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吴国的严峻问题有哪些?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112

伴随着诸葛亮逝去,蜀汉帝国在随后的近二十年里转为了彻底的战略防守姿势。


孙权本人能力有限而陆逊等人又只希望保证南方家乡的安全。


同时,吴帝国自身存在着一系列十分严峻的问题:


1、奴隶制度的落后与民族矛盾的尖锐。


为了养活大量全国各地流亡而来的战争难民,吴帝国只能以抢夺南方蛮族的生存空间和奴役对方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公元234年时“山地越族”与吴帝国之间爆发了一次历时三年的大规模冲突,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因为成功指挥了这场战争而在政坛迅速崛起。


(他们因为既占领了当时南方最容易开垦的荒地又拒绝向孙权承担赋税等义务)


诸葛恪出比陆逊要小二十岁,孙权本人在诸葛恪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便非常喜欢他,这种特殊的信任让其迅速成为了帝国下一代的执政候选人,而这也为诸葛瑾家族最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2、军阀化倾向的国内政治集团。


从孙策时代开始,吴帝国的几乎每一位指挥官都有完全效忠于自己的军队,这些军队再由他们对皇帝表示效忠。


这种制度最大的好处是军队的战斗力往往非常强悍,但是弊端当然更加明显,因为士兵们心中难免会存在“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的想法。


一旦他死亡,那么他的继承人能否控制住局面,实在让人难以预测。


(武将所获得的权利太大)


3、继承人问题。


随着公元241年皇位继承人孙登的去世,吴帝国陷入了一场糟糕的继承人风波,而这也为帝国后来的衰败注入了最强一剂毒药。


孙权很奇怪地让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孙霸也享受了和孙和一样的待遇,这就给了大家以想象的空间。


大批官僚站在了孙和一边反对孙权的决定,但他们大多被罢黜、流放甚至是处死。


时任帝国首相的陆逊也是支持孙和的人之一,陆逊在公元245年因为气愤而得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公元250年,因为两派斗争的激烈,孙权索性将孙和的皇太子地位废黜,而孙霸则被父亲直接处死。


吴帝国的第一轮宫廷争斗就这样以一场惨烈的家庭悲剧而告终。


孙亮,成为皇位继承人时不过八岁而已。


接着遭到阴谋报复的人是孙亮的母亲潘皇后。


潘皇后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她借助自己的容貌而获得孙权的宠幸,进而参与了孙鲁育等人扳倒孙和的阴谋。


然而讽刺的是,因为平时经常虐待别人,潘皇后的侍女们担心她会在孙权死后变得更加残暴,于是她们竟在公元252年的一个晚上将熟睡的主人给活活给勒死,这倒是很符合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所说的那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首席监护人诸葛恪是孙和妻子的舅舅。


(论悲剧的诞生)


在自以为安排妥当之后孙权于公元252年4月去世(此前已经病危了近半年),享年七十一岁。


孙权可能会庆幸自己能有比曹操和刘备更多的时间来安排家族的事情,


但遗憾的是,随即而来的政治风暴将完全将他的努力摧毁殆尽,只留下一具具可怕的尸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