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跑进家来的松鼠课件

文史通2年前历史故事知识231

有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早已提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凭什么要规定学生们进行“正确的理解”呢?我们在教学生的时候,为什么要事先主观地规定一个理解所要到达的“顶点”呢?对各类文章,尤其是对散文等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本来就是多元的。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跑进家来的松鼠课件

我很赞同王教授的观点。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跑进家来的松鼠课件

因为我认为阅读不光可以让学生储存、积淀语词,更重要的是它为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打基础。

学生需要学会自行从阅读中获取读写知识的方法,并且将生活经验与课本里的知识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表达方式。

故此,现代阅读教学已从强调记忆背诵,转向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但是,大多语文阅读指导过程常常只是注重帮助学生归纳笔记,指导写阅读批注等,阅读拓展也只注意为学生列出大量的推荐书目,鼓励做读书卡、写读书笔记。

结果,学生们越用心写笔记,越是不能专注于阅读思考,甚至会因不断重复单一的笔记动作而对阅读失去热情,更对应用什么方法进行阅读感到一片迷茫。

因为笔记的样式单调,仅仅使用了大脑的极少部分的功能,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思维。阅读时,学生在书中所作的批注,也会因分布在不同的段落或页面,而且样式单一,造成知识点分散、凌乱,难记忆、难查找,难以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等林林总总的弊端。

为此,我尝试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允许学生多元化的理解以图式呈现,鼓励学生自由运用多种形式的构图呈现自己的阅读理解。

利用思维导图记录的语言文字相对比较少,能吸引学生专注于阅读思考,调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焦点和已有的读写经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文学修养等,生发出不同层次的阅读理解和感悟,对所阅读内容进行尽量深入的学习,而且总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教学片段1: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思维导图使学生阅读得法,一幅思维导图就是一篇阅读材料的缩影。如学生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课文由3篇短文组成,题目分别是《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三个小故事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古人是用烽火、漂流瓶等传递信息的。

当时,传递信息的量小,传递的速度慢,有时还会有误事的情况。

这样的文章,有的学生把它分画成三幅线性模式的阅读思维导图;有的学生把它画成一幅放射型的阅读思维导图,把三个故事分别画成阅读思维导图的三个分支作记载;有的学生按照古代信息传递发展的顺序,把它画成一幅线性结构的阅读思维导图……学生们各有不同的个性化构图。

展开全文

图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图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对于班级授课的教师来讲,面对数十学生千姿百态的阅读思维导图,也许会感到不知所措,难辨对错,更难以作出评价。

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教学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特点,帮助学生流畅地介绍古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而并不是要学生画出统一样式的思维导图。

不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浅如何,他们自愿地、主动地对课文进行解码和解释的过程,都具体真实地反映在思维导图上了。

教学片段2: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在阅读一些名作之前,我们需要指导学生先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的背景,以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目的。

例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篇精读课文。

课前,我要求学生:

①读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或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②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③整理画好在课堂上汇报的发言导图,以便在课上能够自如依照导图的提示,谈出自己在经历课前阅读后,对鲁迅这个人物的认识。

结果,学生按照要求,绘制出多幅引导发言的思维导图,使课前阅读汇报不再停留在宣读资料的层面,学生不再把太多的时间耗在了记笔记或抄写资料上面。

学生学而得法,能专注于阅读思考,人人用心归纳总结;热衷于看图汇报,个个兴会淋漓;而我看见:课前阅读,效果极佳。

学生汇报提要: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决,就是珍惜时间。鲁迅12岁读书时,父亲患着重病,弟弟们年纪小,鲁迅不仅天天要上药店、做家务、照顾弟弟,还要写作业。

所以,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天天看书到深夜。

有了课前阅读的基础,再细细阅读课文,学生读懂了课文是一篇周晔写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

文中深情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

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回忆中的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阅读中,借助思维导图引导阅读,丰富与拓展了学生阅读思维的技巧。

学生自由地运用思维导图记录自主阅读、自愿进行理解感悟的过程,得到多方面的理解收获:有的认识到文章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以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为情感主线;有的理解到文章以情感轴心展开对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的叙述中,对刻画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的描写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

如,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文章最后总结,呼应开头,点明主题……这一切,以思维导图的图式画出来,就呈现出了学生各自富有创造性的、多元化的阅读理解过程。

在课前预习汇报和课文的自主阅读中,学生初步感受到鲁迅的高尚品格。

课堂上,在交流、讨论和共同在黑板绘制阅读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共享各自多元化的理解,再次揣摩关键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再次学习文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和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看学生的自由构图,可知道:思维导图的结构模式跟所表现的文章内容结构关系很大。

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思维导图,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心态,使学生的阅读过程达到虚以待物的接受心境,产生自觉审美和创造的动力,它缩小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主动尽心尽力地解读和感受文章作者的写作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片段3:阅读《跑进家来的松鼠》

学生读文画图,用阅读思维导图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看图可知,学生读懂文章了。

这是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家里接二连三发生的一些趣事:松鼠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我们采来的一篮子鲜蘑菇,松鼠忙活了一个早晨把它们全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头巾等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

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

借助阅读思维导图,学生在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各自从具体事例的记叙中,从文中描写松鼠动作灵活、讨人喜欢的语句中,从爸爸的语言和作者的议论中,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学生的理解是多元化的,因此,各自的阅读收获是不同的,于是,所画出的阅读思维导图也是形状各异、丰富多彩。

教学片段4:阅读《金色的脚印》

例如,我们指导阅读故事《金色的脚印》,语文老师对这篇作品太熟悉了,就会一看到标题,就自然想到文章“赞美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创作意图,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等等,因此,语文课上,重点指导学生抓住事件进行理解,抓住文章明暗线索的安排来分析。

语文教师集中性地会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目的的要求,花尽心思去创设条件,把讲课的侧重点定在讲解“重点”问题、分析“难点”句段,或划分层次,或分析作品的中的人物、情节等。

老师的教学也许是想让学生阅读每一课都有收获,殊不知文章留在学生脑中的认识,却根本没有整体性,只有碎片,没有组织串连性,只有许多离散的知识点。

等学生再要读其他作品时,要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很难了,因为学生没能从老师的讲解中学到读书的方法。

王荣生教授在《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的讲座中提到过:“不管是什么体式的散文,我们不少教师都采用‘整体感知’、‘重点段分析’、‘词语揣摩’的模式,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不出问题才是怪事。王荣生教授说的我很赞同。

因此,我更愿意在教学实践中,借助阅读思维导图来解读文本,让学生边解读文章边画阅读思维导图,边感作者所感。

用思维导图记录作者表情达意时所用到的表现手法,通过讨论思维导图来呈现自己多元化的阅读理解,从而让学生收获对文本各方面的解读。

图解语文,正是顺应了学生阅读理解过程的实际去引导,放给了学生亲身经历解读文本全过程的自由,使许多问题无须老师多讲,也能直接、可观地从思维导图中获得解码,让作品中难理解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应用思维导图于阅读课堂,学生不但能掌握文章中各个知识点,对文章的前后联系、巧妙构思有了整体的认识,有了多元化的理解,同时,还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这样的阅读经历,日积月累,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思维能力的发展,这能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