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232):程咬金这暴脾气,为啥听任手下摆布?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171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24)



永徽六年(655年)的‘葱山(帕米尔)战役’,基本上是三年前‘弓月(新疆霍城)战役’的一个放大版本。总的看,唐军没打好,战役主要任务没完成。


先看战役过程,记载下来的战斗有三次:


显庆元年(656年)八月,总指挥(大总管)程咬金和西突厥葛逻禄、处月两部落在榆慕谷(新疆吉木萨尔)大战,歼敌一千余人。


大概同一时间,副总指挥周智度率军进攻咽城(新疆额敏县),该城由突骑施和处木昆两部落据守,攻克,歼敌三万人。


十二月,唐军主力进抵鹰娑川(新疆开都河上游),遇西突厥数万骑兵。前锋纵队司令苏定方迎战,获胜,歼俘敌军一千五百人,同时缴获大量战马和军用物资。


看这个打法,唐军应该是兵分两路,周智度带一路在北疆扫荡(额敏在北疆靠近哈萨克斯坦边境处),程咬金带主力沿天山搜索歼敌。


三次战斗虽然获胜,但总体看,唐军形势不是太好,因为一直没抓到敌人主力。


安西-弓月-葱岭


这次出兵,主要目标是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消灭或削弱贺鲁,唐朝才有可能在西域掌握话语权。现在的情况是扫荡半天、底下小喽啰打了不少,但贺鲁连个影子都没见着。最后那次好歹碰上支大部队,还被他跑了。


打西域,唐朝主要目的不是图财,而是为了求得战略上的主动——这地方正好处在中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一个交接地带。


但西域地广人稀、环境恶劣,作战风险很高。尤其看前期作战,跟着贺鲁跑的部落还比较多,唐朝在这一带群众基础并不好。又是远征作战,后勤保障、人员休整都是大问题,时间拖越久,情况对唐军越不利。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本来仗就不好打了,接下来,唐军内部又出现蹊跷的一幕。


苏定方作战获胜,战役副总指挥(副大总管)王文度对程咬金说:“我军虽然打了胜仗,但自身也有伤亡。兵法上,情况不明打追击,胜负各半,我看急不得(‘乘危轻脱,乃成败之法耳,何急而为此!’)下一步,我建议布设方阵,把辎重放在中间,部队持重作战,这样才是万全之策。”


本来副司令提个把建议,讨论讨论专业(兵法),这都属于正常情况。但估计他说这些程咬金没当回事,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就极不正常了。


又矫称别得旨,以知节恃勇轻敌,委文度为之节制,遂收军不许深入。


王文度竟称他奉有密旨,怕总指挥程咬金(程知节)冲动轻敌,所以让自己来监督制约。现在他亮明身份,明确要求收拢部队,不得深入西突厥腹地追击。


程咬金没有反对。


接下来,部队照着王文度的方案编成方阵,开始搜寻作战。不知道他那个不许深入的界线在哪里,只知道一大帮人每天穿盔带甲,围着炊事班的坛坛罐罐跋山涉水、穿行戈壁大漠。‘士卒终日跨马,被甲结阵,不胜疲顿,马多瘦死。’别说人了,连马都被累死好多。


这么搞了一阵子,苏定方看不下去了,他找到程咬金:“总指挥,咱们来是打敌人的。现在这个样子,部队只顾自保,突厥来了肯定吃亏啊。如此胆小怕事,怎么可能立功?而且皇上派你带队,哪会又叫你的副手发号施令?我看其中有诈,不如向中央写个报告,先把老王看起来。这样子是不行的。”


程咬金什么反应?‘知节不从。’没听他的。


程咬金生于公元589年,这时六十八岁。苏定方小他十一岁,当年跟着李靖打东突厥时就是先锋官,那时才三十岁,如今也是近六十的老将了。眼看部队这么耗下去,心里着急呀。可他不是老大,说了不算,而程咬金,自有他的盘算和苦衷。


游牧民族作战,向来是有机会就上,没机会就跑。唐朝搞这么个乌龟阵,谁吃饱没事还往上凑?所以一无所获是必然结果。


师旋,文度坐矫诏当死,特除名。知节亦坐逗留追贼不及,减死免官。


部队返回后,王文度以假传圣旨的罪名,本当杀头,最后仅开除公职了事。程咬金作为带队领导,以错失战机的罪名,受到免官处分。


以上就是葱山战役的基本情况。但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回答,或者说解谜:


第一,王文度有没有可能假传圣旨?他真是个胆小怕事的草包吗?第二,身经百战、名列凌烟阁的开国功臣程咬金,为什么单凭一句话,就听任手下的摆布?




本篇修订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