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讲话视频,李鸿章简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2330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省心,谥文忠,人称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尽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

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他人评价: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居位之高之久,却乃使庞然硕大之中国降为二等国。”“以兵事论,俾斯麦所胜者敌国也,李鸿章所夷者同胞也。”

李鸿章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千古罪人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李鸿章的功过与评价。要客观的

1、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2、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3、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

4、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

5、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6、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扩展资料

文化成就

书法造诣

人们在评述李鸿章功过是非的同时,逐步注意到了他的书法艺术,通过其存世的大量墨迹,我们看到了他书法的非凡功底。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养颇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诣甚深的晚清书法家。

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于一体,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疏而不乱。览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书法高品佳作,显示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

藏书成就

李鸿章从政之余,喜欢收藏图书。在上海寓居丁香花园,有“望云

草堂”藏书处。咸丰十年(1860)在上海镇压小刀会起义时,经常光顾著名藏书家郁松年的藏书楼“宜稼堂”,郁氏曾奉送多部珍籍给他。去世后,其藏书归于李经迈继承,其珍贵版本于抗日战争中经“汉文渊”书肆主人出售不少。其余藏书在1940年由其孙李国超捐献给震旦大学图书馆,计18000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鸿章

为什么说李鸿章是千古罪人?

关于李鸿章的功过,一直很多人争议不断,直到现在也是,很多人都还是把李鸿章看做一个卖国贼,因为他真的是签署了在中国历史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多数不平等条约。这小编是承认的,但是反观当时的破败无能的清政府,谁又能站出来去承担这个事?慈禧?还是皇帝?都不会,你以为李鸿章自己愿意签这些乱七八糟的条约吗?谁会愿意?实属是那时候的大清没人能揽的起来这个责任,或者是没人愿意背负这个千古骂名。

当年万国运动会的时候,各国国旗都是伴随着国歌依次升起,轮到中国的时候,当时的清政府一首歌国歌都没有,只有一条黄龙旗,能不引来西洋人的嘲笑吗?被嘲笑的头都抬不起来,这时,有一位年过70的老人,神态毅然的走到黄龙旗下,唱起了一首他的家乡小调《茉莉花》,一曲唱完,雷鸣般的掌声顿时而起,这一位神态毅然捍卫国家的尊严的人叫做李鸿章。

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签下了马关条约,后人说它卖国求荣,历史书中从没写道为什么赔偿白银是2亿两还不是真实的3万两,书里没写他用自己的身体当了日本人的一枪,日本人说要赔偿医药费,但是李鸿章却说从赔偿款里减吧,这才变成了2亿两白银,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签完马关条约,口吐鲜血,悲痛欲绝,李鸿章一生背负了太多的骂名,试问,这位老人差点死在异国他乡,回到清朝还要背负举国骂名,弱国无外交,可是国弱,也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责任,签了条约对李鸿章有什么好处吗?是给他钱了?还是给他权了?都没有,这位老人又是为谁辛苦为谁背锅?

1900年,慈禧向列强宣战,说完就后悔了,我又打不过人家,捅了马蜂窝了,这不,又想起了专门替清朝背锅的李鸿章,要知道那一年,他已经78岁,但是实在大清无人可用,他不去谁去?从1900年10月11日到达北京,直到1901年9月7日才开始签条约,足足让这位78岁的老人来来回回跑了了一年,在签订这条之前,李鸿章就开始吐血了,签订后,却很很多朝廷大臣大骂李鸿章:“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让谁听了谁能不心寒?能不吐吗?我一心为国,你们却这样?10月31日,老头咯血病危,11月17日,李鸿章撒手西去。太后和皇上听到李鸿章去世,大声痛苦,不哭?不哭能中么?李鸿章死了以后谁来给你们擦屁股背黑锅?

李鸿章吐痰 韩复渠训话

李鸿章一痰千金 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会谈时忽然往地毯上吐了一口浓痰,立刻有女侍应把地毯卷走,重新换了一条。李鸿章心道日本人真讲干净,不料女侍应拿了一张罚单,说他随地吐痰,罚银一百两。李鸿章心中勃怒,心说老子在金銮殿上吐痰都没有人敢说一句话,现在到了你小小的日本,竟然让我罚款,于是又是一口浓痰吐在地毯上。侍应照例又换过一条新地毯,照例又向他开出单据,李鸿章心想,老子连宝岛台湾都舍得割让给你,还在乎区区一百两银子?于是“呸呸”地一连吐了八口,正足千金之数。从这里我们就可看出,近五十年来在一般受过教育的人们眼里,李鸿章也是一个卖国的汉奸和昏聩的官僚。 韩复渠训话 诸位、列位、在齐位: 女士们、先生们、小姐们、太太们、哥们儿、姐妹儿、老少爷们: 大家晚上好! 大家知道今天是会么日子吗?(故作神秘) 今天是演讲的日子!是开会的日子!(意气高昴的样子) 今天到会的人还真不少啊!都到齐了吗?看样子至少也来了五分之八吧!算了,算了(极不耐烦的样子),来了的就算了,没来的请举手吧!(扫视全场) 没人举手,好,全部都到齐了啊!(兴高彩烈的) 你们来得都很茂盛,敝人也实在感冒!(以作揖状感谢) 今天兄弟我召集大家来,主要是训一训,兄弟我如果有什么说得不对的地方,我们应该相互谅解,因为兄弟我和大家比不了,你们都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留学生,你们这群乌合之众都是科学科出来的,化学化出来的,都懂好几个国家的英语,兄弟我是粗人,我他妈连中国的英语都不懂。(摇头,停顿) 你们都是从笔杆里爬出来的,而我呢,是从炮筒里钻出来的,所以跟你们比起来,那真是鹤立鸡群啊!(叹息) 今天,我能站到这来能大家训话,真使我蓬荜生辉,感恩戴德,其实呢,我是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所以讲起话来嘛,就像------就像------对牛谈琴! 今天我不准备多讲,先讲三个纲目: 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兄弟我是举双手称赞,就是有一条:行人都靠右走,我想了几天,着实不妥,实在是太胡涂了,大家都是明白人,你们想一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非常气愤) 还有一件事,兄弟我想不通,外国人都在中国建了大使馆,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地盘上建一个大使馆,说来说去,我认为还是中国人太软弱,是不是!(以征询的口气) 昨天我去了大学女校,看见学生正举行蓝球比赛,好家伙,十几个人穿著裤衩抢一个球,多不雅观,大家都是文化人,这像什么样子,如果不是你们的教务处长贪污,学校为什么这样穷酸?多买几个球,一人给他们发一个,省得你争我抢,不成体统!  今天这里没有外人,也没有坏人,所以我想告诉大家三个机密:第一个机密暂时不能告诉大家,第二个机密的内容跟第一个机密一个样,第三个机密前面两点已经讲了。 (想发半天)好了,今天该讲的都讲得差不多了,兄弟我也应该告辞了,(做撤离状,再往回走) 哦!记得明天到我公馆领一笔钱,给那几个可怜的丫头一人买个球!(满怀喜悦的走了) 参考文献:网上粘来....

(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是否真的出自李鸿章之口

“ 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 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骂名啊! 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呢,由我来吧。”——李鸿章

《辛丑条约》签订情形,右坐者中为李鸿章

有这样一则故事,在签订《亲丑条约》前,其实当时日本是要求中国赔款3亿,李鸿章去日本进行商谈途中被一个日本愤青朝开了一枪,当时日本官方说给他医药费,但是李鸿章说:不要医药费,要不赔款减一点吧,于是日本人答应赔款减为2亿,李鸿章又说,要不再给我来极强把大清支付的赔款都免了吧,日本没同意,所以教科书上面写的是“两亿两白银”。

1901年,李鸿章和庆王爱新觉罗·奕劻出席《辛丑条约》签字仪式,庆王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代表,按理说应该他来签字。

庆王正准备签字,老人说了一句:

“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

那年,李鸿章78岁,庆王63岁。

李鸿章接过庆王手中的笔,颤抖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看上去既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

签完条约,李鸿章一阵剧烈咳嗽,吐血不止。

晚清重臣李鸿章弟弟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

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生于1821年,大鸿章2岁,小曾国藩10岁。他在1849年先是弄了个拔贡,也就是从秀才中选出了优等生,后来因他父亲介绍到了北京,成了曾国藩的弟子。1851年李瀚章被分配到了湖南,在永定县当县官。如果没有大的变故,他或许就这样从基层做起,机遇好了就能一步步往上爬行,最终能弄个什么官位,那也很难说。但是,风云突变的时局打乱了正常的秩序,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不但让他的老师曾国藩改变了人生的足迹,也让这位湖南小县官的工作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曾国藩回到老家训练湘军后,就将李瀚章叫到身边,让他当上了湘军后勤总管。

李瀚章在学问与官位上虽无法与其二弟鸿章相比,可他的经济头脑却很厉害,特别会“抓钱”管钱,是个非常出色的管家。他在湘军内,依靠曾老师的关照与支持,积极活络地周旋于那些武人粗人之中,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把个后勤部管理得滴水不漏。同时他还主动出击去筹措资金,为湘军提供军费支持。他知道军粮军饷就是军队的生命,就是胜利的保障。为了替湘军筹集军饷,他在江西主持报销局,到广东兴办厘卡收税,都颇有成效,大大地充实了曾国藩的“钱袋”。曾国藩一再表扬他的忠诚,不时以把他的优秀表现专折上奏朝廷。

由于李瀚章为湘军立下汗马功劳,更由于他的老师的经常表扬与上奏清廷,为他说好话,所以这小子的官运也就自然不错,后为他一直截了当升到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湖南巡抚、浙江巡抚、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的位置上,成为当时清王朝地方上一个重要大员,一时间可与他的弟弟鸿章相提并论。

李瀚章的经济细胞源远流长,他的后代中出了几个善于办实业的好手。别的不说,单是清末民初中国最大的两家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就都是他的后代创办的。交通银行的第一任总理是他的二儿子李经楚,中国银行的第一任总理是他的外孙孙多森(李瀚章二女儿的二儿子)。一家人占据了中国两家最大的银行的首把交椅,也这在是牛的不轻。

李家老三李鹤章书读得不怎么样,没有什么大功名,但他也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也在湘军和后来的淮军中统兵打过仗,也为朝廷立下了不少战功,但战后别人都论功得赏,都升了官发了财,可他却只当了一个管粮食的小官,这让他很生气,他一怒之下跑回了老家,开始搞起了经营,做起了买卖,赚了不少钱,开始又搞起了房地产,盖了许多的房子,还开了盐业与茶叶的当铺。有了钱之后,李鹤章又造了一个拥有400多个房间的“李家楼”,还在合肥建了五进的豪宅,在安徽省的许多地方都有他的仓房与典当行。不过他不是一个扣门的人,发财之后的李鹤章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又是办学堂,又是建庙宇,还出资修府志。

李鹤章自己尽管在官场上没有 弄个道道来,但他的二儿子他李经羲后来官至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也算是给他露了脸。

老四李蕴章因为有眼疾,除了在他大哥的衙门里短期做过事外,基本上是在安庆全力以赴置办家业,是个安庆城里的大财主。此人眼虽不明,心却雪亮。据说他能两只手同时打算盘,要是造房子,只要背着手绕着地基走一圈,就能算出需要多少材料,需要多少工时了;要是买地,他只要到地边走一走,就能闻出地里的“地气”,知道那地出不出粮食。他先是开了一家盐号,那时经营盐业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得到的,那需要官府有人才行,这一点对他不成问题,谁让他的两个哥哥都是朝廷的大官呢?后来又开了当铺、钱庄,也搞起了房地产。他买下了太平天国时期的英王府,也就是曾国藩收复安庆后的两江总督衙门,还买了遍布全城的几十处房子,其家业之大,即使其二哥李鸿章也望尘莫及。

老五李凤章对政治和军事没有兴趣,早年曾在曾国藩手下干过后勤,此后全部精力都放在做买卖上,也是个“闷声发大财”的人,据说拥有了大半个芜湖,在李氏兄弟中算是首富。至于他如何成为首富?占了什么便宜有什么经营诀窍?却一直无人识得庐山真面目。另外,这李凤章虽是买卖人,但书法很不错,我曾看到一几张他的字却有一种另类的风骨,当代的范曾书法中有李凤章的味道。可能因他的家世与影响,加上他做了不少善事,他无意于官场,官府却找他上门,不时给个这个职务那个位置,都是些荣誉性质的。比如,1892年诰授光禄大夫,1894年赠荣禄大夫。

有钱之后的李凤章与他的三哥李鹤章一样,也做了不少公益事情,他退居芜湖后,时时博施广济,1876年庐郡发生饥荒,他先后购谷五千石,分给族戚邻里,以赈灾荒,三次灾凤章均如前赈济。1888年庐州旱荒甚大,凤章倡捐白米五千石归官赈济,捐米二千石分给族戚,筹谷万余石平粜各乡镇。就是1899年山东黄河堤决,他闻知后也捐万金助赈。

李文安最小的儿子,也就是老六名叫李昭庆,为什么其他五位哥哥最后一字都是“章”,而独他没有呢?别人都是讲究辈的人,他怎么就乱了呢?这一点我还没有看到解释,但我想肯定是有原因的,否则读书人李文安不会这样随意给儿子弄个名字。《庐州府志》一书上说李昭庆:“少通经史,博学能文,持躬端正,文章得雄直气。”由此可证,这老六也是个极聪明极有学问的人。他父亲对这个小儿子很是器重,也很是喜爱,曾写诗夸他:“小时诚了了,长大岂不佳?”对他寄予厚望。

可是人的命运往往并不是自己一人能控制的,他后来的命运的确不佳,仗打了不少,苦吃了不少,但官没当上最后命也丢了。其父去世的时候他刚20岁,天下正大乱,他的大哥、二哥、三哥或办团练,或在外当官,他就在家侍奉老母。不久庐州府被太平军荡平,他的家乡被洗劫,他们兄弟只好陪着老母逃往江西,投靠在曾国藩幕府中的大哥李瀚章,从此兄弟几个都先后聚集在老曾的麾下。 1862年夏天,李瀚章奉命去广东办理厘金的时候,也正是李鸿章率领淮军初抵上海,实施“以沪平吴”战略的时候。

李瀚章原计划是带着小弟一同前往广东的,他们先一起到了上海,准备从上海乘船去广州。这时瀚章鸿章与昭庆三兄弟在上海碰了面,哥仨商量对策,老大主张小弟弟随他南下,可老二要求小弟留在上海,跟随他,为他做事,因为他眼下正需要得力干将。就这样,李昭庆没有走,他成为他二哥淮军中的一员战将。不久他又奉二哥之命前往老家安徽招兵。在湘军攻打天京之战时,他负责专防守无为州城。后来在与江浙一带的太平军交战中,守常熟,打嘉兴,他都参与了前线的指挥作战;战事稍停,他也跟三李鹤章一样,得不到特别的奖赏。因为李鸿章为了避嫌,不便为自己的弟弟请赏,宁可奖励别人。这样李昭庆劳而无功,力气都白费了,自也是对二哥有一肚子的气。

打完太平军,北方又起了捻军,曾国藩先去镇压,结果失利,之后朝廷又派李鸿章的淮军前往。李昭庆在曾国藩与他二哥去围攻捻军时都是先锋官,他在战场上又立下不少战功,成为独挡一方的猛将。这期间,他已有了独立编制的武毅军和马队共万把人,整天奔驰在湖北、安徽、山东、河南广大的区域内,与捻军往返周旋,不得休息。每次鏖战,李昭庆“匹马斫阵,所向无前,虽盛暑寒冬,与士卒同劳苦”,也许就在那时已落下了病根。很不巧的是,那捻军首赖文光原先已是李昭庆的瓮中之鳖,可是在追赶了数百里后,赖文光跑到了扬州,却被留守扬州的吴毓兰部活捉了,功劳就是人家的了,到头来仍是“事不奏功”。年年辛苦不少,战后论功,只得了一个记名盐运使,而且并无实授,只是个空衔而已,他当然闷闷不乐,向二哥坚决要求回家去,弄得二哥毫无办法,只好随他而去。

1872年5月,李昭庆有事到京城去,可病情发作,吐血不止。已是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得知情况后马上将其小弟接到天津,并找来名医为其治疗,但数月之后,仍“咳嗽日夜不绝声,先痰后血,血尽则痰,浓晦胶粘,医谓肺肾两经先绝”,最后因吐痰不出,手足俱动,哽咽气绝,年方38岁。据说他去世前还在生二哥的气,李鸿章去看他,他把头转到床里面去,不高兴理他。

不过民间对李昭庆之死却另有说法:说李昭庆因为长得身高马大,一表人才,非常英俊,到北京后进宫获慈禧召见,被留在宫中宴游数日,有人认为他得到“老佛爷”的宠幸,由此引起满朝文武背后议论纷。曾国藩得知此事后就责问李鸿章,而李鸿章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子就害死了他的小弟。但是这件事显然不值推敲——曾国藩于1872年3月去在南京去世了,而李昭庆进京是在同年的5月,一个死去的人怎么会责问李鸿章呢?或许是民间出于对“弱者”李昭庆的同情,因为他没有沾他二哥多少光。在李家六兄弟中,老大老二都当大官,老三老四老五都发大财,而唯老六,相比之下却差了许多,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

但李昭庆的后代却很兴旺,他有四个儿子四个女儿。因为他二哥直到40岁还没有儿子,故他的大儿子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当儿子,后来成为外交官,并跟随李鸿章到了日本,参与《马关条约》的签订。另一个儿子过继给李凤章。四个女儿都嫁得很风光,婆家都是有钱有势的主。

大致说完那些兄弟之后,还是要回过头来重点说说李鸿章,他不但是他们李家的主角,也是中国晚清时代的主角。

李鸿章的一生可谓丰富多采,既顺畅又坎坷,既得到了很高的地位很大的荣誉,又受到了很大很多的非议,在以往数十年的教科书中,他基本是一个被否定被批判的反面人物。在我学历史和我教历史的日子里,一提到李鸿章,人们马上把他同卖国贼、刽子手、甚至是大汉奸等名称划等号。最近几年,在思想解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理性地看待历史上的事件与人物,对包括曾国藩与李鸿章这样的所谓“反面人物”,也有了新的客观的评价,那种一味谩骂式的说法基本不见了,代之更多的则是清醒的公正的看法。

当下的中国人从上到下都在说“梦”,说中国梦,说国家的梦与个人的梦,在我看来,李鸿章一生就在做着一个大梦,那个梦就是强国之梦。这个梦在他的晚年,特别是通过与外国打交道渐多之后,变得愈来愈强烈。只有理解了他的梦,或者说在他的这个大梦有前提下,才可真正去理解他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才可以看到他的苦心、努力、挣扎、无奈与无助。舍此之外,都难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李鸿章的人生历程可以分那几个阶段:

从老家到北京读书交友、特别是拜曾国藩为师应为第一阶段。

这时候他心智早已成熟,在家乡苦读了很多书,加之他天资甚高、悟性又好,故到了京城之后又得名师指点,他如鱼得水,进步神速。后来他在一首组诗《入都》中曾有两句概述了那时的经历或收获:“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有他老爹的引导推介,尤其是有他曾老师那杆大旗在树着,他以其天生之灵活与聪明,自然是结交了云集于北京的许多名人要人,这一点他的确是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京师有道人”,当然首指曾国藩了,这位“有道人”早就入了他父亲李文安的法眼,心下明白曾氏是雄才大略,将来并非池中之物,必有大的作为,跟上这位湖南来的老曾,就肯定有了保障。

当年,李文安带着李鸿章去拜见曾国藩,让曾对其儿子进行教诲和照顾时,曾国藩正患肺病,暂居城南报国寺养病,闲暇之余常与经学家刘传莹等坐而论道。这座又名慈仁寺的著名寺院,曾是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的栖居所,住在这里,曾国藩有意感觉一下顾炎武曾经的气场。曾国藩一直有着大儒之风,面对内忧外患,他常常以顾亭林自喻。曾国藩毕生所考虑的,是在乱世之中,在西方文化与科技的强烈冲击下,如何推动有着千年历史的儒学向前发展。后来,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一学,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而这些精深的义理与教悔,特别是曾国藩身上不怒自威的气度,都深深感染着年轻的李鸿章。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正因为曾氏的教导与影响,才让李鸿章迅速成长起来。

李鸿章的人生第二阶段应在他参与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如果说在京城跟随曾氏读书,听他讲话,那还只是感受到理论与书本上的东西的话,那么到了战争中他则在具体的实际中不断磨练,他由原来的自负狂妄或急躁而渐渐变得沉稳冷静起来。曾氏与他都是读书人,可人生跟他们开了一个玩笑,时局逼着他们以书生之身投入到残暴的战争之中。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再总结再战斗,以百折不挠之精神去完成一种历史的使命,这是曾氏的责任,也是他的责任。作为秘书兼高级幕僚的李鸿章,并不是一味听从老师的安排,他起初的性格决定了他有话就说,不管是什么人,他都敢于直言不讳。湘军高层多为湖南人,而他一个安徽人在里面,多多少少是受着一点排挤的,曾国藩不说什么,可他手下的一些人对李氏还是多有不满。

李鸿章当时最怕面对的一个人就是左宗棠了。左宗棠为人狂傲,天分极高,目中无人。在曾国藩幕府中目空一切,称呼他人从来都是直呼其名,即使是对曾国藩,也以曾氏的大号“涤生”称呼。有一次,曾国藩与左宗棠在一起玩一种文字游戏,将各人的姓名列入诗中,自得其乐。曾国藩先出上联:“季子自鸣高,与吾意见常相左”,巧妙地将“左季高”三字嵌入联中。谁想左宗棠马上对出的下联却是:“藩臣身许国,问君经济有何曾?”左宗棠是直接将“曾国藩”大名三字纳入了。以字相称,本是尊敬,而左宗棠却直呼其名,就有点不恭了。因为是游戏,曾国藩也不好说什么。左宗棠对曾国藩尚且如此,而对新来的后生李鸿章就可想而知了。在这样的局面中,肯定会受很多窝囊气。或许两人的的梁子就是这个时候结下的,在后来的日子里,两人虽都是朝中重臣,可意见总是和,你说海防重要,我说边疆更重要。曾氏去世后,左带兵收复了新疆,一时间声望高于李。

李鸿章对左法宗棠有几分惧意,因他年岁比自己大,学问厉害,反应特快,与他争斗得不到半点好处,可对湘军的其他人,年轻力盛的李鸿章却并不买帐。有一次,曾氏主持会议之余,一群幕僚在一起吃饭闲聊,话题转到安徽人身上。曾国藩手下的一员大将彭玉麟因为其父亲早年在合肥一带做过小吏,期间颇不得志,所以吃饭进就带头说安徽人的不好之处,跟随的一帮湖南人在言语之中对安徽人有些讥笑的成分。李鸿章虽奋力辩白,但孤掌难鸣,一直处于劣势。他忍无可忍,恼羞成怒,竟然动了粗,一拳打向彭玉麟。彭玉麟也忍不住还击,两人搂在一起,直到摔在地上,还是你一拳我一拳。大家拼命拉架,才没有引起大事端。

尽管湘军中的一些人对李鸿章这个安徽人有那么一点地域是的排挤,但他的才干得到了包括曾国藩在内的湘军将领的一致公认,无论是奏稿还是批示,他都写得条理清晰,严丝合缝,让曾国藩省了不少心。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弥补了曾国藩的很多不足。曾氏生性“懦缓”,沉稳厚重,而李的作风则明快果断,反应快捷,每有大计,往往得李在旁数言而决。李鸿章在此期间为曾国藩出了不少好主意,其中最有名的是曾国藩几次战败后,给朝廷上了一封奏折,给自己请罪,说自己“屡战屡败”。写完之后,交给李鸿章看,李鸿章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结果,朝廷不仅没有怪罪曾国藩,而且还大大地表彰了曾国藩一番。曾国藩曾经考虑将湘军转移到四川,以避开太平军锋芒。李鸿章就不赞成,李鸿章在分析形势之后,主张曾国藩坚守长江一带,决不退却,耗去太平军锐气之后,给予打击。从后来的情况看,李鸿章的这些谋略都堪称正确。曾国藩感叹李鸿章有过人之处:“将来建树非凡,或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所以,这一阶段,李鸿章也算是为他的老师出了大力立了大功,他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练与提高,为他以后独立担当大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应是他独立担当淮军及在洋务运动的表现,这一时期是他更为成熟与眼界更为开阔的时期,也是他与其曾老师并驾齐驱、甚至在对外认识上超过其老师的阶段。 有了在湘军的历练,李鸿章的各方面都得提以提升,他知道如何带兵打仗了,也懂得如何去驾驭和管理军队了,所以他训练了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基本组成人员都是以安徽人为主,他着力培养了一批来自家乡的骨干,如后来赫赫有名的刘铭传与丁汝昌等都是他的得力干将,也都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在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后期,他在上海就开始与洋人接触,领教了洋枪洋炮的威力,自此他对西方的船坚炮利有了真实的感受,并从此坚信中国也只有走那条道路才是唯一的同出路,他崇尚洋物,并不满足于简单的购买,他还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办近代的军工企业,生产出全新军用物资来。为此,他开办了影响巨大的江南制造局,同时也在其他地方兴办了许多近代厂矿。在接受欧风美雨熏陶的时候, 他固然的思想的深处格守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以其为主导,但他并不像张之洞那样过份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比其他清廷的官员更有开放的意识与主动向往西方的倾向,这一点也是他区别于其他官员的重要方面。在1872年曾国藩去世之后,李鸿章就是公认的汉人在朝中的代表性人物,人们多以李忠堂称之。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他人生的后期,他走出国门,眼界进一步开阔,但在国内他又不得承担着收拾残局的重任。他欲有所为而又无能为力,他在努力挽救大清将要灭亡的命运,他想做一个中兴之功臣,但他的一切努力都成为徒劳的挣扎,最后自己弄了个身败名裂。在这一时期,他在与洋人打交道日渐增多之后,骨子里自觉不自觉地就有些惧怕洋人,所以在中法战争中,在中国军队取得胜利之际,他却急令停战签约,导致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他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本是亚洲最强的海军,拥有世界上先进的舰队,可一场甲午战争,堂堂的大中国竟败在了小日本的手中,他又不得不去赴东洋与人家谈判。面对屈辱的条约,他也曾抵抗过不满过,也想拒签,但伊滕博文制造了一场枪击事件却让他魂不守舍,彻底失去了退路,加之混蛋腐败的朝廷的意思,所以他只好在那条约上签了字,由此他也被看成是国家的罪人,他的声望一落千丈,回到国内他一度曾不敢出门。紧接着八国联军来了,那个更加屈辱的《辛丑条约》还是由他来签字,这时他离去世已经没有多少时日了。至此,他的人生也该划上一个句号。

但是,也就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老佛爷”念他对大清有功,特批准他出去散散心,顺便考察一下西方列强的情况,这样他有机会出访欧美许多国家,他是西方人在他们本土看到的最大的一位中国官员。从1896年3月28日他乘船离开上海,到同年10月3日回到天津,他在历时190天里,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达九万里,出访了包括俄罗斯、德国、荷兰、法国、英国、比利时、英国、美国、加拿大八个国家。他的到来也曾引起过那些国家的一时轰动,包括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美国总统格利夫兰、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等要人都会见过他,都举行过隆重的仪式给予他热烈的欢迎。俄罗斯的总理大臣维特曾回忆说:李鸿章是“卓越的政治家。

他与已退职的前德国宰相俾斯麦的谈话,最能透视出他内心的世界。他问俾:“怎样才能在中国进行改革?”俾说:对中国的情况我不了解,我不敢断言。李又说:在我们那里,政府国家都有给我制造困难、制造障碍的,我不知怎么办?俾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完全站在你的这一方,有许多事情你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你就无能为力了。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在这个对话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内心的纠结,他是想改革的,可又深知有人会反对他。俾斯麦的告诫也可看出同在专制体制下生存的人,不管他多么的英明,都难挣脱那体制的局限。李鸿章何曾有过反朝廷的想法?他不会那样做,也不敢那样做,他的曾老师没有这样做过,他岂可这样呢?况且,在他的晚年,早就不复当年曾氏打下天京后的势力与威望了。他想在体制内进行改革,但不可能突破体制的束缚。

李鸿章考察欧美八大国家,亲眼看到了人家的强大,看到了人家的富国强兵,可他看到了人家的民主与自由的制度了吗?他感受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了吗?我看这一点,他或许有些感受,但又不能说出。他在考察期间,也曾发表过演讲,在一次演讲中,他大声呼吁:“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所以,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他回国后正赶上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他也曾慨然以“维新同志”自许。变法失败后,清政府下令追杀康梁余党,那时他正任两广总督,他却敢说“我决不做刀斧手”的硬气话,这也实在是难能可贵,至少表明他骨子里是同情维新志士的,与保守的僵死的满清王朝的一些官员相比,他还是清醒的。

李鸿章兄弟与曾国藩兄弟有点相似之处,哥弟兄都多,也是有的当大官,有的发大财,基本上都弄了个功名,都在乡里有了脸面,都在中国晚清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曾家是靠曾国藩这杆大旗,李家是靠李鸿章这杆大旗,一个在家中是老大,一个在家中列老二。他们都荣极一时,延及后代。但就家教的严正与厚重来看,曾家强过李家。曾氏独家的家训,不仅智惠及其后人,也结中国社会的读书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家后人中多出官员与学者专家,李家后人中搞实业与金融者为多,这也看出曾国藩与李鸿章本人的不同之处。

标签: 简介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