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哪个朝代的人,李斯是那个朝代的什么人?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202

李斯是那个朝代的什么人?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帝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李斯 王羲之 颜真卿分别是哪个朝代的人

李斯 秦始皇 时的 法家

王羲之 晋代的书法家

颜真卿 唐代 主要成就: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创颜体书,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谏逐客书》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

《谏逐客书》的作者是李斯,秦朝人。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1]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赵高是哪个朝代的 李斯为什么斗不过赵高

因为赵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帝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一说并非宦官)。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 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李斯是不是西汉时期的?

不是!李斯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弟子,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韩非子同门,曾因嫉妒韩非子过人的才能而设计构陷了韩非子,李斯的人品不怎么样,譬如为了个人利益牺牲国家利益而与赵高同流合污。但是李斯的才能确实出众,秦帝国的国家框架结构,大多出自李斯!李斯没有活到汉代,因为胡亥(秦二世)当政之后不久,李斯就被赵高处死!

一个朝代选出一个名臣代表,秦有李斯,汉有萧何,清朝是哪一个?

清朝是华夏大地第二个不是汉族人主导,而是由满族人主导的王朝。但清朝的名臣却大多数是汉人,这原因可能还是汉人虽不是统治阶级,但人数还是占绝大多数。清朝的名臣有张廷玉、刘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等。清朝名臣很多,但有资格成为名臣代表的唯有曾国藩与李鸿章二人。曾国藩的主要功绩就是灭掉太平天国,而李鸿章则是办了洋务运动和创建北洋水师。然而两人后面截然不同。曾国藩是急流勇退,而李鸿章却签订了不少丧国辱权的条约,虽然是迫于无奈。所以清朝名臣的代表是曾国藩,而不是李鸿章。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秦朝。秦朝因为历时短,名臣的代表也就仅有李斯、赵高二个,而赵高是史上有名的大奸臣,算不上名臣。而秦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吕不韦,他执政之时秦国还仅是战国七雄之一,不是秦朝,所以吕不韦不能入选大一统王朝的名臣。由此,秦朝名臣代表也只能是李斯,而李期的才能也足以称为名臣。

宋朝是一个弱势的朝代,但名臣却非常之多。比如寇准、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个个都是大名臣,名望极大。在契丹南下侵宋之时,寇准力主皇帝亲征,稳定军心;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世名言;王安石是一代改革家,其‘富国强兵’的政策还是有相当效果;司马光有《资治通鉴》。如果在此四人当中选一人为宋朝名臣的代表,范仲淹最为合适。虽然范仲淹的成就不一定是第一,但他爱国伟大的胸怀,却是为他加了不少分。

元朝的军事力量强大,蒙古铁骑纵横天下,相比而方,文臣的贡献就少一些,所以名臣比较少。如果要说元朝会打仗的将军,那是一大堆,但治国能臣却极少,称得上名臣的也唯有契丹降臣——耶律楚材。所以元朝名臣代表也就是耶律楚材。

明朝名臣相当多,有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刘伯温,有‘黑衣宰相’姚广孝,于谦、王阳明、张居正等等。一个王朝在盛世之时一般会出名臣,同样也因为有名臣才会有盛世。朱元璋、朱棣时期,明朝国力强盛,作为当时的名臣李善长、姚广孝功不可没。但相比张居正而言,明朝所有名臣的名望都弱一些,所以明朝的名臣代表人物就是张居正。

谈谈战国时期李斯这个人?

李斯,公元前284年生,公元前208逝世,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秦代书家。字通古。从荀卿学帝王术,西仕于秦,为客卿。始皇定天下,斯为丞相。定郡县之制,下禁书令,变仓颉籀为小篆,后世称为“小篆之祖”。李斯篆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书断》卷上《小篆》)。清代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小篆开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三代以来风气至此一变。盖李斯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李斯佐秦灭六国,后为赵高构陷,腰斩咸阳。著有《仓颉》七篇,已佚。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等。《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传李斯书,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所刻。内容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此刻石为四面环刻,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南向二世诏文7行,满行12字。传宋拓本为223字,后不知何时被毁坏。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残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毁于祠火。嘉庆二十年(1815)复为蒋因培访得残石2块,仅存10字,1901年罗正均作亭护之,时已仅存9字。残石今存山东泰安岱庙东庑。现传世的拓本以明安国藏北宋拓本为最,存165字,现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泰山刻石》为典型秦小篆,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观其书法,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渊雅,有庙堂之概。唐张怀瓘则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并非过誉。《泰山刻石》的篆书,世称“玉筯篆”,对后世影响深远,历来习小篆者无不奉为圭臬。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迹。据<<史记.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称帝后曾五次出巡,先后留下泰山、峄山、琅琊、芝罘、碣石、会稽六处七篇刻石,皆为李斯所书。泰山刻石堪称是李斯小篆唯一的传世真迹了。李斯泰山刻石还是中国碑刻制度演变的重要见证。李斯泰山刻石矗立于泰山之巅碧霞祠西侧。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屡遭劫难,极富传奇色彩。汉代至隋唐罕有人提起,至宋代开始引起注意。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兖州太守献出40字拓本。欧阳修好友江邻几任奉符县令时,亲临岱顶寻访此碑,尚存数十字。此后学者刘支专程登岱考察,制成拓本,撰为<<秦篆谱>>一书。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都有著录。明代嘉靖年间刻石被毁,仅存二世诏书29字,移置碧霞祠东庑。现流传29字拓本即出于此。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此石遂失。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岱顶整修时被发现,仅余残石两块,存10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矣臣”,嵌于大观峰前东岳庙墙外侧之“读碑亭”内。道光十二年(1832年)读碑亭倒塌,泰安县令徐宗干“索残石于瓦砾中”,移至山下岱庙中保存。光绪十六年(1890年)残石被盗,县令毛蜀云大索十日,得石于泰城北关桥下,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泰安知县俞庆澜在岱庙环咏亭附近专门建亭置放。今存于岱庙东御座,周围以玻璃镶嵌,使游客能一睹李斯小篆风采。李斯泰山刻石对泰山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李冰和李斯是不是同一朝代

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详),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襄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秦昭襄王为始皇帝的曾祖父

标签: 朝代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