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哪个皇帝没有子嗣,宋朝皇帝为什么儿子只有一两个啊??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175

宋朝皇帝为什么儿子只有一两个啊??

宋朝皇子虽然人口凋零,但是一般来说,宋朝皇帝生育皇子的数量并不少,以宋神宗赵顼为例:

长子——赵佾,早殇,封成王 。

次子——赵仅,早殇,封惠王 。

三子——赵俊,早殇,封唐哀献王 。

四子——赵伸,早殇,封褒王 。

五子——赵僩,早殇,封冀王。

六子——赵煦,宋哲宗,母钦成皇后朱氏 。

七子——赵价,早殇,封豫悼惠王 。

八子——赵倜,早殇,封徐冲惠王 。

九子——赵佖,吴荣穆王,母惠穆贤妃武氏。

十子——赵伟,早殇,封仪王

十一子——赵佶,宋徽宗,母钦慈皇后陈氏 。

十二子——赵俣,封燕王,母贤妃林氏 。

十三子——赵似,封楚荣宪王,母钦成皇后朱氏 。

十四子——赵偲,封越王,母贤妃林氏。

我们看到神宗的皇子多达十四人,其实总数相当可观,但是不幸夭折的竟有八人,前五个皇子竟无一人成年,死亡率高达57.14%!以皇室的医疗水平,这个死亡率其实相当诡异,个人认为造成皇子高死亡率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1>宋朝皇帝本人体质较弱

我们知道宋朝皇族有两大分支,一个是被夺权的太祖赵匡胤一脉,一个是太宗光义一脉,根据已知的史料来看,太祖一脉的男丁成活率确实高于太宗一脉,那么是否可以推测太宗的后人在体质上不如太祖的后人呢?

2>皇子生母体质较弱

我们知道中国人的审美观在宋朝时已经和唐朝有较大不同,唐人以胖为美,宋人以瘦为美,而社会中引领风潮的往往是上流社会,在古代尤其以皇室为甚,因此皇家的媳妇们可能是非常非常瘦的,而现代医学指出,孕妇偏瘦不但容易导致难产,还会对婴儿的体质造成负面影响。

3>宫廷斗争的阴谋

宫廷斗争向来残酷无情,某些皇子的夭折可能是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从神宗的子嗣中可以看出,神宗的皇子们没有一个是正宫向皇后所出,而宋朝向来被认为是皇帝对宫廷掌控力最弱的朝代之一,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猜测,皇子们的夭折恐怕不仅是天灾,更有可能是人祸。

宋朝后面的皇帝都是赵匡胤的后代还是赵匡胤弟弟的后代?

都是赵匡胤弟弟赵光义的后代。

赵匡胤驾崩之后,赵光义即位,赵光义稳固统治皇位后,先后逼死太祖之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又贬黜赵廷美到房州,两年后赵廷美就死于谪所。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就全被处置了,之后继位的就都是赵光义的后代了。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扩展资料:

政治举措:

1、赵光义:

赵光义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赵匡胤:

宋朝的政治机构,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分列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另设御史台等机构。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后,又进一步集中于皇帝。宋代建国后,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光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胤

宋代皇帝那个没有生育能力,是被吓掉的?

是的,作为一个男人被金人吓得失去生育能力,也就是俗话说的没种的男人,其母也是金人的肉便器。这种男人活着不如死了算了,还有脸活那么久,真是为赵构能有那么厚的脸皮感到震惊。

为什么宋朝皇帝后来这么无能?

个人观点供你参考: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太祖赵匡胤(开国皇帝)是整个宋朝少见的文治武功皆能的皇帝,是整个宋朝最优秀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帝王; 对太宗的评价,说的不客气点:狗尾续貂,除了铲平北汉割据政权还算可圈可点之外,其他方面没什么建树,做的基本是他哥哥(太宗是太祖的弟弟)的下手活; 宋真宗是个垃圾,迷信道教,在位期间大搞迷信活动,浪费了北宋前期大好的发展机会; 还好宋仁宗及时补上了这一课,才使得宋朝不至于过早衰落,在位期间,出现繁荣景象,但军事上依然被动,积贫、积弱现象开始明显了; 英宗精神上有问题,但他清醒的时候还是很想有所作为,改变积贫、积弱现象的,可惜在位三年就挂了; 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他的长子——年方20岁就即位的宋神宗身上,此人有雄心壮志,且有决心、有精力对北宋的积贫、积弱现象进行治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是整个宋朝少见的欲开疆拓土的皇帝、改革家,期望越高失望越高,改革只是在平静的湖水中激起一点涟漪,当北宋对西夏的灵州战役失利后,宋神宗带着他那无法完成的富国强兵梦失望的离开了人间; 之后北宋王朝每况愈下,宋哲宗不过一个守成之君; 再后来的宋徽宗画画写字到是很有天赋,做皇帝简直就是一堆狗屎! 他儿子宋钦宗比他好不到哪去,父子皇帝最后都被金人俘虏了,北宋灭亡; 南宋高宗开国就面临金人的入侵威胁,他是:逃跑——求和两点一线,不要说收复旧土了,偏安自保都难!就是这个败类皇帝跟那个臭名昭著的秦烩联合起来把岳飞害死了(宋朝的祖宗家法就是不杀大臣,所以真正要杀岳飞其实并不容易)!不过恶有恶报,这个狗屁皇帝在逃跑途中还想寻欢作乐,结果在搞女人的时候金人突然又追来了,他受到惊吓,生育能力给吓没了!哈哈~~~~~~~~可笑可悲啊! 他儿子(不是亲生的,生育能力吓没了)宋孝宗是整个南宋唯一想恢复中原的皇帝,可惜手下没有可堪重任的大将,老的老(韩世忠),死的死(岳飞),拜他父亲所赐啊! 几度北伐失败后,宋孝宗开始失去信心,不久在失望中离开了人间; 下面的光宗、宁宗、理宗、度宗都是些守成之君,庸碌之辈,不提也罢; 恭帝、端宗只是摆设,几近傀儡,宋朝气数已尽。

宋朝皇帝有哪些是明君?

北宋皇帝 宋太祖、宋真宗、宗仁宗、宋神宗和宗哲宗五位宋帝有所作为。

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任用贤相赵普、名将曹彬等南取南唐、后蜀、南汉,北攻北汉,虽未取得但大宋国威已震慑四方,北汉已经是危若累卵、名不聊生,收复北汉已经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最后落在赵光义的手里(还是倾举国之力北征的)。宋太祖善待后周宗室、杯酒释兵权、礼待后唐国主、释还吴越王钱俶,并守诺只要他还在便不会使吴越生灵涂炭,吴越国民感激涕零,臣服于太祖,可惜的是两年后宋太祖在北征北汉和契丹途中英年早逝,留下千古奇案烛光斧影,正史都有记载可去查。宋太祖仁义爱民,算是名副其实的一代豪杰、明君。

宋真宗明君算不上,他的功绩在于发展国力时期的咸平之治、击退辽20万铁骑签订檀渊之盟。后期信道泰山封禅,大肆挥霍享乐,宋王朝积贫积弱现象日益严重,此外冗官、冗兵也日益严重。

宋仁宗算是本人比较喜欢的一位皇帝,虽然没有大作为,但作为一位守成之君绰绰有余,史学家评价 为人君、止于仁,位列三大仁君之列,真正从头到尾克己严格遵守仁义治国,也是宋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42年,宋朝皇帝大都在位时间很短),大宋国力蒸蒸日上,创建仁宗盛世,算得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最发达、文教最灿烂、言论最开放的时期,宋仁宗时期文星璀璨,有脍炙人口的范仲淹、包拯、司马光、苏轼、王安石、韩琦等(太多、此处不列举了)。

宋神宗最大的功绩在于任用王安石变法,但可惜的是没有坚持下去,对西夏用兵失败导致这位雄心壮志的皇帝郁郁寡欢终英年早逝。

宋哲宗九岁即位,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直到十年后才亲政,他比较崇拜自己的父亲宋神宗,任用改革派章惇、曾布为首辅宰相(宋朝宰相比较多,此时也是新旧党争最激烈之时),继续推行新政。宋哲宗最大的功绩在于平夏城之战,彻底击垮了西夏的主力军,终结了宋夏近百年的对抗局面,西夏对宋称臣(辽国出来调和,大宋不予理睬,差点灭了西夏)。宋哲宗天资聪颖、少年老成、是非分明,宋室兴衰之关键,然英年早逝,时年仅24岁。

个人观点,宋朝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弱国,其实宋朝国力强盛,将星云集、文人璀璨,最主要的是上层管理阶级施政方针注定了宋王朝军事上很难有所成就,太祖从军事领导发家,制定的国策就是刑不上大夫、重文轻武,处处打压武将,就算有军功也不会有很大封赏,武将们处处被不懂军事的文人束缚(大家可以去了解下宋朝的言官们的强悍之处),难以取得具有决断性的权利,举个例子宋朝打仗,中军处设有监军,监军才是军队里的一把手,他们是皇帝的亲信,大都是文官、宦官(皇帝重用、信任对象),他们根本不懂军事,而且勾心斗角、处处想抢功出风头,结果贻误战机、瞎指挥等等,可想而知宋朝军事能打赢才怪,那些会打仗的名将都被活活气死,著名的有杨业、狄青,还有好多,大家可以去查正史。

宋朝皇帝有哪些

宋朝上承五代、下启元朝就,分为北宋和南宋。共历时320年,有18个皇上。

宋朝的皇帝有那几个

宋朝上承五代、下启元朝就,分为北宋和南宋。共历时320年,有18个皇上。

“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是宋朝的哪个皇帝

“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是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

关于赵祯的身世,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有一种“狸猫换太子”的说法,认为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工于心计的刘氏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氏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氏打入冷宫,而将刘氏立为皇后。

后来,天怒人怨,刘氏所生之子夭折,而李氏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宋仁宗赵祯。在包拯的帮助下,赵祯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氏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演绎,赵祯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关于“赵祯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这一问题,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赵祯是李氏所生。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氏做妃子时的侍女,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嫔妃,并产下一个男婴。连丧数子的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赵祯在出生后,便在真宗的默许下,由未能生育刘氏和杨淑妃一起抚养。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也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

乾兴元年(1022年),十三岁的赵祯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赵祯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顺容李氏就是自己的生母。刘太后病逝后,燕王赵元俨告知赵祯实情。赵祯号恸顿毁,连日不视朝,下哀痛之诏自责。

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在知道自己的身世后,赵祯倍感震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赵祯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生母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

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赵祯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宸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

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赵祯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

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赵祯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赵祯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扩展资料:

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

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他善书法,尤擅飞白书。有《御制集》一百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

标签: 宋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