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当谥“文正”:以张居正为例,古代大臣谥号为何偏爱“文正”?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020

古代一直有“谥号”一说,谥号是指在某人去世后用一个称号对其一生做出总结,一般由礼部确定。不过并非人人都有谥号,一般而言只有皇帝与生前做出杰出贡献的大臣才有谥号。


谥号与庙号又不同,庙号只有皇帝才有,而且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只有在位期间政绩突出的皇帝才有庙号,如同汉朝,汉武帝是刘彻谥号,汉世宗是其庙号,文景二帝却没有庙号。谥号并非皇帝专属,政治贡献极大的臣子经礼部可确定其谥号。


臣子的谥号有“文谥”与“武谥”之分,谥号又有“美谥”与“恶谥”之分,如同文天祥、岳飞等民族英雄而言死后谥号一般都是“美谥”,而如同吴三桂、魏忠贤等奸臣死后多半是“恶谥”。


关于谥号又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文官多都有一个梦想——死当谥“文正”,就是像范仲淹、方孝孺、张居正等大儒对于“文正”也趋之若鹜,那么为何古代文臣对于“文正”这个谥号如此热衷呢?


一、谥号文正的来由?

谥号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不过到了秦朝时期却被秦始皇废除,因为谥号是由臣子商讨而确定的,到明朝设立六部之后,谥号就由礼部确定。所以对于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而言,怎能容许臣子议论君王,于是便废除谥号这一制度,直到汉朝才重新恢复谥号。


1.“文正”前身


汉朝恢复谥号之后,谥号也开始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文臣的谥号以“文”字为首,没有固定的搭配词,武将以“武”字为首,一般与“历”搭配是为“恶谥”。


《周逸书•谥法解》中记载: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


汉朝恢复谥号之后,唐朝之前,这一段时间一般臣子的谥号都以“文”而谥,单一个“文”字便将臣子的一生概括。直到唐朝,著名的谏臣魏征让唐太宗既爱又恨,魏征死后唐太宗认为一个“文”字无法对魏征一生的贡献做出全面概括,于是便在“文”字之后再加上一个“贞”字,魏征谥以“文贞”。


“文贞”的本意可能是谐音魏征的“征”字,也可能是对应“贞观之治”的“贞”,无论是哪一种,这都是唐太宗对魏征的最高的认可,所以自此之后,“文贞”便成了唐朝文臣最高的谥号。


2.“文贞”向“文正”的转变


不过“文贞”谥号的确定,最初有些坎坷。“文贞”刚刚确定之后,很多大臣对于“文贞”这个不合礼法的谥号抱以不认同的态度,认为谥号当与礼法相同。直到皇帝亲自下召给张说谥号“文贞”,才结束了这场关于“文贞”合不合礼法的争论,“文贞”也自此成为文臣最高的谥号。


在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政权之后,北宋王朝建立,宋朝沿袭了唐朝的谥号制度,北宋建立初期,几为政治突出的文臣,如王旦等人都被谥以“文贞”。到宋仁宗执政期间,因宋仁宗名赵祯,“祯”与“贞”谐音,自古最忌讳的便是与皇帝名字同音。


宋太宗赵匡以与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同“匡”字,改名为赵光义。所以说“文贞”与宋仁宗之名有冲突,为了避讳,“文贞”便改为“文正”。《周逸书•谥法解》中记载“正”的解法为: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


“文”配以“正”是为“文正”,按照谥号解法来看,“文正”可以说是对文臣一生的极高赞扬。在第一次出现“文正”谥号之时,司马光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而后“文正”便彻底取代“文贞”成为文臣谥号之首。


二、古代大臣为何偏爱“文正”

“死当谥文正”这一词并非说说,古代文臣对于“文正”的追求可以用趋之若鹜形容。我们所熟知的曾国藩、方孝孺、耶律楚材等人都被谥以“文正”。


从“文正”这个谥号出现之后,“文正”简直成为文人一生的执念,方孝孺是古代为数不多的大儒之一,也是明朝名臣。方孝孺一直被明清二朝的文人所静静乐道,并非是因为方孝孺谥号“文正”,恰恰相反,“文正”被文臣所热衷有一部分原因是方孝孺被谥“文正”。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建明之后,发现方孝孺是个人才,但此时却不是任用之时。于是让方孝孺进入国子监给儒生讲学,之后朱允文继任皇位,重用方孝孺,凡有不懂之处皆问之,与“帝师”无异。


从此方孝孺成为天下读书人的追求,群臣以为,“帝师”者,方孝孺也,方孝孺者,臣子之极也,亦文人也。所以对于天下读书人而言,方孝孺相当于他们的领路人,让他们看到了未来,在这些读书人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之后燕王朱棣篡位,朱允文不知所踪,为了名正言顺,得到百姓认可,朱棣先是以礼待之方孝孺,让其撰写诏书,承认自己的地位,无效。而后便以诛九族威胁方孝孺,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让方孝孺低头。


最终没有办法,朱棣下令将方孝孺车裂街市,而其也被诛十族。在这之后,可以说读书人的脊梁完全被朱棣压垮了,被奉为“帝师”的大儒方孝孺竟然被诸十族,可以说是古代最高刑罚,自此读书人的脊梁挺不起来。


直到南明富王时,天下为方孝孺正名,追谥方孝孺“文正”。从此读书人便不再视朝堂为猛虎,也因为方孝孺,“文正”成了读书人一生所追求之谥号。


2.无“文正”张居正


若说明朝读书人,除了方孝孺便是张居正,明朝末年,政治腐朽,明朝式微。这时出现一位欲挽明朝大厦将倾之人——张居正。张居正可以说是南宋之后读书人的楷模,通过一系列的变法,让危在旦夕的明王朝得到转机,虽然最终明朝依旧灭亡,但是张居正的贡献可以说是青史留名。


与方孝孺不同,张居正并非谥“文正”。张居正出身寒门,却以寒门之弟的身份成为明朝内阁首辅。此时的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已有倾颓之势。


张居正以其一己之力,整饬朝纲,从经济、政治、民生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最终使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重新焕发生机,即便这次的生机如同回光返照一般短暂。张居正的行为,让明朝读书人经历了方孝孺之事之后再次看到希望,读书人可以兼济天下,可以以卓越的才情为生民立命。


所以如同张居正这样一个人,若论贡献整个明朝文人恐怕无一人能比之,在其死后,为何谥号不是“文正”呢?其实这个问题现代史学家也有过讨论,不少人认为明朝五个获得“文正”谥号的人若论贡献无一人能与张居正比拟。


“文正”作为最高谥号,理应有张居正之名。然而张居正的谥号是“文忠”,并非“文正”。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在笔者看来,如同功高震主的将军,皇帝如何能容得下。张居正虽因其表达让风雨飘摇的明朝得以巩固,但在当时的朝堂之上,张居正属于僭越君上。


“正”这个字在《周逸书》中的解法以品德为第一,已经被皇帝认为不忠于君的张居正,等了一辈子的“文正”,最终只等来了“文忠”。


而即便如此,明朝末年,在天下士子的眼中,张居正是为天下读书人开门之人,因为张居正,读书人才得以再次挺直脊梁现在天地之间。所以张居正等了一生没等到的“文正”,不到没有成为张居正一生的遗憾,反而成了后世读书人所向往之事。


我辈读书人,当以张居正为目标,治国齐家平天下,生当谥“文正”,读书人顶天立地。


三、古代文臣对“文正”的追求

所以说,正是方孝孺和张居正将读书人弯下的脊梁扳直了。天下儒生,自宋朝之后,便被视作懦弱不堪的代表,再经过元朝对汉族的打压,读书的脊梁被彻底压垮了。方孝孺和张居正用生命的代价,为读书人开辟新的大门,为读书人正名,让读书人被压弯的脊梁重新挺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往事开太平”再次成为我辈读书人的追求。所以说方孝孺与张居正二人,他们“文正”或者说对于“文正”的追求,也转而成了读书人心中的“明月光”,是指引无数文人前行的目标。也因为如此,自此之后“文正”便成了文人所偏爱的谥号。


参考文献:


《周逸书•谥法解》


《明史》


《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