剑外表看起来,剑脊像是镶嵌上去的,故有人称之为“铜镶剑”或“插心剑”。复合剑的脊部含铜多,故呈黄色;刃部含锡多,故泛白色,故也有人称之为“两色剑”。两千多年后,咱们今日看到的复合剑,虽不像其时脊黄身白,但因为合金成分不一样,在相同环境、温度、湿度下,电化反响快慢和进程也会不同,因而就会呈现剑脊和剑身锈色差异现象。

出土文物证明,吴越青铜武器的确精深无比,除了尖利坚韧外,还集中了许多出色的装修技能,如菱形纹饰、火焰纹饰、镶嵌宝石琉璃等技能,其间剑首同心圆装修特别令人拍案叫绝。剑首同心圆坐落剑首端部,由厚度0.2至0.8毫米,距离0.3至1.2毫米不等的多圆薄壁凸棱组成,而且非常规整。在多圈同心圆的槽底,又散布着极细凸起的绳纹,极具装修性。

剑首装修有同心圆的青铜剑,仅见于少量吴越名剑,一般实战用剑绝无这种精美装修,可见此装修技能在其时亦仅为少量铸剑高手能够把握,也只要身份位置很高的人,才能够佩带这种剑。这种装修,即便在现代也难以加工。

往事越千年,当咱们从头耙梳吴越宝剑的前史。模糊能够想见2000多年前,吴越争霸,“发愤图强,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枪林弹雨,更不乏铸剑大师和剑客们的侠义时令,慷慨悲歌。程义感叹道:“当年,吴王阖闾为一己私益将担任缔造其坟墓的千名工匠斩杀于‘虎丘剑池’前,就是想将那三千宝剑的隐秘永埋于此。但前史终会如宝剑的寒光入目,带咱们找回散落的剑器和史篇。”

希望对你有帮助!!

越王勾践剑由谁所铸造

“越王剑”是越王勾践请铸剑名师欧冶子经历数年精心铸造出来的。

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特请龙泉宝剑铸剑师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名贵的宝剑。其剑名分别为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都是削铁如泥的稀世宝剑。

据称,后来越被吴打败,勾践曾把湛庐、胜邪、鱼肠三剑献给吴王阖闾求和,但因吴王无道,其中湛庐宝剑“自行而去”,到了楚国。为此,吴楚之间还曾大动干戈,爆发过一场战争。

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堪称我国国宝。

扩展资料: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这柄铜剑。在场考古工作者回忆,一名开采队员拿剑时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16层白纸划破。

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王勾践剑

勾践剑的成分是什么?

相传春秋战国末期有一个著名的相剑家,他看到越王勾践所藏的宝剑时大为震惊,称之为无价之宝。但是,越王勾践剑后来失传了。1965年,在湖北省发掘楚墓时发现了两把寒光闪闪的宝剑,其中一把剑的剑身上铸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个字。这两把宝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至今依然光彩夺目,非常锋利,毫无锈蚀,真可谓是无价之宝。勾践剑在国外展出时产生了很大的轰动,世界各地的青铜器考古专家都竞相赞叹,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能制造出如此高级的宝剑,真是了不起。

这两把珍贵的宝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当它们重见天日的时候,为什么还是那么锋芒毕露呢?这些古剑的成分是青铜,即铜和锡的合金。炼剑的合金成分十分重要,纯铜很软,不能做兵器,可是铜中加锡多了虽然硬,但变脆,一击就断。要做到既坚韧又锋利,非得研究铜锡的合理配比不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工匠在长期的铸剑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青铜制品的配比经验。古剑是把铜和锡按一定的比例熔融后浇铸而成的,再经过研磨,使它锋利。越王勾践剑的刀口磨得非常精细,可与目前精密磨床加工得到的产品相媲美。

经检验,越王勾践剑剑身上的黑色菱形格子花纹及黑色剑格,是经过硫化处理的,也就是用硫或硫化合物和金属表面相互作用,使之形成一个薄薄的保护层(硫化层),并且还含有别的元素。这种处理方法,使宝剑既美观,又增强了抗腐蚀性能。到了秦始皇时期,剑的表面处理技术又有了新的提高,采用了防腐能力非常强的铬盐氧化法,即用铬盐作氧化剂,在剑的表面形成一层非常之密的氧化层,使它不再起别的化学作用。这种方法在国外只是近数十年才开始应用。不论是硫化层还是氧化层,它们都非常之薄,只有百分之一毫米,大约是一张报纸厚度的十分之一。就靠这薄薄的保护层,使古剑在阴冷潮湿的土层里埋藏了两千多年,不锈不腐,依然光芒四射,锋利异常,这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越王勾践剑是在哪出土的?

越王勾践剑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这柄铜剑。在场考古工作者回忆,一名开采队员拿剑时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16层白纸划破。

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

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堪称我国国宝。

越王勾践宝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因此,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于是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

另一种意见是战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时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

扩展资料

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剑”是越王勾践请铸剑名师经历数年精心铸造出来的。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特请龙泉宝剑铸剑师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名贵的宝剑。

其剑名分别为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都是削铁如泥的稀世宝剑。据称,后来越被吴打败,勾践曾把湛庐、胜邪、鱼肠三剑献给吴王阖闾求和,但因吴王无道,其中湛庐宝剑“自行而去”,到了楚国。

为此,吴楚之间还曾大动干戈,爆发过一场战争。此剑虽历经数千年,但剑身没有锈迹,花纹光亮如新,剑锋闪烁寒光,依旧锋利无比,实为旷世罕见之奇物。成语“卧薪尝胆”中的男主角勾践嗜好铸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没被锈蚀的原理是什么?

越王勾践剑剑身上的黑色菱形格子花纹及黑色剑格,是经过硫化处理的,也就是用硫或硫化合物和金属表面相互作用,使之形成一个薄薄的保护层(硫化层),并且还含有别的元素。这种处理方法,使宝剑既美观,又增强了抗腐蚀性能。到了秦始皇时期,剑的表面处理技术又有了新的提高,采用了防腐能力非常强的铬盐氧化法,即用铬盐作氧化剂,在剑的表面形成一层非常之密的氧化层,使它不再起别的化学作用。这种方法在国外只是近数十年才开始应用。不论是硫化层还是氧化层,它们都非常之薄,只有百分之一毫米,大约是一张报纸厚度的十分之一。就靠这薄薄的保护层,使古剑在阴冷潮湿的土层里埋藏了两千多年,不锈不腐,依然光芒四射,锋利异常,这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越王勾践剑有什么历史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着一个凄美的故事——卧薪尝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忍辱负重、奋发图强。

1965年12月,在湖北江陵纪南城附近发现了一批楚墓。在一座中型墓中,共出土了600余件随葬物品。其中青铜器245件,陶器69件、漆木竹器211件,玉石骨角皮革丝麻制品100余件。

此墓由封土堆、墓道、墓坑组成。封土堆在1937年修筑荆州至川心店公路时,上部已被挖掉了一部分。所以,发掘前的残存高度只有2.8米,底部直径为18米。残存的封土堆呈不规则椭圆形,经过夯筑,十分坚实。墓道在墓坑东边正中,长12.2米。墓坑平面为长方形,长16.1米、宽13.5米、深8.4米。自墓口至椁顶部有5个生土台阶。

墓坑放置棺椁的地方内置一椁、两棺。木质椁保存良好,经实测:椁长6.14米、宽4.08米、高2.28米,被分隔成头厢、边厢和棺室。棺室内置一“外棺”,棺内又有一棺,俗称“内棺”。

在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意的却是一把青铜古剑。这柄铜剑置于内棺,位于人骨架的左侧,象生前佩剑之状。由此可知,这柄宝剑是墓主人生前的心爱之物。

古剑放在一个髹黑漆的木质剑鞘内。剑与鞘结合紧密,茎上缠有丝线。考古工作者将古剑从剑鞘内抽出时,剑身色泽紫黄鲜润,寒光闪闪,毫无锈蚀,明似澈鉴。这柄古剑全长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宽4.6厘米。格5厘米、茎长79厘米、首径4.3厘米。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首内铸有11道极小的同心圆圈,剑身两面饰菱形暗纹。剑格正面嵌蓝色玻璃,背面用15颗绿松石嵌成美丽的花纹。

这柄古剑的锋刃锐利无比。试之以纸,二十余层一叠纸,一划即破。剑身一侧近格处有鸟篆铭文两行8字

由于铭文用装饰性极强的鸟篆书铸成,在工地现场只释读出“越王回回自作用剑”六字,关键的两个字一时未有定论。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人们的重视,剑主究竟是哪一位越王,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商承柞、夏鼐、陈梦家、徐仲殊、胡厚宣、苏秉琦等学者都参与了讨论。1966年1月,唐兰先生指出此二字应为“鸠浅”,即“勾践”无疑。陈梦家先生支持勾践说,夏鼐先生等也同意唐、陈的释读。这样,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这把剑,被论定是越王勾践自作之剑。

公元前六世纪末,楚国为了牵制晋吴联盟,派文种和范蠡到越国助越攻吴。越君允常得到楚国的帮助后,开始称王;并与吴王阖闾互攻不休,怨恨日深。允常死,子勾践继位。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死于公元前465年。他即位不久,吴王阖闾起兵攻越。但吴军被越军打败,阖闾身受重伤,不久病故。子夫差即位后,立志报仇,并于公元前494年出兵伐越,大败越军,越国沦为吴的属国。

越王勾践为了雪耻,“卧薪尝胆”,矢志破吴。他表面对吴王赤胆忠心,暗中则积极进行代吴准备。公元前482年,勾践利用夫差北上在黄池大会诸侯,与晋国争做盟主之际,出兵攻入吴都。同时派大兵北上,阻断吴军退路。夫差只得让晋国当上盟主,自己急忙回国,向越求和。但过了9年,吴国终被越国所灭。

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后,率兵北进至徐(山东膝县),大会齐、晋等诸侯,共尊周天子,号称霸主。但他知道楚国是不会允忍越国强盛的。范蠡也深知勾践不会信任他这个楚人。所以,范蠡自徐返回越国后,就带着财宝珠玉乘舟泛海而逃,开始经商,后成为一个大商人。行前,他以“狡兔死,走狗烹”之理劝说好友文种,让他也离开勾践。但文种自以为于越有功,不肯逃走,最后被勾践杀死。

越王勾践是个很有谋略的君主。他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复国,并登上盟主之位,成为古代史上极富传奇的人物。

竹简。考释竹筒上的文字可推断,该墓墓主是楚国王族,身份是个大夫。那么,这柄铜剑为什么在这一座中型楚墓中出上呢?研究者认为,墓主生前可能参加过灭越战争,并立了战功。他在战争中获得了这柄宝剑,并成为他的重要的战利品。这柄宝剑记录了他生命中一段辉煌的历史,他对这柄铜剑怀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在他死后,把这柄宝剑带入墓中,让它永久陪伴死者。

《金匮论古初集》(1952年出版)中,著录了另一件勾践剑。剑身长47厘米,宽4.5、茎长8.4厘米。此剑有铭8字:剑格正面左右各有鸟篆铭“越王”二字,背左铭“勾践”二字,背右铭“之子”二字。故称为“越王之子勾践”剑。此剑是勾践未继越王位允常为越王时所铸。它的发现,可证文献所记越国在允常时称王不谬。

说到越国的兵器,还应提到以下一些有铭的剑、矛。铸(或刻)有“越王”之铭的剑有:在《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中著录着一柄自陕西出土的古剑,在剑格两面左右各铸鸟篆“越王”之铭。1972年在浙江杭州征集到一柄有鸟篆“越王”2字铭的古剑。湖南长沙出土一矛,在中脊两侧的鸟翼纹下各铸一鸟篆体“越”“王”2铭的矛。1965年在浙江绍兴义桥发现一桶石矛,在中参左右阴刻篆文6字:末部左右各刻一“越”字;中段和本部各刻“越”“王”2部。河南淮阳平粮台出土越王剑3柄(有2件在平粮台征集)。这几柄越王剑、矛,当为几代越王所作之器。

传世和出土的还有越王州句剑、越王者旨於赐剑、矛、戈等等。20世纪30年代在安徽寿县出土2柄剑,一柄剑格嵌绿松石,铭双钩鸟篆“越王王越”、“者旨於赐”8字铭;另一柄剑格也铸鸟篆“越王王越”、“者旨於赐”铭,越字从邑,写法与勾践剑相同。

《商周金文录遗》著录一剑,传出自寿县,剑格有鸟篆体“越王王越”、“者旨於赐’”铭。

1986年湖北江陵雨台山出土一剑,剑格两面铸有“越王王越”、“者旨於赐”8字铭。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矛,有铭二行6字:“赐旨者”、“於越王”,研究者指出应系“越王者旨於赐”之误。

日本细川氏收藏,有错金鸟篆体“越王者旨於赐”6字。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矛,正反面各有鸟篆铭2行8字:“於越王旨之大”“子寿自乍元用矛”。经研究,铭文应为“越王者旨於赐之大太子尚寿自乍元用矛”。

1959年在安徽淮南市蔡家岗赵家孤堆战国墓出土2戈,它们正反各面有鸟篆体铭2行6字:“癸亥徐侯之王”、“越王者旨於赐”。蔡昭侯、声侯之墓相距7.5公里,古代属州来,是蔡国后期的都城所在。蔡声侯在位时间(公元前471年~前457年)与越王者旨放赐在位(公元前464年~前449年)同时。这对越国铜戈在蔡地出现,反映了这时越国势力已跨过长江,进入淮河流域。这与《史记·越世家》:“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的记载是一致的。

越王勾践剑精致与华丽,是世所罕见的。它的出土发现,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此剑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的来历是什么?

青洞兵器是商周时代军队作战的重要装备,铸造量大,现存世的数量电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钺、刀、剑、匕首、殳(shū)、弩机、矢镞、胄等。

戈和戟都是用以钩杀的兵器。戈由戈头、冒和末的樽构成,有长有短,每一部分都有专名。目前所见仅存戈头。戟的形体与戈相似,但在顶有矛的装置,这样在作战时多了一种杀伤功能。

矛是用来冲刺的兵器。

钺和刀都是砍杀的兵器,钺也可作为刑具。刀是指砍杀用的兵器,翘首刀一般都是短柄的,卷首刀和平刃刀都是长武器。

剑由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

匕首是一种短剑,近身杀伤武器。

弩机是具有远射和杀伤力较强的武器。矢镞是箭铤前端的锋刃,是由尖锐的锋,张开的两翼以及脊和铤组成,各部分都有专名。

胄又称盔,作战时用以保护头部,青铜胄最初见于商代晚期,形制呈帽形,顶端有一管,用于安插缨饰,左右及后部向下延伸,以保护耳部和颈部。

剑,最著名的当属越王勾践剑。公元前493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领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兵败投降。后来勾践忍辱负重表示顺从吴王,得到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回国后,勾践立志报仇,尝苦胆、炼意志,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打败了吴国,后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后来,人们常用其“卧薪尝胆”的典故来鼓励别人和自勉。

据古书载,越王勾践爱铸剑:“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祀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断水,三名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魄,七名却邪,八名真刚。”同时他还广泛搜罗、珍藏了许多名剑。《战国策·赵策》记载,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后越王收一“纯钧”宝剑,当时名剑鉴赏家薛烛对越王勾践的“纯钧”宝剑评论说:“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钣,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职冰释。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一物。”而《庄子·刻意篇》则云:吴越之剑“柙(xiá)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可见其身价之不可估。

那么越王勾践的这把剑现在在哪里呢?

1965年,在湖北江陵的一座楚墓出土了两把珍贵的宝剑,其中一把就是长期失传的越王勾践的宝剑,宝剑全长55.7厘米,剑身宽4.6厘米,剑柄(剑把)长8.4厘米,剑首(柄头)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十一道极细的同心圆圈。金黄色的剑身布满了黑色的菱形花纹,剑格(剑身与剑柄间突出部分)向外凸出,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美丽的花纹。其中一把剑上刻有“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个鸟篆体错金铭文,字迹非常清楚。这两把宝剑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寒光闪闪,剑刃锋利,纹饰清晰,一点点锈迹也找不到,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剑”。

在展出时,更是让人惊呼这是一把被施了魔法的剑。

1968年,河北省的一座古墓里,也出土了两把宝剑。那是汉武帝的哥哥刘胜的古墓。距今也有两千多年了。刘胜着金缕玉衣,期望身体万世不腐,可是,当古墓中的物品出土时,玉片已散落,尸体已腐烂,依然闪着寒光的是两把作为殉葬品的宝剑,它们穿过了岁月,穿过了千年的风尘,为人们带来了不朽的神话。

无论是越王剑还是刘胜剑,它们为什么能划破黑暗,依然光彩耀世呢?后世的研究者发现,剑身的黑色菱形格子花纹和乌黑发亮的剑格,都经过了硫化处理,所以不会生锈。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墓的陶俑坑,出土了三把青铜宝剑。这三把剑埋在离地面大约五六米的湿土中,出土时依然锋利光亮,一下能划透十几张报纸。在一号坑的第一个洞,还出土了一把青铜剑,而这把剑正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移开陶俑,那把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这把剑采用了一种很了不起的表面处理技术——铬盐氧化法。它保护着剑,使剑不再有机会和别的物质起化学作用,但这层氧化层只有一张报纸的一分之一那么厚。

铬盐氧化法的技术是我国古代材料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成就,这项成就的专利在国外上世纪30年代才提出,应该是比我国晚了两干多年。

青铜除了能做兵器以外,它首先还是用于铸造生产工具和农具。青铜工具传世和出土的数量都很多,主要有斧、斤、凿、锯等。斧和斤都是砍伐工具,凿是凿孔或挖槽用的工具,锯用于切割木、竹、骨、角等器。

青铜农具传世和出土的主要有:耒、耜(sì)、铲、锛、锸、耨(nòu)、镰等。

标签: 勾践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