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方志-纪实】黄树良‖“快——南”断头路兴建记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726

“快——南”断头路兴建记

黄树良


1984年10月,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34周年之际,随着快乐乡困龙山嘴一声炮响,标志着快乐至邛崃南宝山18公里的断头公路破土动工,大川、快乐两乡人民将迎来西出南宝山、直达大都市的梦想。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数千年间,大川、快乐两乡民众世世代代人负马驮,马不停蹄,人不下鞍,年复一年迂回奔波于宛转曲折的茶马古道上。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林至大川公路贯通,广大群众告别了千百年来的背夫历史,踏上了直奔县城、通达外界的机动车道。与此同时,邛崃至南宝山公路业已贯通。南宝山距快乐18公里,若能打通这段断头路与之相连,大川、快乐便可经此直达邛崃、成都。如此,大川、快乐两乡即可形成西达都市、南抵县城的两条外出通道。虽仅18公里路,堪称千秋之功业。


当时,这一设想很快变成了行动。时任大川乡党委书记陈治文带领一班人多次召集各界人士座谈研讨,凝聚共识,并向上级苦苦汇报,寻求支持。1983年初夏的一天,中共雅安地委书记谢世杰、中共芦山县委书记谭洪信和地区交通局主要负责人一行10多人奔赴大川,在乡党委书记陈治文陪同下,沿大川茶马古道逆行15里,实地考察此断头路修建事宜。考察组从乡政府出发,经飞仙阁、安家坡、冒石子、大岩窝、营满岗到白石河3队终止,对沿线的地质地貌、线路布局等进行了感观目测,随即返回乡政府,召开大川和快乐两乡党政一把手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程建设工作会。会议很紧凑,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地委书记谢世杰在会上一锤定音:修通该断头路势在必行!经充分讨论酝酿,此路定性为民办公助,即采取国家补助一点,群众集资一点,银行再贷一点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地区按每公里补助1万元的标准予以支持,以后再完善提升。随后,两乡迅速召开班子联系会,并组建“快南路”指挥部,决定排除孤儿、“五保”和特困人员,按人均集资1O元的标准筹集工程启动资金。当年,大川、快乐两乡总人口6300多人,共筹集启动资金27558元。认准就干,雷厉风行,“快南路”修建就此拉开序幕。


此路最初规划的线路是,一直顺河修到白石河口,建滚水坝,从河口开始提升路基,经邛崃南宝乡秋园村3队桂花林、木桩老转拐,接南宝监狱公路。但因沿途群众对损毁经济作物的理赔标准要求过高,大大超出工程规划预算而陷入困局。此时,我找到群江村支部书记马文福说,秋园村赔偿要求高,“快南路”要改线,如错失这次机会,白石河是无望通车的。于是,马文福便带着群江村部分群众到指挥部掷地有声地表态:只要公路修到我们白石河,白石河两个队凡是修路占地和损毁的经济作物一律不要任何赔偿!就这样,指挥部断然否决了原设定的初始线路,改从南宝监狱二级站(冒石子)起,开始提升路基,经三根桥和大岩窝反背上营满岗青龙嘴,直到团包顶东面猪槽滩架大桥。


重新改线后,又涉及河对岸秋园村5队农户的山林和土地赔偿,这又是第二道难题。乡党委书记陈治文安排我去与秋园村支部书记杨明松洽谈。因为当时我家和杨支书隔河相望,经常有大小事情,对河两岸都相互帮衬,邻里关系很好。我去后,再三向杨支书阐明,此路是民建公助,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幸福路,希望能得到你们的支持。杨支书果敢精明,深知修路筑桥,功德善焉的道理。他迅速召开社员大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赢得广大社员的理解与支持。于是我们双方签订了经广大社员一致同意的相关协议书,“快南路”修建得以顺利进行。


猪槽滩大桥是“快南路”的重点,是白石河峡谷两岸距离最短、施工难度最大,也是公路建设最经济的一处工程节点。两岸壁立千仞,崖口状似猪槽壳。桥高96米,宽84米。由芦山南街胥兴平老板承建。建设初期,在两岸的半岩上做好基础,在河岸两端架设钢绳,把野杉加工成方木,再用卷阳机进行吊装。传说胥老板在挖左桥墩时,挖出一个无头的菩萨,对他说:只要保佑我安全把桥修完交付,我给你重塑金身。整座大桥都用木材作支撑架,上面用青石墩扣上,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该桥当时属四川第二高跨大桥,从开建到竣工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经三年半的艰辛努力,“快南路”于1987年5月4日建成通车。至此,大川、快乐两乡人民又多了一条外向通道,为当地经济发展又插上了一羽腾飞的翅膀。


我是当年修建“快南路”工程的亲历者。时间虽已飞逝30多年,但修建此路时的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诸多启示仍激荡情怀。穷则思变,行之则成;天下难事,众力可克;为民谋利,凝聚人心;艰苦奋斗,创造幸福……岁月不居,精神永存,“快南路”留给我们的更是一种不竭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