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梁武帝为什么会饿死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763

梁武帝为什么会饿死

因为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梁武帝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缺吃少穿,加之年事已高,最后竟被活活饿死。年八十六,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侯景原来是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在北齐奠基者高欢帐下征战,屡立战功,深受高欢欣赏倚重。但侯景在高欢死后,高澄想夺侯景的兵权,侯景就投降西魏,但西魏宇文泰对他有戒心,并不倾心接纳,于是侯景又向萧衍表示要归顺。不曾想萧衍与高澄讲和,但要以梁朝遣送侯景回东魏为条件。

侯景得知后,以诛杀朝中弄权的朱异为借口,发动叛乱。叛军长驱直入,最后兵临建康、围困台城,本来萧衍已经号召各地军马驰援,但由于各路援军心志各异,在攻打叛军几次不利后就按兵不动,坐观成败,于是叛军得以继续围攻台城。而守卫城门的萧正德早已投靠了侯景,开城把叛军放入,台城沦陷。

梁武帝萧衍便被侯景囚于建康台城,萧衍虽在表面上受制于侯景,但内心极为不平,对其请求多次予以拒绝。而自此以后,萧衍的要求也大多不能被满足,日常饮食也被减少。年迈的萧衍忧愤交加,从此一病不起。

扩展资料: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

南齐时,萧衍累官雍州刺史,其间两次参与抵御北魏,颇受齐明帝宠待。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并拥立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

在统治初期,萧衍尚能留心政务,对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有所纠正。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但对门阀世族,萧衍一改前例,尽可能地恢复他们尊崇的地位,并对尽量授予宗室诸王实权。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

他在位晚期,随着功成业就、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又沉溺佛教。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年八十六。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萧衍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又曾钦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他才思敏捷,文笔华丽,所作的千赋百诗,其中不乏名作。

参考资料:萧衍—百度百科

梁武帝是哪个朝代

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

萧衍生于464年,出身兰陵萧氏,是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他是史上著名的前明而后昏、晚节不保的君主。他在位的四十八年,是整个南朝数百年历史里,持续时间最长、经济文化最繁盛的时期,被称为“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的“天监之治”。

然而他在位晚期,随着功成业就、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又沉溺佛教。 548年侯景之乱爆发,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

扩展资料:

萧衍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又曾钦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他才思敏捷,文笔华丽,所作的千赋百诗,其中不乏名作。他在经史、诗文、绘画、音乐、书法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并且棋艺超群,是一位罕见的全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萧衍

齐高帝与梁武帝什么关系

梁武帝萧衍的父亲萧顺之和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是同一个高祖父的堂兄弟。具体世系如下:

萧整——萧俊——萧乐子——萧承之——齐高帝萧道成。

萧整——萧辖——萧副子——萧道赐——萧顺之——梁武帝萧衍。

据史书载,公元479年,齐高帝萧道成废掉刘宋末代皇帝宋顺帝,建立了南齐。不料,南齐立国仅20余年,就被南齐宗室萧衍篡夺,而萧衍便是后世所谓的“梁武帝”。

此段史料中就已点出,梁武帝萧衍本是南齐宗室,也就说齐、梁皇族其实就是亲戚关系,出自同一宗族。

齐高帝萧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字绍伯,小名斗将,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属山东省临沂市),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479年—482年在位)。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

扩展资料:

萧衍与萧道成,他们都姓萧,这个萧氏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兰陵萧氏。兰陵萧氏本是以兰陵郡为郡望的萧姓士族(兰陵郡大概位于现山东省枣庄市东部至临沂市兰陵县一带)。

永嘉之乱后兰陵萧氏南迁,发展为江南侨姓士族的主要代表。齐、梁皇族的共同祖先,恰恰就是兰陵萧氏南渡后的第一代人物,萧整。

萧整,字公齐,他本是晋朝县令,因碰上永嘉之乱就携家带口,南渡投奔东晋。他有两个儿子,即丘县令萧隽和济阴太守萧鎋,齐、梁皇室便分别是这两个儿子的后代。

萧隽是萧整的长子,虽然在东晋时不过是个小小的即丘县令,可他的曾孙子就是南齐高帝萧道成。萧隽弟弟萧鎋的玄孙,恰恰就是灭亡南齐的梁武帝萧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萧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萧道成

梁武帝时代是指什么时候?

在南朝的四个朝代中,有两个朝代同是萧氏所建,一个是萧道成建立的齐,另一个是萧衍建立的梁,所以历史上又把这两个朝代称为萧齐和萧梁。翻开萧氏的家谱,原来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萧道成的族弟。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是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省武进县)人。他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不仅有雄才大略,而且是文武全才,被当时的名流所推崇。竟陵王萧子良曾经开西邸,招揽文学之士,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文士经常来往,号称“竟陵八友”。萧衍可算得是南朝的一位文人皇帝,虽然后来他以军功起家,夺取了萧齐天下,但他对文学的爱好却是日久弥坚。称帝后,他虽然日理万机,但始终没有忘记读书,常常手不释卷,彻夜苦读,这样的皇帝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萧衍的诗写得十分精彩,流传到今天的有80多首诗歌。早在萧衍与沈约、谢朓等人交往之时,他的诗赋才华就已被文士们所熟知。称帝后,萧衍又经常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在萧衍的带动下,群臣也纷纷吟诗联句,从而推动了梁代文学风气的兴盛。

梁武帝由于勤学刻苦,萧衍一生在学术方面的建树颇丰,犹以经学、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在经学方面,萧衍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200余卷。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1000余卷,8019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萧衍主持编纂T600卷的《通史》,并为之作序。遗憾的是,这些书到现在已经失传了。

萧衍在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创作出了许多新的乐曲。还曾研制出四个准音器,称为“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气。又制作了十二笛与十二律相应。每律各配编钟、编磬,丰富了我国传统乐器的表现力。

萧衍的棋艺也非常高超。在称帝前,常常和人对弈到深夜。称帝后,兴趣依然不减,许多官员都是他的棋友。棋下到尽兴之时,连谁是君谁是臣都抛到脑后去了。

此外,他对绘画也有浓厚的兴趣,对当时的名画家张僧繇推崇备至。

在萧衍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的最高峰。

萧衍以卓越的文才闻名于世,但他最突出的事迹还是对佛教的极度崇尚。

萧衍自幼受的是传统的儒学教育,但成人后开始接触并信奉道教,称帝后也没有放弃道教信仰。萧衍与当时的著名道士陶弘景关系密切,每当他遇到军国大事需要裁断,经常派人到山中去找陶弘景请教,从而使陶弘景有了“山中宰相”的称号。但是,晚年的萧衍又开始舍道归佛,崇尚佛教到了极致。

为了履行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萧衍于天监十八年(公元519)亲身受佛戒,过上了佛教徒的生活。为了贯彻他的素食主张,萧衍撰写了《断酒肉文》,禁止僧众吃肉,并将吃荤的僧徒依法治罪。同时,萧衍自己也身体力行,坚决素食。更有甚者,萧衍曾丢弃皇帝的身份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甘愿为寺奴,每次都是群臣花费亿万钱财才把他赎回来。

萧衍曾花费巨资广造寺院,著名的佛寺有同泰寺、光宅寺、智度寺等,还在寺中建铸佛像,如光宅寺的无量寿佛和弥勒铜佛像,还有同泰寺的十方银像等,并给予寺庙大量的土地和资财。

萧衍在佛学方面的造诣很深,他经常到寺院为僧众讲经说法,召开各种法会。中大通元年(公元529)九月,萧衍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竟有僧俗共五万多人参加了这次大会。

萧衍在《般若经》、《涅槃经》、《法华经》等方面的研究上,颇有心得。主要的佛教著述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注解》、《三慧经讲疏》、《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大品注解》、《净名经义记》、《制旨大集经讲疏》、《发般若经题论义并问答》等,还撰有《立神明成佛性义记》、《敕答臣下神灭论》、《宝亮法师制涅义疏序》、《述三教诗》等佛学文章。

在佛教理论方面,萧衍将中国传统的心性论、灵魂不灭论和佛教的涅槃佛性相结合,提出了真神佛性论,主张“神明成佛”,即认为人的精神和灵魂是成佛的原因。萧衍还提出了三教同源说,认为儒、道二教同源于佛教,老子、孔子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由此可见,三教不仅是可以会通的,而且三教的社会作用也是相同的,都是教化人为善。萧衍的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萧衍还大力支持佛经的翻译事业,曾优待外国僧人僧伽婆罗、曼陀罗、真谛等人进行译经工作。同时,萧衍还与一些知名的国内僧人关系密切,对他们十分器重。还曾组织僧人编纂佛教著作,极大推动了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

在萧衍的大力推动下,梁代佛教达到了南朝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造就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佛教胜景。

萧衍做了48年的皇帝,是南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在他的帝王生涯中,前期勤于治国,锐意革新,废除了宋齐的典签制度,增大了诸王权力。调和寒人与士族的关系,命徐勉修订《百家谱》以甄别士族。既以寒人掌机要,又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立集雅馆、士林馆,选拔人才。这些措施曾一度推动了南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他晚年一心佞佛,荒疏政事,造成国家财政严重匮乏,百姓负担沉重。又引狼入室,招致侯景之乱,自己落得个饿死台城的悲惨结局,也使南朝的经济文化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南朝梁武帝萧衍,三次舍身的经过,

  梁武帝到了老年,决定舍弃皇位,出家到同泰寺去做和尚,以显示自己对佛法的虔诚。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出家了,朝廷大事由谁说了算?大臣们急得团团转,梁武帝才做了四天和尚,大臣们就把他接了回来,要他继续主持朝政。

  梁武帝回宫后,想想不对:“普通百姓出家后,要还俗还得拿一笔钱向寺院赎身;我是堂堂一国之君,还俗怎么能不出钱呢!”

  于是,梁武帝再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这次大臣们又来请他回宫,他说什么也不答应了。有个大臣忽然灵机一动,说道:“皇上既然‘舍身’为僧,我们就要为他‘赎身’,才能请他回宫啊!”

  大臣们觉得这话有道理,就化了一万万钱,去同泰寺为梁武帝“赎身”。寺院住持收到这么一大笔赎金很高兴,十分爽快地同意这位皇帝和尚还俗。

  过了不久,梁武帝第三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而且,他为了表示自己虔诚信佛,不但“舍”了自己的身子,还把宫内的人以及全国的土地都“舍”了。

  梁武帝“舍”得多,为他“赎身”的钱也要化得更多。大臣们花了一个月,凑足了二万万钱,又把他赎了回来。

  过了一年,梁武帝第四次又到同泰寺出家。大臣们只得又用一万万钱为他“赎身”。

  梁武帝前后四次出家当和尚,大臣们共花了四万万“赎身”钱,把国库都给折腾光了。梁武帝晚年一心只想当和尚,不管国家大事,朝政混乱,最后连自己的命也保不住了。

梁武帝萧衍为什么要四次出家当和尚?

梁武帝萧衍作为一国之君,四次出家为僧是因为红尘俗世让他伤心,再加上当时佛教的迅速发展,可以拉拢很多人进行信仰,也让他迷信上了佛教,所以萧衍频繁的出家当和尚。

本来早期的梁武帝萧衍是很英明的,作为乱世之中的强势君王,他勤于政务,治国有方,在当时让自己的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后来发生了很多事,让他开始信仰佛教,逐渐的昏庸起来,大兴佛寺,劳民伤财,还让奸臣当道,导致了后来“侯景之乱”的爆发,自己也悲惨的饿死在城墙之下。

但是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一代明君老是跑去当和尚,还变得昏庸无能,不理政事?

首先就是他的弟弟居然与他的女儿私通,还派人要刺杀自己。本来萧衍是喜欢他的弟弟萧宏的,结果他的弟弟并不领情,还窝藏杀人凶手,萧衍知道之后也不追究,后来还给萧宏升官。但是萧宏并没有被感化,反而蹬鼻子上脸,勾搭上了他哥哥的女儿,甚至让人刺杀萧衍,自己来做君主。

接下来,萧衍的“儿子”萧综还背叛了自己。因为这个儿子可能是别人的,并非是他亲生,他甘愿带着绿帽子养大萧综,并且非常的疼爱他萧综。可是萧综后来叛逃去了敌国,到了北魏还改了名字。后来萧衍原谅了萧综,还派人送去萧综小时候穿过的衣服,想让萧综回来,可惜,萧综一直没有回来。

这两件事让萧衍对凡尘俗世失去了念想,想要避世,刚好佛教满足了他的需求,而且后来名医告诉他,由于房事过于频繁,他的身体已经不行了,吓得他戒掉了女色和酒肉,更加专心修佛。

梁武帝是那个朝代的

梁武帝(464—549),名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朝梁皇帝。萧衍博学能文,长于音乐诗赋,并擅书法。齐时,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在位(502-549)其间,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立集雅馆、士林馆等。梁武帝深通佛学,常大兴寺庙,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并常在那里讲经。大同二年(公元547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归降。次年,侯景叛乱,引兵渡江,攻破京都,萧衍被拘禁而卒。死后诸子争立,梁朝瓦解。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纵情声色犬马的,有一心励精图治的,有驰骋疆场、喜好武功的,而“以佛化治国”以至到佛寺里舍身为奴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为时尚。汤用彤先生总结说;“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更为难得的是身为天子的梁武帝身体力行。据载,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顿饮,肉食一丝不沾,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50岁时,他又断绝房事,远离嫔妃。平时,他穿的是极朴素的便服,不喝酒.不听音乐。除非是祭祀宗庙,不举行任何大会、餐宴。梁武帝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佛学造诣很深,广交当时的著名有道高僧,这开了帝王的先例。他还主持并亲手编辑并注释佛经,多次亲自登堂讲授佛经,举行法会等等。佛教传入日本、朝鲜,也在这个时期。梁武帝还四次入寺舍身,在寺内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长,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这在史料上有记载。

梁武帝多才多艺,擅长诗词歌赋,早年就以名士和才子著称,是个典型的文人皇帝。这种文人性格可能是他如此笃信佛教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导致了急功近利,贸然北伐,最终亡国身死。如同后人对南唐后主李煜的叹息之语:“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梁武帝的悲哀,大概也相似。

梁武帝著有《坐右方》十卷。与著名医家陶弘景交往颇密,甚加依赖,故时人称陶为“山中宰相”。

萧衍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南齐从高帝萧道成代宋开始(479年)到齐和帝萧宝融让给萧衍(502年)止,总共只经历了二十几年,是一个寿命极短的王朝。就是一个这么短命的王朝,也经历了七位帝王,大多数是当了几年便被人杀掉了或被迫下台。

498年,东昏侯萧宝卷即位,他是个只知道玩乐、不知道治国的昏君,但他还残暴得很,谁敢批评他一句,就要被杀头,大臣们和王室的贵族们都觉得很不安全,纷纷起兵反对他。500年,雍州刺史萧衍和江夏王萧宝玄联合起兵杀奔京都,于501年杀掉了萧宝卷,立和帝萧宝融继位。

萧宝融上台以后,感谢萧衍的功劳,将萧衍先后封为相国、梁公、梁王,萧衍便一步步地掌握了朝廷的大权。

萧衍也是个政治野心很大的人,他觉得齐政权非常软弱,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完全可以推翻它,便在自己执政期间有计划地开始了篡权的行动。他以各种罪名,把湘东王萧宝晊弟兄三人和邵陵王萧宝攸、晋熙王萧宝嵩等一一杀掉,还赶走了几个亲王,这样,萧衍就为自己篡权扫平了道路。502年,萧衍指示谋士沈约、夏侯详、范云等人强迫萧宝融把皇位让给自己,高高兴兴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梁,因皇帝姓萧,历史上又称为萧梁,称萧衍为梁武帝。

萧衍当了皇帝后,对皇族成员实行宽容的政策,给他们很高的待遇,并且尽量做出一个勤俭、开明的帝王的样子。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阅文件,生活也非常艰苦,平时生活以吃素为主,举行宴会时也全部是素食,因为他是个崇信佛教、反对杀生的人。

梁武帝的信佛,可以说是怪得出奇。他本来是信奉道家思想的,可他从504年起开始改信佛教,便在全国大力提倡信佛,还花了许多钱造了大爱敬寺、大智度寺、同泰寺等。建成同泰寺后,又开大通门,正好与寺庙对门,“大通”与“同泰”正是颠倒过来读,他便把这一年的年号改为大通元年。

这样做还不够,梁武帝还舍身事佛,亲自到寺庙里去当和尚。第一次是527年,他到同泰寺去当了和尚,三天后,大臣们将他劝了回去。第二次当和尚是在529年,梁武帝到同泰寺召开四部无遮大会,当场脱掉皇帝服装,换上和尚穿的僧袍,住进寺内不回去,大臣们怎么劝也劝不走。后来有一个大臣想了个办法,既然舍身,就是把整个身体献给佛祖了,要再出来,就必须向佛祖赎身,可以花钱把皇帝从佛祖手中买回来。于是,满朝的大臣们凑了一万万钱,送到同泰寺中,这才高高兴兴地把皇帝从佛祖手里赎买回来。到了547年,梁武帝又开一次无遮大会,第三次进同泰寺当了和尚,大臣们又照老办法,再凑了一万万钱把皇帝赎买回来。

梁武帝舍身信佛,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他经常带动大臣们给寺庙里捐钱、捐物,全国的寺庙越修越多,入寺庙里当和尚的人也越来越多,寺庙里的人不劳动,还占有大量的田产和物资,这样一来,增加了许多非劳动人口,给国家的经济、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

梁武帝就是这样一个荒唐可笑的帝王,一方面说行善、吃素,勤俭节约,可另一方面却又为建寺庙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的行善,也只是对自己的王室成员行善,甚至宗室连犯了叛变投敌罪都不加处分;而对平民百姓,他却制定了许多苛刻的刑罚。梁武帝制定的《梁律》把刑法分为几千条,老百姓动不动就要受处分。曾经有一个老婆婆对梁武帝说:“皇帝您立法,只对老百姓严,而对当官的很松,这是不利于国家的,要是能反过来,那该多好啊!”

标签: 梁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