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铁兽,大熊猫为什么叫食铁兽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242

大熊猫为什么叫食铁兽

之所以大熊猫在古代被称为“食铁兽”,是有学者认为是因为它常到民居觅食,舔食炊具,甚至用强有力的牙齿咬坏炊具,因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熊猫在无盐可食的情况下,就会闯进村民家舔食铁锅里残存的盐分,村民们不了解大熊猫的习性,误以为大熊猫在吃铁,从此便得名食铁兽。

扩展资料: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熊猫

传说的“食铁兽”是什么

四川省的《北川县志》把大熊猫称之为“食铁兽”。

被称为“国宝”的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宝贵物种。 熊猫最爱吃竹子,但可别以为它是素食主义者,肉食性动物的熊猫,其实猪牛羊肉都吃,而且它还有一种特异功能,就是吃生铁,因此熊猫还得了一个特别的名号叫「食铁兽」。它衣着清淡素雅,情性温顺,惹人喜爱。由于它的外表似熊非熊,似猫非猫,现代俗称之为大熊猫。人们一般都认为,大熊猫是吃竹子长大的,其实它也吃其它食物。1981年8月,一只雌性名叫莉莉的7岁大熊猫,刚来到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饲养场不久。在一次开饭中,它把盛饲料的马口铁盆子咬成碎块,一块一块地吞下肚里。饲养员急得不知所措。铁片吃下去能消化得了吗?饲养员忐忑不安。后来,从莉莉的粪便中找到了吃下去的碎铁片,人们才算放了心。

此后,保护区科研人员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大熊猫是有吃铁习惯的。四川省的《北川县志》把大熊猫称之为“食铁兽”。早在古籍中也有不少这样的记载。汉东方朔(公元前153年至前93年)在《神异经》中说:“南方有兽,名曰啮铁。”晋朝郭璞注释的《尔雅·释兽》中,对大熊猫这样描述:“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明代袁牧的《新齐谐初集》,有更详细的记述:“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

大熊猫在动物分类中属食肉目动物,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和食料资源的关系,它选择了食竹为主。在茂密的箭竹林里,生活着一种小肥猪似的竹鼠,专吃地下竹茎,破坏竹林,惹得大熊猫非常生气。它若发现竹鼠洞时,就喘着粗气,用前爪使劲地拍打地面,逼竹鼠出来。如果竹鼠不出来,它就挖洞“抄家”,吓得竹鼠夺路而出,被守在洞口的大熊猫一把抓住,美餐一顿。

每到冬季,大雪封山时,大熊猫也会捡食一些冻死的野生动物尸体,或下河谷走村访舍,捡食村民丢掉的猪骨、羊蹄或牛头,所以有人称它为吃肉的“素和尚”。

大熊猫具有典型食肉动物的消化道:肠道短,没有复胃,缺发达的盲肠。究竟它是如何消化高纤维的竹子呢?这一直是个谜。最近才被成都市研究大熊猫的科研人员破解。他们首次在大熊猫胃内发现有大量的纤毛虫。同时检测到大熊猫消化道内含有很高的淀粉酶,但缺乏乳糖酶。在大熊猫粪便中培养、富集到纤维素分解菌和产甲烷菌。这一发现将对大熊猫消化生理学研究有深刻影响。

据介绍,一般在食草动物消化道内才有纤毛虫,它的生物总量占整个消化道微生物总量的50%左右,在植物性食物的消化与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原来食铁、食肉的大熊猫,现今改以食竹为主,其主要原因,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生活环境的缘故。

熊猫为什么又叫食铁兽?

大熊猫在古代被称为“食铁兽”,是有学者认为是因为它常到民居觅食,舔食炊具,甚至用强有力的牙齿咬坏炊具,因而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熊猫在无盐可食的情况下,就会闯进村民家舔食铁锅里残存的盐分,村民们不了解大熊猫的习性,误以为大熊猫在吃铁,从此便得名食铁兽。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扩展资料

大熊猫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甘肃,陕西,四川(区域灭绝:湖北、湖南 )。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

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

大熊猫繁殖方式:野生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

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节,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熊猫是属于多雄争配制。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于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猫的种群增长十分缓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熊猫

为什么大熊猫被古人称为“食铁兽”?

大熊猫在古代被称为“食铁兽”,是有学者认为是因为它常到民居觅食,舔食炊具,甚至用强有力的牙齿咬坏炊具,因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熊猫在无盐可食的情况下,就会闯进村民家舔食铁锅里残存的盐分,村民们不了解大熊猫的习性,误以为大熊猫在吃铁,从此便得名食铁兽。大熊猫叫名食铁兽的说法,多来自后人对诸多古籍的解释:南方有兽焉,角足大小形状如水牛,皮毛黑如漆,食铁饮水,其粪可为兵器,其利如钢,名曰“啮铁”。有人把上述语言简化为:南方啮铁,粪利如钢,食铁饮水,腹中不伤。

据说大熊猫又被称为“食铁兽”,它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强?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动物,当然在别的国家没有,并且中国数量稀少,所以被称之上为国宝。我们千万不要被大熊猫表面那种憨态可掬的样子所迷惑。

其实大熊猫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可以这样说,大熊猫在自然界,基本上没有任何天敌,而且生存能力比较强,它是一种杂食类动物,无论是吃草吃树叶,还是吃肉都可以。

只不过由于后期一些因素让大熊猫以竹子为主食。大熊猫的奔跑速度非常快,而且能够游泳,能够爬树咬合力仅次于老虎。而且他的爪子非常锋利,我们都知道狗熊类他们的爪子都异常的有劲,只要轻轻一拍就能够将一些食草类动物打死。

所以就是这样一个恐怖的动物,它们居然靠卖萌为生。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四川一村庄家畜连续不断的死亡,最后调查得知是一只野生大熊猫所为。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了大熊猫的战斗力,尤其是在野外,如果有幸能够见到大熊猫,千万不要主动上前,那种野生大熊猫和我们在动物园里见到的还不相同。

动物园里面的大熊猫,由于生下来就和人类在一起,性格已经变得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野生大熊猫,还是会有攻击人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不要把它看作大熊猫,就把它看作一只狗熊就好,到目前能够看到野生大熊猫的几率很小,大部分野生大熊猫已经被保护起来。

大熊猫明明吃的是竹子,为什么被称为食铁兽呢?

如果大家去动物园欣赏大熊猫的话,千万不要随意靠近哦,它们不仅有着利爪,还具备强劲的咬合力,并且四肢力量非常发达。发飙时的危险性堪比于一个老虎。

大熊猫在我们心目中就是一个憨态可掬的形象,在古代我们看来无比可爱的大熊猫却被称之为食铁兽。实际上虽然大熊猫看起来又爱又呆萌,但它是货真价实的熊科动物,现在的大熊猫经过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开始吃竹子了,但在以前野生的大熊猫可是吃肉的哦。

实际上就算是现在动物园里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大熊猫,一旦发起火来也可以轻松的弄伤一个成年人。那大熊猫是食铁兽,传说是怎么来的呢。这就得追溯到晋朝了,那时候就有关于食铁兽的记载。里面写到,熊猫能舔食铜铁以及竹骨。除了这些食铁兽的记载,汉朝和明朝也有大熊猫吃铁的史料记载。

后来到了明代,相关著作也对食铁兽有了更加详细的记载。熊猫好吃铜铁,但不伤人。食铁兽只要见到民间锄头就流口水,甚至城门上包着的铁皮也会被熊猫给吞食干净。事实熊猫并不会吃铁,大熊猫在食物匮乏的时候才会进入居民家中去寻找食物。而人们家中的铁锅经常会留下煮饭食盐的味道,所以大熊猫就会在铁锅上面舔食残留下来的盐分。

而它们舔锅的这个动作就被人们误认为它们喜欢吃铁,所以熊猫吃铁的传闻就这么一直流传下去了,也就导致了它们被称为食铁兽。

大熊猫的资料

一、外形: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

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

二、生活习性: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大熊猫最可爱的特点是它那胖嘟嘟的身体和他那内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没必要行动很快。

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熊猫有时还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山野。

三、身份

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的《尔雅》一书中,便有“貘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列举了当时咸阳上林苑饲养的近40种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大熊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兽了。

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广泛的友好往来,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频频出访,轰动了全世界。许多国家以能够获得中国政府所赠送的大熊猫为殊荣。大熊猫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给这些国家的动物园增添了华夏异彩。

1972年10月,中国政府赠送的大熊猫“兰兰”到达日本上野动物园,在头九个月里,每天前往参观的人竟达30万之多,形成了“熊猫热”。

扩展资料:

进化历史

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称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

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生活中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熊猫

大熊猫为什么是中国的国宝

1、保护意义

熊猫是非常古老的物种,堪称活化石,同期物种基本已灭绝,熊猫避免灭绝的原因就是由肉食被迫转向素食,这样的物种是很罕见的,具有科研价值。

在保护濒危物种方面,熊猫也具有象征意义,如果熊猫能够脱离濒危,在环保领域也算一个重大突破。因为如果一个生态系统连大熊猫都能适应了,那么其它生物也必然能适应得了,这就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了。

2、政治意义

大熊猫生计历史悠久,只生计在我国西南地区。不少外国人都把熊猫作为我国的标志。同时,外国友人认为大熊猫性格温和,黑白相间,恰恰是黑人和白人兼容并包的象征,代表着和平。

在国家动荡之际,大熊猫也曾受到过外来侵略者的伤害。解放后,我国格外强调保护大熊猫,强调大熊猫的珍稀性。

3、活化石的历史

最古老的大熊猫化石在8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这两个地方,被称为始熊猫。这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在自然环境法则和生存竞争中,它们在绝大多数动物灭绝的大自然中活了下来,成为了“活化石”生存到现在的典型。

4、物种濒危

物以稀为贵,不仅由于其数量少,大熊猫是人们常说的活化石,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这对于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地球的环境变化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我国现有大熊猫不到1000只,所以成为一级保护动物,成为国宝。

5、长相奇特

大熊猫之所以让人觉得特别好看,是因为它的长相特别奇特。又圆又大的脑袋加上滑稽搞笑的动作给人增加了好感,头上和身体上的毛色黑白分明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刺激,那种似黑非黑,白也不是纯白,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的外表让人觉得特别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