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朝的殉道者,荀彧之死背后有何真相?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037

荀彧,曹操能在东汉末年的群雄中脱颖而出的最有力的推手,世人称之有“王佐之才”,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的人物,却因为反对曹操进魏公、受九锡之事,惹得曹操不满,君臣之间起了隔阂,而被曹操所逼,终是“以忧薨”(有说是被曹操用空食盒“无汉禄”隐诛荀彧)。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荀彧在曹操的巅峰时期,黯然退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荀彧的人生悲剧呢?志同道合的两人为什么会闹到了如此地步?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几个方面试着分析一下。


一、儒家的忠君观念,士人理想的坚持


荀彧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士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荀彧在汉末曾举孝廉,任守宫令,因董卓乱政、汉室崩乱而弃官离去。但却时怀匡佐之义,因而在他的潜意识中,始终保持着儒家士人的传统思想和道德观念,即以儒家的礼仪治天下,不以人主的好恶而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政治主见。他之所以投靠曹操,主要是看中曹操的雄才大略,想通过他来实现恢复汉室、还政天子的理想。但是随着曹操对汉廷现状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他的政治野心也就进一步膨胀,并不满足于仅为人臣,而是希望自己也能称王天下。与此同时荀彧再造汉室的理想彻底破灭,想当匡扶汉室忠臣最后发现自己竟然是助纣为虐的角色。他与曹操之间逐渐产生裂痕,并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反对曹操篡汉,这样的坚持让曹操感到了反感,致使荀彧从曹操的宠臣,变成边缘之臣,最终导致了个人的悲剧。


《军师联盟》王劲松饰演的荀彧


二、利益的冲突导致的政见不合


以荀彧所在的颍川荀氏为代表的士族,辅佐曹操的目的,是想借机兴复汉室,恢复东汉的世家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局面。所以颍川文士在曹操前期基本上把持了曹操集团重要的文官职位,但是曹操在官渡胜利之后势力坐大,开始削弱士族门阀,逐步收回颍川文人所掌握的权力。用人唯才是举、好法术而重刑名,杀祢衡、孔融等不受控制的士人,重用满宠、杨沛、司马芝这些法家子弟打击豪强。这就严重损害了士族的利益,与儒家士族奉行的准则违背了。作为旧制度的捍卫者士族和颠覆者曹操的合作也就走到头了。荀彧和曹操两人之间也就有了直接的利益冲突。说句不好听的,是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路线之争啊。后来司马氏代魏,就是士族阶层不想要一个集权的皇室,要恢复世家与天子共治天下。


94版《三国演义》鲍国安饰演的曹操


三、率直的性格导致其人生悲剧


荀彧性格率直,讲究原则,有时说话估计是不太会拐弯抹角的,说的过于直白。曹操在创业之初的时候,能听的进去不同的声音且能虚心的接受好的建议,这使得荀彧得以伸展才华,所进之言多未触怒曹操,为曹操所重,故君臣相得,屡建奇功,终使曹操一统北方,初成霸业。但是随着曹操官渡大胜,北方一统,曹操的心态就变。所以当董昭问“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之事,荀彧直接以“不宜如此”直接回绝,这就直接损害了曹操的利益,而且是对曹操来讲很重要的利益,自然就招致曹操的猜忌,被曹操认为荀彧有负于己。而是被曹操调离了中枢,君臣之间有了解不开的隔阂,最终为曹操所逼“以忧薨”。


《军师联盟》荀彧之死


苏轼曾如此评价荀彧: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所以在东汉末年这个糟糕的时代,荀彧是士穷乃见节义,用一生在践行着儒家士人忠君的传统,明知在不可为而为之。在家国天下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残酷现实中,在利益、理念的冲突下,荀彧与曹操是渐行渐远,分道扬镳,最终成为了东汉王朝的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