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天津南味盛行,稻香村生意火爆,为何如今却无处寻觅?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343



稻香村


1919年,在天津法租界,滨江道与辽宁路交口,开了一家南味食品店,字号是“森记稻香村”,经营熏腊、叉烧、糟肉、酱牛肉、金华火腿、板鸭、白油鸡、油糕、梅花糕、绿豆糕、云片糕、寸金糖、花生酥、杏仁、琥珀桃仁、甜咸口核桃仁,有应节食品年糕、汤圆、粽子、月饼,还有进口的白兰地、奶粉、咖啡、罐头、饼干。


南方人喜欢的肉粽子,也只有这种南味店卖,竹叶包江米,加上火腿、咸肉,比一般豆沙小枣的粽子个儿大,每个约重三两,每到旧历四月下旬上市。南方人在立夏这天要吃糯米酒,“森记”也一定早早备好。所以,客居天津的苏、浙、闽、粤同乡非常喜欢稻香村。


虽然整体是南味,但天津本地人也很喜欢,比如牛肉松和牛肉脯。牛肉松选没有筋的瘦牛肉,用白汤加佐料煮熟晾凉,用搓板顺着肉丝的纹路搓,搓出来的牛肉松十分松软,放在大玻璃瓶子里,用竹夹子夹着卖。牛肉脯是用瘦牛肉切成大片,风干,浸泡在配制好的调料里,再晾到八九成干,下油锅煎成透明,一片一片就像水晶一样。


稻香村


“森记”的白斩鸡要选刚会下蛋,又肥又嫩的母鸡;熏鱼选活鲤鱼;月饼里的桃仁要用甜口的山西核桃……,从进料到投料,每道工序从不马虎。叉烧肉也很正宗,选用肥瘦相间的肉,切成豆腐块,在南味佐料里腌制,拿铁叉子穿起来放到炭火上烤,烤好后用白搪瓷托盘端到前台出售。花生米、腐乳、蚕豆瓣儿,虽然本小利薄,也都有供应。


当时缺乏品牌意识,森记稻香村本来也不是独家,“森记”开业后,滨江道上又开了一家“林记稻香村”。之所以选用“林记”这个冠号,就是为了把“森记”的脑袋瓜子砍掉。这两家南味店不仅距离近,在商品价格、质量,进货的渠道,对顾客的宣传,对职工的拉拢等方面,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有一年中秋节,“林记”老板指示店员从街上找一个拉车的,到“森记”偷着买一个月饼,分析它的各种配料、分量(五两)和价格(二角五分),随后迅速生产出一大批重四两,售价二角的月饼,很快就把“森记”的顾客吸引来了。“森记”发觉后,也用同样的方法偷买来“林记”的月饼分析,随即向顾客声明:“林记的月饼分量少,骗人!”


稻香村南味


50年代,森记稻香村改为“天津市公私合营糕点公司森记稻香村门市部”。在那之后,常到稻香村买东西的顾客,发现实行公私合营以后有些南味食品都比过去卖得贵。素什锦一直卖八角钱一斤,涨到九角六分一斤。咸水鸭卖三元多钱一只,涨到了四元五一只,而且不明码标价。其他像油鸡、酱牛肉、五香鱼也都比以前贵了,而有些东西的质量不如过去好,比如熏鱼,切得块儿大,炸得不透。


涨价的原因之一就是“产销分家”。过去稻香村是自产自销,卖货时加30%的加工费用和利润。实行公私合营以后,这些食品都由和平区中心糕点店森记加工厂统一加工,加工厂和商店就得分开计算成本和利润,所以得加到35%才能有利润。


稻香村包装盒


不过很快就到了物质匮乏的年代,稻香村也没什么东西可卖了,换上了“前进食品店”的招牌,各种传统经营一去不返。1976年,滨江道森记稻香村在唐山大地震中遭毁坏。改革开放后原址盖起了新楼,营业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一倍多,更名为“天津稻香村”。


从17岁就在稻香村学徒的南味制作老师傅谢德智,能制作独特风味的广东、上海等地食品一百余种。他做的上海腊肠,以猪肉后坐和前膀为主料,以直沽高粱酒等为辅佐,经灌制、烘烤、风凉、煮等工序,颜色紫红、味道鲜美、咸中有甜、腊味醇香,能生着保存三个月以上。他做的“童子油鸡”更是别具风味,选用当年母鸡,开膛、腌制、造型都有特殊要求,制作时间长,为油焖而成,成品呈乳白略带黄色,清香适口,肥而不腻。张炳凯等老师傅为稻香村生产江南细饼、太师饼、白麻饼、一口酥、芭兰酥、杏仁酥等多种苏广南式糕点。老顾客都说:“稻香村的风味又回来了。”但遗憾的是,随着社会变迁,时至今日,天津稻香村彻底消失,再也无法继承了。(文:何玉新)


稻香村发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