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中骆宾王的故事,初唐四杰的故事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946

初唐四杰的故事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律县)人,初唐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称初唐四杰。其以才及第,又因文而失意,并累及其父。其省父时,溺水惊悸而死。他的文多于诗,文之最著名者为《滕王阁序》。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骆宾王:骆宾王墓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狼山风景区的狼山脚下。

  骆宾王(619-?),浙江义乌人,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他在文学史山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元684年,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著名的《讨武瞾檄》。兵败后下落不明,传说与徐敬业之子逃到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明朝人邵潜记载:骆墓原先位于通州东北郊的黄泥口。明正德九年,有个姓曹的农民挖地时发现一块刻有“唐骆宾王之墓”的碑石,棺内还有尸骨,曹某随后加以掩埋。清乾隆十三年,《通州五山全志》作者刘名芳在黄泥口访得骆宾王墓地,挖出一块残留着“唐骆”二字的碑石和枯骨,请命于董姓太守后,迁葬于狼山脚下。

  卢照邻: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卢照邻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裕府典签,甚受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高宗乾封三年(668)初,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他终于自投颍水而死。

  卢照邻的生卒年,史无明载。武则天登封于嵩岳,卢照邻说到“后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树赋》序“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推断其时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为22年,则其生年约在太宗贞观十年(636),去世时约60岁。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为摆脱六朝诗风影响。《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为 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 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下面哪一组不是初唐四杰中的人物a王昌龄王伟b楼兵王杨炯c王勃卢照邻

初唐四杰,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所以,a组王昌龄和王伟不是初唐四杰中的人物

初唐四杰指哪几位诗人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一、王勃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

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

二、杨炯

杨炯(650~693年),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三、卢照邻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

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

四、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3]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扩展资料: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最终流落何方?

骆宾王是初唐时期杰出诗人,与王勃、卢照邻、杨炯合称“初唐四杰”。骆宾王的一生也是命运多舛,自参加徐敬业发动的扬州兵变之后,他的下落便不明去向了,究竟流落哪里至今仍旧是一个谜。

骆宾王虽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仕途潦倒,曾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曾多次向武则天上书言事,却惨遭他人诬陷,不幸锒铛入狱。郁郁寡欢,人生不得志,仕途失意的骆宾王,后也投身到徐敬业的扬州起事当中去,想要借此讨伐武则天政权。

由于徐敬业谋略不足,发动的扬州起事便以失败收场了。而骆宾王在此次战乱中也消失的无影踪,不知去向。但是流传中却有以下三种说法,但事实也无从考证。

流传中有一种说法就是骆宾王是逃亡未遂,在途中最终被杀害。就从《资治通鉴》记载中有提到,在骆宾王投身于扬州兵变失败之后,就和徐敬业等人,一起欲要入海逃亡,途中不幸又遇上风浪,真的是应了那句屋漏偏逢连夜雨,最后骆宾王等人便被迫困在了遗山江中,后来是被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杀害。结果是逃亡失败。

而从其至交宋之问写得一篇文章《祭杜审言学士文》中,也提到了因为骆宾王自身不保而连累整个家族被杀害的事情,侧面好像也说明了骆宾王结局就是被杀害了。

也有一种说法,是骆宾王最后是成功逃亡隐匿起来削发为僧了。骆宾王自兵败之后和徐敬业就设法一起逃亡,幸好是朝廷军官疏于职守,并没有对他们二人进行积极追捕,由于害怕武则天会将他们治罪,于是就找了两个外貌酷似于他们的人做了替死鬼,用以假乱真的方式蒙骗过关,以致骆宾王真人成功逃亡后隐居起来,最后还落发成为了僧人。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骆宾王兵败之后,就投江自杀了。但是也是只有唐人张莺在《朝野佥篇》中有相关性记载,并没有第二份文献进一步来佐证此事。

骆宾王被后人称为什么

  骆宾王被后人称为“初唐四杰”之一。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王那相斩其首降。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

初唐四杰是哪四位?

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标签: 初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