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1959年在山西侯马的金大安二年(1076年)董氏坟墓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296

1959年在山西侯马的金大安二年(1076年)董氏坟墓里发现的一座戏 台模型,舞台设置已经相当完备

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

现在不是有个国家宝藏的节目么,里面展示了27个宝物

然后可以在QQ浏览器的主页面下拉找到这个专题

或者可以通过识你所见的功能,去识别这些宝藏的详情

国家宝藏第二季于2019年2月2日晚播出第九期节目山西博物院的三件宝有哪些

《国家宝藏第二季》山西博物院的三件国宝:侯马盟书、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木板漆画

侯马盟书,出土于侯马市晋国遗址。在40多个祭祀坑内出土玉、石质盟书5000余件片,绝大多数为圭形,最长者32厘米,另有圆形及不规则形。辞文多以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

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侯马市西郊董氏墓。戏俑共五件,平均高约20厘米,出土时位于墓室北壁上部的砖雕舞台上。

木板漆画是北魏时期文物。出土于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出土。本次播出的是漆画屏风中的两块,之间由榫卯连接。

帮我找一个赞美家乡的诗歌 急!

  有关临汾的诗2006-12-21 16:26

  题平阳郡桥边柳树

  岑参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拜谒尧庙

  范仲淹

  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

  禹终平洚水,舜一亦致薰风。

  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

  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

  平水神祠

  段成己

  不到灵祠十五年,水光山色尚依然。

  京人莫说西湖子,不溉民田溉福田。

  平阳道中

  于歉

  杨柳阴浓水鸟啼,豆花初放麦苗齐。

  相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

  无题

  无名氏

  万树飞沙杂暮烟,鬓云历乱舞风前。

  马强手弱寒鞭滞,回首乡关落日边。

  二月朔同人游龙子祠

  孔尚任

  远隔红尘水树幽,宜人景物失乡愁。

  含烟店柳从容发,破冻山泉放肆流。

  古寺春寒须问酒,重峦雪霁好登楼。

  风雷龙子何年去?遗事闲从父老求。

  咏席师

  明·李咨

  忆昔陶唐时,光岳气完好。

  生此华封俦,结寓山之窈。

  夕眠松石云,朝歌羲黄道。

  胡为击壤歌,薄言泻怀抱。

  噩噩太古风,降世谁同调。

  独怜荒冢头,离离半秋草。

  ——《民国·襄陵县新志》

  注:席师:人称陶唐席老师,襄陵城东南席村人。以播种耕稼为事,每击壤而歌于路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尧闻而嘉之,尊为老师。

  作者李咨,字汝弼,河间故城人,进士。明成化十二年(1476知襄陵县事,为政清廉,后擢升为湖广监察御史。

  张蒙溪

  明·李咨

  门楹夕照明,村墟霭林木。

  蒙溪解组归,曾此易风俗。

  衣冠不随时,礼乐教儿读。

  岂直闺门间,里门仍修睦。

  遗风尚凛然,后学多私淑。

  吊古拂残碑,(虚见)欷奠(酉雨)酉录 。

  ——《民国·襄陵县新志》

  注:张蒙溪,名著,字仲明,号蒙溪,元代教育家、学者,平阳路儒学教授。襄陵张相村人。

  过文中子祠

  明·薛 王宣

  古人不可见,古俗宁复淳。

  依依万春乡,疏属连清汾。

  良时旷奠与,鸣鸟寂不闻。

  悠悠礼乐志,路与麇鹿群。

  颓波游东极,寒雪满西津。

  旨在经世言,淆杂多芜榛。

  时无伊川子,此意将谁论。

  ——《清光绪·太平县志》

  注:文中子为王通谥号。王通字仲淹,太平万王村人。万王村古称万春乡,该村有王通故居、陵园。村东龙门沟土龛中有王通读书处,亦其授徒所在,被誉为“文洞墨香”,为“太平县八景”之一。王通因不为文帝所用,教授于河汾之间,从学者甚众。著有《中说》二十篇。

  作者薛王宣,明代河津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诗人、学者。谥号文清,诗文收入《薛文清集》。

  龙门书院怀古

  清·张钟秀

  宅旁龙门禹凿余, 长安献策意何如。

  断崖千仞自临水, 古洞一方曾读书。

  桐老半生难计尺, 鲤登欲化不惊鱼。

  河汾弟子多名世, 仰止高山镇起予。

  ——《清光绪·太平县志》

  注:龙门书院在太平县城西门外文中子祠。因王通讲学于龙门沟而得名。该县旧无书院,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知县邹学都锐意振兴文教,建讲道河汾堂于此,后又建号舍、门楼、牌坊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知县张学都捐俸修额款题名“龙门书院”。

  作者张钟秀,号鹿岩,原籍直隶(今河北)束鹿县,举人。清乾隆四十年任太平知县,升府同知。

  本诗长安献策言王通献《太平十二策》不为所用事。

  题文中子读书洞处

  清·昊 王典

  废洞依稀石麓阴, 山灵招我一来寻。

  泥横残篆碑犹在, 门掩苍崖鸟乱吟。

  献策原知非钓主, 退耕何事已违心。

  沉浮千载谁能识, 房魏区区尚古今。

  ——《清乾隆·乡宁县志》

  注:文中子读书洞为乡宁西南旁通峪一天然石龛,有文中子塑象及暖阁等。

  作者昊 王典 ,清代乡宁人。

  饯春陔谭邑侯荣调河津·兴文教

  清·柴友梓

  独振文翁化,荒郊辟草莱。

  门前成李荫,爨下识桐材。

  玉向蓝田种,珠从合浦来。

  登龙欣在望,多士愿追陪。

  ——《民国·襄陵县新志》

  注:谭邑侯名廷荣,字春陔,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知襄陵县事,政绩卓著,后调河津。离任前襄陵姑汾书院山长柴友梓为其赋诗饯行。原作四首今录其一。

  邑令谭春陔尊师重教,到任五年为姑汾书院集资两千。书院初具规模,任教者均知名之士,生童不下百人,邻县学子闻风前来就读,前后几科,高中者颇多。

  作者柴友梓,襄陵京安村人,咸丰丙辰科举人。

  紫川书院新成志喜

  清·党应标

  山傅蒲子峻,地入午城偏。

  唐帝风犹在,两河教尚宣。

  神君治复古,多士志希贤。

  顷刻瞻轮奂,从容听管弦。

  轩窗临紫水,灯火映青毡。

  庭尽栽松柏,田还计粥 。

  开筵皆少长,献艺定妍。

  学用三冬足,书须二酉媸研。

  喜看台陵骏,自愧座无 。

  敬业逢良会,谈经忌俗诠。

  厦成应共庆,鞭向谁问先。

  莫负文翁化,清时各勉旃。

  ——《清康熙·隰州志》

  注:紫川书院康熙四十七年(1708)创建。位于隰州城内安国寺东。

  作者党应标,阳曲(今太原)人。

  课诸生有感

  清·杨试

  门外青山万木森, 懒云阁雨晚阴阴。

  百年贾傅忧时策, 此日文翁化欲心。

  黑豆登场民有望, 黄芽覆岭路难寻。

  伐檀歌罢霜台静, 响断苏湖木铎音。

  ——《清康熙·隰州志》

  注:课诸生即考查学生课业。

  作者杨试清代人,隰州提学。

  玉峰书院杂咏

  清·祁宿藻

  义学寻踪

  层楼曲槛旧帘栊, 范水模山忆孔公。

  绛帐于今春寂寂, 虚堂尚见屋穹穹。

  参差树木 高鸟, 欹侧墙垣似醉翁。

  到此敢云桃李盛, 奉扬欣许借仁风。

  花屿逢春

  讲席宏开会友文, 当时花雨落缤纷。

  先儒教泽推安国, 继美流风羡使君。

  愿学堂中人似玉, 逢源亭畔花如薰。

  从今更喜春长在, 不上山头望幕云。

  ——《民国·重修洪洞县志》

  注:洪洞玉峰书院系清雍正三年(1725)知县孔传忠捐俸在义学旧址上兴建,当时即初具规模,后历年续修,购置学田,筹措公费,以为山长束 和诸生膏火。孔传忠,浙江桐乡人,进士。诗中忆孔公句即回想孔邑令功绩。

  作者祁宿藻,字幼章,清代人,祖籍洪洞,后迁寿阳。道光年间曾主玉峰书院讲席。原作四首,今录其二。

  留别简城书院四首

  清·韩 垌

  臬比滥拥几经年, 却聘书成意惘然。

  心事仅堪盟白首, 生涯祗合老青毡。

  空烦玉笋罗群彦, 可有金针度后贤。

  报道先生归去也, 相思遥寄幕云边。

  水抱山环简子城, 一堂弦诵集时英。

  诸生不愧 器, 独我空操月旦评。

  敢诩谈经崇实学, 相期励志戒虚声。

  区区科第寻常事, 风遇鸿毛一举轻。

  蒲柳经秋已半残, 几番奔走问平安。

  贫闲翻觉离家好, 多病方知作客难。

  此去非关争醴酒, 频年滋愧累 肝。

  盈门桃李真堪忆, 留得清阴异日看。

  回头一十二年中, 爪迹匆匆雪印鸿。

  壮不如人何待老, 过犹难免敢言功。

  传经我已惭刘向, 爱士谁堪似孔融。

  车笠相逢定何日, 离怀畅叙一樽同。

  ——《民国·重修洪洞县志》

  注:简城书院旧名罗云书院,在赵城城内,始建无考,清乾隆年间修复。

  作者韩垌,洪洞著名学者,光绪戊子科举人。曾任太原府教谕,后任简城书院山长。

  建子朱子祠于从教书院

  清·张坊

  表章明圣道, 四海奉文公。

  不特隆声教, 无由大信从。

  婺源洙泗契, 浍水建尤同。

  遥接东南流, 情深书院中。

  ——《清乾隆·曲沃县志》

  注:从教书院,清乾隆二十年(1755)曲沃知县张坊筹资在乐昌书院旧址重建,后迁贡院,即今曲沃中学。子朱子祠系为宋理学家朱熹建。朱熹原籍安徽婺源,后侨居福建建州,死后从祀孔亩,诗中“婺源”、“建尤”即指朱熹家乡。

  作者张坊,湖南湘潭人,清乾隆年间曲沃县令。张为官清正,颇多颂声,群众为他建有生祠。曾主修曲沃县志。

  子朱子祠

  清·张肃

  为辟弦歌地, 明 秩几筵。

  紫阳昭婺水, 从教焕新田。

  缵绪存疑录, 绍衣答问篇。

  千秋馨俎豆, 仰止溯薪传。

  ——《民国·曲沃县志》

  注:曹端著有《存疑录》,卫蒿著有《四书答问》行世。曹、卫均曲沃著名学人,诗中“存疑”,“答问”皆指此。又曲沃之侯马,古称新田。

  作者张肃,籍隶曲沃,清乾隆举人。

  神山留别并序

  清·武克明

  秉铎浮山,迄今二十余年矣,每虑弗克称职,贻士林羞。岁丁酉七月忽推升宁武教授,论俸非论功也。因念慈年高迈,就此告归侍养,而都人士相与有年,行期在即,意颇卷卷,口占数律以志感恋之意。

  交到斯文倍觉亲, 神山薄宦亦前因。

  官能随分何妨冷, 士果成材断不贫。

  历任已经三度满, 浮名何认十分真。

  家居也在云深处, 仍作林泉旧主人。

  回头幻梦渺云烟, 但得逍遥便是仙。

  秩晋 堂皆宠命, 欢承燕寝祗余年。

  归装身外无多物, 生计山中有薄田。

  水渥诗篇三凤稿。 还期后起继前贤。

  ——《民国·浮山县志》

  注:浮山旧称神山故以神山名之书院。神山书院创始何时,已不可考,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县令莫清江重修,后屡屡扩建,并置学田二百亩以供经费,书院驰名遐迩,人才辈出。浮邑学人张道渥,字水屋,工诗善书,尤精于画。著有《水屋誉稿》二卷。三隅书屋主人张氏昆仲三人精于诗文,人称“清河三凤”。有《三隅书屋时文合稿》行世。诗中“水渥诗篇三凤稿”即指此。原诗六首,今录其二。

  作者武克明,字南阜,寿阳人。同治元年壬戌恩科举人。光绪初浮山教谕。

  修志感旧兼怀郭曲江夫子

  清·王居正

  雍正庚戌郭曲江先生司铎于蒲县,同社九人,余年最少。后已未余捷南宫,曹子璞玉、王子桧 芳相继成进士,王子桧芳登贤书,曹子谛器选拔入成均,其它次第食饩,皆卓然为名。诸生屈指往事,顿隔廿年,胜会不再,感赋一律。

  同学何人先着鞭, 分明俱是社中仙。

  光莹奎宿占星聚, 名重 堂附骥传。

  立雪常从诸子后, 执经漫忆廿年前。

  只今聚散成佳话, 回首春风意渺然。

  ——《清乾隆·蒲县志》

  注:郭曲江,名九龄,猗氏(今临猗)人,雍正八年任蒲县训导。学识渊博,执教谨严,业绩卓著。蒲县清代中进士者三人皆出自郭氏门下,多年传为美谈,邑人尊为郭老夫子。

  南宫:古以南宫比似尚书省、礼部,此处指作者中式后任职翰林院。

  成均:古之大学,后为官设学堂之泛称,此处指选拔入国子监深造。

  食饩:明清时生员优等者,官给廪食曰饩。

  作者王居正,号贞斋,蒲县人,乾隆已未科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外转陕西永寿县知县,曾主修《蒲县志》。

  题课读轩

  清·陈 澍

  余本寒儒,屡入棘闱,未遂青云之志,聊就微员,捡发来晋。公务余闲,欲以一经传后,择二堂东隙地建此数椽。颜其额曰:“课读轩”,并附短草一首云。

  传舍何劳结构忙, 抚怀亦自笑痴肠。

  箕裘裕后无他物, 勤课与斯戒勿荒。

  ——《民国·翼城县志》

  注:棘闱:科举时代之试院。

  作者陈澍,顺天(今北京)大兴县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翼城县典史。

  过宜园有怀顾宁人先生

  清·徐储

  去国真怜著作才, 穷愁投老此山隈。

  只今绛浍余清波, 想见先生洗砚来。

  ——《民国·曲沃县志》

  注:宣园,在曲沃县东韩村,系清进士韩宣之别墅。韩宣,字旬公,别号宜园主人,著名学者。

  顾宁人名炎武,号亭林,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下南京,明亡,改名炎武。晚年定居曲沃,初寓城内,后迁宜园,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在宜园逝世。生前除讲学于曲沃绛山书院并专心考察著述,编定《日知录》三十二卷。

  绛、浍均水名。

  作者徐储,清孝廉,襄陵人。

  校文同舍生

  清·邢云路

  晋国多贤士, 宣尼畏后生。

  谈天蹲碣石, 鸣铗动雷声。

  白雪高同调, 青云起大名。

  草玄今日事, 衣钵异时情。

  ——《清雍正·临汾县志》

  注:本诗系作者与同舍诸生厘定、考证文稿时抒怀之作。

  晋国,古国名,此处泛指平阳一带。

  宣尼,孔子封号。

  作者邢云路,直隶安肃(今河北徐水)人。进士,明万历临汾知县,政声卓著,尤重文教。曾主持纂修《临汾县志》。

  留别士子

  清·王丛

  九载羁栖斗大城, 谈文 酒会诸生。

  莫徒竞尚雕虫技, 须立千秋不朽名。

  ——《民国·重修安泽县志》

  注:作者王丛,山东益都人,进士,清道光安泽知县。

  壬申八月,送学师刘老夫子解任归里。夫子名王容 ,辽州人,道光乙酉举人。

  清·白汝璜

  秋老空山里, 寒生野圃时。

  那堪夫子别, 长与故人辞。

  壶水无师范, 箕山有遐思。

  多因重九节, 恐误菊花期。

  ——《清光绪·吉州志》

  注:壶水指黄河壶口瀑布,在吉县境。箕山在辽州,辽州后改辽县,即今左权县,为刘老夫子之故里。 作者白汝璜,吉县人,廪生。

  过霍州谒曹月川先生祠

  清·傅淑训

  太山南下水淙淙, 昭代师模属此邦。

  学似百川争赴海, 心同片月静涵江。

  河汾道术渊源迥, 蒲霍宫墙俎豆双。

  庙貌如新遗象肃, 碧梧清影动虚窗。

  ——《清光绪·吉州志》

  注:曹月川,名端,字正夫,原籍曲沃阎村。明永乐举人。两授霍州学正,又调任蒲州学正。治学谨严,著述颇多。明宣德九年(1434)病卒。霍蒲二州均立祠纪念。

  作者傅淑训,湖广(今湖北)孝感人,明万历年平阳府尹,曾主修府志。

  七夕后二日芝艇课士分尝绿

  清·王士仪

  东壁开星运, 南楼耀剑光。

  分题燃太乙, 校士动文昌。

  绿 连房冷, 红衣着水凉。

  明年看折桂, 菡萏共天香。

  ——《清康熙·永和县志》

  注:芝艇亦名芝河钓艇,为永和县八景之一。清康熙四十五年(1708)知县王士仪等在仙芝河上拓池培莲,前建瑞莲亭,后创楼山书院,左置芝艇数间,供人玩赏。芝艇初成,王于彼处考查士子学业,分尝莲子,有感而作。

  作者:王士仪,贵州铜江人,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任永和知县。莅任伊始即修书院创义学,勤行月课,士子贫者助以膏火,应试者赠以盘费,永和文风为之大变。

  邢学士故里

  清·张乾元

  圣门羽翼在传经, 每向诗书觅典型。

  道重楷模开后学, 功资启沃佐前星。

  荒碑尚竖高低石, 故里犹存大小邢。

  凭吊独增怀古意, 尧山千载共长青。

  ——《民国·浮山县志》

  注:邢让 字叔明,浮山县人。其故里在浮山城北之小邢村。因曾侨居济阴(今山东定陶),故《辞源》记其为山东人。邢宋太平兴国中九经进士及第,由国子监丞,侍读学士兼国子监祭酒、至兵部尚书。后与人校订三礼、三传,撰论语、考经诸疏,著述颇多。

  作者张乾元,清代学者,浮山人。

  霍山书院古柏

  清·董家兴

  清清茂柏鼎分行, 植向门庭万岁霜。

  柯叶独留真面目, 轮 却露古文章。

  材培哲匠储时用, 身伴寒松 晚芳。

  深庭莫惊霞彩现, 生来本自近奎光。

  ——《清光绪·直隶霍州志·续编》

  注:霍山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年间。书院内有曹月川祠,为纪念明代教育家曹端而建。

  作者董家兴,霍州人,廪贡,保荐教谕,翰林院侍诏衔。

  谒邢先生墓

  明·范晟

  谒拜先生墓, 苔封有道碑。

  九京人去远, 半夜鹤来迟。

  雨湿梨花惨, 风号宰木悲。

  英灵如可见, 昔阳满空祠。

  ——《民国·襄陵县新志》

  注:邢先生,名让,字逊之,明代人,祖籍浮山,后迁襄陵。自幼颖敏好学,诗书画俱佳。明正统甲子科举人,戊辰科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升修撰,官至礼部左侍郎主考南京乡试。邢墓在襄陵京安镇西,阁老岳正撰墓志铭,大学士彭时撰神道碑。

  作者范晟,襄陵京安镇人,明宏治已酉科举人,曾任灵宝县知县,襄陵县志明成化版纂修者。

  送卫石胎赴并州令德书院

  清·仇汝嘉

  冰霜惨淡怅离群, 北向征骖日欲曛。

  此去英才须入彀, 当年盛气似从军。

  经纶有用期苏辙, 几席无人伴子云。

  传语并门旧知已, 晋中文献属诸君。

  ——《民国·曲沃县志》

  注:卫石胎,清代曲沃人,原在本县书院任教,后调太原令德书院。令德书院,后改令德堂,为山西大学堂前身。

  作者仇汝嘉,清代曲沃人,拔贡。

  教子八首

  清·杨芳

  课读书

  人生莫自负居诸, 借得光阴好读书。

  倦诵何妨灯淬掌, 朗吟更爱月当庐。

  无膏继晷燃糠乐, 有志穷经映雪舒。

  勉尔聪明年少子, 须将文史课盈虚。

  训勤业

  圣学竞竞志莫分, 荒唐之说未前闻。

  有书怕读曾称懒, 见善能为即是勤。

  幸进功名如大梦, 妄求富贵若浮云。

  为人各有当身务, 爱到光阴惜几分。

  ——《清光绪·大宁县志》

  注:教子诗八首,今录其二。

  负居诸:意即辜负好时光。

  光淬掌、月当庐、无膏继晷,均指夜以继日,刻苦学习。膏指灯油,晷指日影。

  穷经:指读尽经书。

  映雪:出自孙康映雪读书故事。

  须将句:意思总把学问高低作为衡量家庭殷实与否的标准。

  作者杨芳,字芬若,清代大宁县人。

  翠山魁楼

  清·曹续祖

  岿然起舞炯双眸, 更上山椒百尺楼。

  倚马为谁悬采笔, 射雕犹自握金驱。

  岂无抱玉三遭刖, 何不朱衣一点头。

  地理天星难问讯, 来年又是桂花秋。

  ——《光清绪·大宁县志》

  注:魁楼,亦作奎星楼。传为掌管文运之神。祭祀奎星,为的是文风盛鼎。

  倚马句:喻文思敏捷。

  射雕:此处喻作文能手。

  握金:指持弓,此处喻执笔为文。

  抱玉三遭刖:引自卞和遭贬故事。

  朱衣一点头:传欧阳公知贡举日,尝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故其文入格。此处指奎星点头。

  地理两句:意指人间道理,天星的主张,很难推测,明年科试不知能否中式。桂花秋,因古时乡试在秋天。

  作者曹续祖,字子成,号陶庵,大宁人。清顺治甲午科举人。

  题仇范联科

  明·张松

  谒庙升堂朝已崇, 词林史 见豪雄。

  明时结网罗麟凤, 俊士追踪须效忠。

  ——《清光绪·续修汾西县志》

  注:仇益,汾西县团柏人,明洪武乙丑科进士,官浙江按察司廉使。范琮,汾西县水润人,明永乐乙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词作著名。该县明代中进士者二人,被誉为盛事。作者张松,明代河东太守,余不祥。

  〈隘口早行》

  【清】 王恪

  早瞻桑梓地,恭敬故乡情。

  残月依山暗,疏星向客明。

  露浓衣带湿,沙润马蹄轻。

  乌鸟还原谷,同心唤友声。

  《题韩村进士宣宜园》

  【清】周斯盛

  猿鹤非无意,龙蛇自有因。

  山川奇字满,风雨短檠亲。

  夜静泉声近,天寒酒力真。

  相期松桂在,莫漫惜闲身。

  《秋夜寄侯马驿寄弟》

  【明】 袁淮

  月骏停沙浦,风林出驿楼。

  青灯万里客,玉露九霄秋。

  失路添星鬓,还家滞驿舟。

  未成春草梦,徒有越乡愁。

  《景公》

  【唐】周昙

  觉病当宜早问师,病深难疗恨难追。

  晋侯徒有秦医缓,疾在膏肓救已迟。

  《平公》

  【唐】周昙

  鸿鹄轻腾万里高,何殊朝野得贤豪。

  能知翼戴穹苍力,不是蒙茸腹背毛。

  唐朝天宝年间之后,时有虢州(今河南灵宝市南)的李判官调任新田折冲军府任长史。曾遭贬官侨居平阳多年的唐代大诗人岑参,多次旅览新田,他欣赏汾浍风光,迷恋峨嵋岭景色。岑参后来起用为虢州折冲军府长史。当他得知李判官调任新田长史时,又回想起当年在新田的情景。在送别李判官赴任时,他赋诗《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

  西原驿路挂城头,

  客散红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

  白云犹似汉时秋。

  西侯马村南、浍河北岸,过去有罗衫坡,传说是孟姜女千里寻夫,过浍河时包袱失落河中,过河后晾衣处。此处曾建有孟姜女祠,并留有孟姜女手迹。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为此题写了诗篇。清康熙四十五上的曲沃县志中诗曰:

  筑城守边疆,

  城竟国逐亡,

  不如孟姜女,

  遗迹浍河旁。

  蓝天临汾邑令邢文路,曾写悼女诗《浍河孟姜女手迹》:

  姜女千年迹,

  河桥百代名。

  夜来风激濑,

  犹似哭声声。

  昔襄陵(今襄汾县境内)邑令杨作楫,曾写悼女诗《浍河孟姜女手迹》:

  哭河河为浅,

  拍土土留痕。

  千古长城缺,

  难招少妇魂。

  1959年1月12日,省文物考古队在牛村村南发掘出两座金代砖雕墓,其中的董明墓中有砖雕制作的戏台模型和5个砖雕戏俑。这不仅是研究金代建筑的重要实物,也是研究我国戏台演变和演戏形式发展的重要依据。它的发现,把我国戏剧由平地走向舞台的时间提前了二百年。1961年1月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同志到侯马视察,参观金代董氏墓即兴题诗:“参观侯马金墓”:

  大金有优谏,歌台竞如画。

  不缘新建设,何以见风雅?

  《浍河二库》

  谢觉哉

  移山造海,赛过江南。

  鱼米之市,花果之山。

  【注:】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

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huliheiwage/blog/item/ff38337f820c7e0829388a76.html

山西古戏台

  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的萌芽,到了元代,山西已是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北宋年间,当汴京的演出场所还被称作 "勾栏"、"瓦舍"、"乐棚"的时候,山西早已有了固定的砖木建筑、被称作"舞亭"、"舞楼"、"乐楼"的正式戏台了。目前山西省现存元、明、清时期的旧戏台三千多座,在全国排名第一。全国仅存的6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省晋南一带,成为珍贵的"活历史"。

  古戏台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人间的悲欢离合,世上的喜怒哀乐,在这里都被演绎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说到底呀,这古戏台就是老百姓离也离不了、忘也忘不掉的一块精神圣地。位踞黄河东侧、太行之右的三晋古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主要发祥地,戏曲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山西的戏曲艺术,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在中国剧坛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剧种而言,山西地方剧种多达52个,那些五彩缤纷的地方小戏和朴实古拙的古剧遗音,生机盎然,姿色动人。现今保存的剧目,多达4000余本,真可谓百花竞放,灿若繁星。

  山西的戏多,戏台自然也就多,离开了戏台就唱不成戏,戏台上唱做念打,写意传神;戏台下触景生情,褒贬善恶,说到底,自古以来这戏台就是百姓们离不了忘不掉的一座精神家园。

  因为自古就有了戏,因而也就有了古老的戏台。山西的古戏台林林总总、星罗棋布,我们发现,山西的古戏台总是与古寺庙相伴,建庙不忘搭台,戏台伴随着寺庙,这颇有些耐人寻味。据文献记载,原始社会初期,“若国大旱,则率无而舞鱼”,这直接说明了原始歌舞与祭祀仪式的合二而一,歌者舞者是为了求神赐雨,解除天灾。在那无力与大自然一争高下的年月里,灾难一旦临头,人们往往求助于神灵,敬歌献舞,祈望平安,这样天长日久,那些具有浓郁宗教味道的歌舞和戏剧便一代又一代地承传下来,宗教和戏剧也就这样一同衍生、相依相伴,时至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华,佛寺的香火日渐兴旺,人们便用它作为表现演技的场所,一时间寺庙演出轰轰烈烈、铺天盖地,久而久之,慢慢地就形成了固定的传统。

  庙宇多起来了,庙会也跟着多起来,各类的表演斗艳争奇,台上百戏杂陈,台下百姓终日观戏,真可谓乡村庙会如戏中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各戏场声腔至婉幽情,如此火爆热闹的演出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这才有了元代杂剧的鼎盛,从而使戏曲在众多的艺术中实实在在地站稳了脚跟。

  既然唱戏是源于祭祀神灵,那么戏台自然就和庙宇沾亲带故,中华之大,各地风俗各异,送戏敬神的办法也就不尽相同,戏台的建造也就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一般的戏台与庙宇同处一个寺院,山门、戏台、过殿和主殿在一条中轴线上纵向排开,一板一眼错落有致,因为是给神献戏,所以戏台都坐南朝北,台口恭而敬之地面向神殿,表示对神的敬仰,以求它降福人间,村村的戏台都按这个规矩搭建,形成一个模式。当然也有戏台建得与众不同的,山西介休板峪村的一座戏台,戏台可三面唱戏三面观看,似乎有些打破常规,然而毕竟未离其宗,这座戏台有它自己的讲究,戏台正东是一座进士庙,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朝东面唱戏,以祭祀进士爷,为的是避灾免祸;戏台正北面朝龙王庙,农历六月初八,向北唱戏,祭祀龙王爷,为了别闹水患;戏台南面对着关帝庙,农历五月十三向南唱戏,祭祀关老爷,为尽忠取义,天下太平。三神祭过才觉四季平安,心里踏实。戏台下留下的是百姓们的苦乐,也表明了自给自足经济下人们的文化心态。

  山西的古戏台与古寺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三晋大地上的生民们举着神的牌位,供着供神的庙宇,发展起了属于自己的戏曲艺术,建造出了形式各异的古老戏台,这山西的古戏台是中国戏曲发展的见证。

  如今这一座座历经战火和岁月磨难的古戏台,经受了百年的风雨,它如同饱经风霜的老人,虽然已失尽往日的风华,但却筋骨犹存,望着它,人似乎回到了那被湮没的岁月,隐约感到那古老而又深沉的曲调还在这些古戏台上回荡。

  山西的古戏台最初为露天戏台,以夯土筑成,砖石砌边,只是一个上面没顶的大平台。

  亭式舞台的出现最早见于宋金时期,岁月的流逝与磨难已使我们无法看到它最初的模样,不过,在山西侯马的金代墓穴中还依稀见到它的影子,它用4根立柱,顶着一个大方顶子,方方正正,四面开敞,古人称之为“舞亭”。

  时至元朝,元杂剧的发展一枝独秀,狭小漏风的舞亭被砖木结构的舞楼所取代,位于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的元代古戏台就是这样的一座舞楼,这座戏台重建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前、左、右三面空口,宽敞开阔,音响效果极好,演出的时候,在两根辅柱前悬挂帷幕,将戏台分割为前台后台,它是我国戏曲艺术演变的重要佐证。

  从山西洪洞广胜寺戏班坐场的壁画我们得到了印证,画中有一后台掀幕窥视者,这表明了有后台的存在,同时也说明在元杂剧鼎盛时期已经有了较完备的舞台。

  戏台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单状舞台,一种是双状舞台,另有一种是三状并联式舞台。

  双状式戏台的前后相对独立,它的起源主要由于南北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南北两地因时代的发展而来往增多,南来剧种在北方上演,方言较重,北方人很难听懂,因而演员表演更多依靠眉目传情,动作表意,双状戏台在分离出后台的同时,也使前台凸现出来,变得宽畅亮丽,即使方言听不明白,动作和神情也可以一目了然。

  三状并联戏台是在单状戏台的基础上两边各加一个耳房而成的,使后台的底盘进一步扩大。现存山西晋城贺坡村的五帝庙戏台,是三个联体建筑高架于院门之上,又在东西两侧搭起了二层绣楼,一楼是戏班的下榻之处,二楼为观戏者的看楼。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末年戏剧艺术兴旺,演出规模更加完备,扩充后台能有足够的地方安放戏装和道具,寺庙的厢房成为演员的公寓,神、人同处一处,不能不说是反封建礼教思潮下人的觉悟的一种流露。

  山西的古戏台,历经宋、元、明三代的积累演进,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完整的式样,它是我们研究古典戏曲演出的活标本。

  山西的古戏台历经了风风雨雨,时至清代,戏剧的种类越来越多,工匠和手艺人们也运用奇思妙想,把戏台建造得多姿多彩,千形百态。

  有些戏台因地势不同,建造得出奇制胜。地处山西高平的沟村有一座空心戏台,戏台神庙相对而视,与东西厢房围成一处大院,大院地处全村的心脏地带,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戏台处于往来行人车马的必经之路,于是凿开了一条通道,方便平时的过往行人,每逢唱戏时,便在台上横着搭起木板,既能过人又可以唱戏,这种空心活动戏台,在北方寺庙中十分少见。

  此时的古戏台建造已颇具规模,它不再是简单的房顶和几根立柱,而是造型富于变化,建造结构也更趋复杂。

  山西万荣庙前村建有3座互为联络的“品”字形戏台,前面的一座戏台与庙的山门浑然一体,平时是山门的过道,演戏时在榫洞里插上木杠,搭上台板,立刻就成为戏台。在它前面40米处,又有两座戏台并排而立,这两座戏台顶部相连,下有通道,与前一座戏台呈“品”字形布局。这三座戏台,立在古老黄河的岸边,面向直上青天的秋风楼,每逢庙会,3个戏班一同前来唱戏,在人们热烈的喝彩声中,黄河滚滚的波涛之声连同3座戏台上一同敲打的鼓乐声,雄浑激烈,那真是一种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恢弘景致。

  在戏台尺度的演变中,从宋到清,山西的古戏台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山西临汾东羊村的东岳庙戏台始建元代,它是典型的四方形,台的进深与台口的宽度都是7.7米,顶部为装饰性的方形斗拱,既富于造型变化,还能使雨水分流。像这类的方形戏台,还有山西翼城县曹公村四圣宫戏台,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山西永济董村三郎庙戏台等。

  在元代戏台中,也有些例外的现象,与其他戏台相比,山西翼城乔泽庙戏台,台口和进深都在10米左右,从尺度上讲,可以算得上是元代戏台中的极致。山西石楼殿山娘娘庙戏台,尺寸又非常小,台口和进深都只有5米左右,称得上是元代戏台中的精品。这两座戏台之所以超越常规、与众不同,是由于这两座戏台是在宋金时期旧有的台基上重修的,外形已是元代戏台,台基仍是旧时建制,而宋金时期的戏曲发展并未规范化,在表演动作上不讲究严格程式,因而戏台的尺寸自然也就未能统一。

  进入明朝,原有的台口尺度已无法满足很多观众看戏的要求,于是,台口放宽,以方便更多的观众看戏,戏台也随之由方变长,这样,明代戏台便由元代戏台的正方形变为长方形。台口的加长尺度是由当时的演出情况所决定的,当时南北文化进一步融合,元杂剧中一人主唱的老规矩已被打破,一出戏里有了多人主唱、分唱、轮唱、合唱等规格,而且既有武术套路,又有载歌载舞。

  时至清代,戏台中的一部分向着两极分化的方向发展,除了建造金碧辉煌、装饰华丽、气势非凡的皇家戏台外,与宫廷戏楼相反的是尺度小巧、造型别致的家院戏台,这种戏台十分精致,台面一般不过丈余,反映出家庭的殷实与富有。清朝的达官贵人为追求享乐,显示荣耀和附庸风雅,往往在自己的朱门大宅之中建造属于自家所有的戏台,这种戏台的尺度,只能供家庭之中唱堂会所用,故而限制了演出的规模,说到底,这是戏台发展走入畸形化的一种表现。

  全国元代以前的舞台屈指可数,而山西宋、金、元时期的舞楼就有十余座,其姿态各异,气势雄伟,使浏览者叹为观止。

  太原晋祠明代戏剧舞台

  侯马金董氏墓戏台模型

  运城百戏楼

  临汾魏村元代戏剧舞台

  临汾东阳元代戏剧舞台

  戏台的尺度作为建筑中的重要因素,不仅展示了戏台自身空间建造的关系,还为戏曲艺术的演变发展及社会历史的进程作了重要的注脚。

  古戏台盛载着文化,散落在三晋古地的每个角落,哪个村、哪个镇,如果有一座戏台,就像是有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村镇的富有,人们的兴旺,文化的繁荣,从建立戏台中得以显现。古老的黄河孕育了灿烂的戏曲文化,而承载这如黄河流水一代一代永不停息的文化的,是那历尽沧桑的古戏台,古戏台在历史的变迁中默默地注视着人世间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它留给我们的是那沉重的、难以说尽的历史。

潍坊旅游最值得去的地方 潍坊自驾适合去哪里旅游

安丘石家庄民俗村

安丘石家庄民俗村,在安丘市西南16公里凌河镇。该村树高林密,路直田方;二层楼房幢幢,排列有序,干净明丽。花圃路边排列,宾馆潇洒大方,广场宽敞平坦,幼儿园典雅玲珑,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农村兴旺景象。钟秀的景致,文明的乡风,淳朴好客的主人,每年都迎来日本、美国以及东南亚、西欧等许多国家的朋友,来这里随农家俗、学农家活、住农家房、吃农家饭,体验民间风俗,饱享田园之乐。

这个村有个民俗博物馆,建于1988年4月,完全采用了当地民间工艺,深垒石基,腰装践脚,石灰泥墙,青砖大梢小瓦房,石家庄民俗表演是我国北方鲁中一带典型的农家四合套院,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

建筑面积725平方米。整个博物馆设分一厅、六室、一院。代表和体现了鲁中一带清末和建国初期的农家生活和风俗习惯,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较高价值。

民间礼仪厅是民间供奉神灵、年节行礼仪的场所。民间工艺室主要陈列着民间工艺品,如剪纸、刺绣、年画等,显示了当地人民的艺术才能和情趣。民间文娱室陈列着民间节日流传盛行的龙灯、高跷、旱船、狮包以及游戏娱乐器具等。农事用具室陈列着清末以来各式农具,张挂着“四季生产图”,形象地刻画出农家一年四季的耕作过程。农家生活室各种生活用具品类齐全,有俭朴的家常用具,也有待客用的精致餐具和宴席用品。农家纺织室陈列着老式的轧、弹、纺、织、印、染等工具,墙上挂有大型壁画“农家纺织图”。村塾学堂室壁上挂有字画,“四书五经”陈于案头,文房四宝列于几上,再现当年私塾面貌。

婚俗院大门上的对联为:“天上双星渡,人间六礼成。”院内放着花轿,设有拜天地用的香案花烛。洞房内布置着新婚摆设,充满喜庆气氛。五湖四海的宾客可在此举行传统的中国古典婚礼,享受天伦之乐。

后院设有碾房、磨房,备有马车。主人可以应游人要求一块去推磨、推碾或坐马车到村外穿行乡间小路、放风筝、观赏田园风光。

2 青云山民俗游乐园

青云山民俗游乐园是近年来安丘市委、市政府开发建成集旅游、观光、娱乐、投资、购物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园区,占地3000亩、堪称“山东第一园”。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地处安丘市区、206国道和省道下小路的相交处,交通十分便利。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基本利用了原来的自然山体、自然湖泊、溪流和植被资源,栽植名贵树种、花卉和大型竹林形成以游、乐、玩、吃、住为一体的大型游乐场所。园内共分六个景区,各景区都有不同的特色,置身园中,一步一景,变化万千,使您流连忘返。

3 潍坊富华游乐园

各种庆祝活动精彩纷呈 琳琅满目

时尚先锋艺术-人体彩绘再度登陆

毛泽东万枚像章再现伟人风彩

富华艺术团”金秋欢乐”专场歌舞演出

街头演艺 大型迎宾 欢乐无限 轻松精彩

各位尊敬的朋友

富华游乐园每天都洋溢着节日气氛

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

富华游乐园全体员工以全新的面貌等候着阁下的到来.

4 潍坊风筝博物馆

潍坊风筝博物馆位于潍坊市奎文区行政街66号,1989年4月建成。是目前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风筝专业博物馆。它占地1.3公顷,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造型选取了潍坊龙头蜈蚣风筝的特点,屋脊是一条完整的组合陶瓷巨龙,屋顶用孔雀蓝琉璃瓦铺成,墙壁铺白色马塞克。整个建筑设计风格独特似蛟龙遨游长空,伏而又起。

该馆设有综合馆、中国馆、潍坊馆、友谊馆等12个展馆,在约2000平方米的展室内,收藏了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以及有关风筝的文物资料2000余件,介绍了风筝的历史、分类、创新及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界友好往来、潍坊市概况。

展览以1000余只筒式、板式、硬翅、软翅、串式五大类风筝精品以及300余件翔实的风筝文物资料为主,较全面、客观地体现了潍坊风筝所独有的题材广泛、造型优美、绘画精细、色彩艳丽的风格;介绍了构思大方、造型夸张、色彩对比鲜明、注重飞翔性能、研究价值较高的外国风筝;重现了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盛况;展示了在潍坊市委、市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决策指导下各行各业发生的巨大变化。1988年各国风筝组织推举潍坊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成立。风筝博物馆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3万余人次,已成为潍坊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5 浮烟山旅游度假区

浮烟山旅游度假区位于潍坊市区西南12公里处,总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控制区面积为23.5平方公里,距潍坊机场10公里,距济青高速公路12公里,距潍坊火车站13公里。浮烟山开发区于91年被市政府正式批准立项,93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开发区。浮烟山开发区经过七年的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先后顺利举办了第九届至十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放飞比赛。浮烟山为泰沂山脉尾闾,南有明宫山,北有符山,海拔161.5米。浮烟山处于望留镇、符山镇南半部之间。浮烟山山名源于唐代,山上原有浮烟阁、溪涧草堂、咏翠亭、卧云台、朝阳观、公孙弘墓、麓台书院等古迹,现已大部分整修。浮烟山整个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坡平缓,西坡陡峭,山区地貌多变,沟谷密布,顶部较为平坦宽敞,山上林木葱郁,四季风景各具特色。山西依符山水库,山水相映,更为浮烟山增添了几分秀丽。

浮烟山是潍坊市区唯一的一大自然风景区,是市区的旅游胜地。潍城区政府非常重视浮烟山旅游开发区的投资建设,现已投资3800万元,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景点建设,已建成朝阳观和进山大型牌坊一座,大型风筝放飞场及观礼台一处,浮鸢大酒店现已完成主体部分,度假别墅区已基本建成。浮烟山现规划为六大部分:1、世界民俗风情园;2、自然风光区;3、娱乐活动区;4、度假别墅区;5、水上活动区;6、后勤服务区。规划完成可使开发区成为融娱乐、游览、商业、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游乐场所。

6 潍坊金宝乐园

潍坊金宝乐园是一个以旅游观光的大型综合性游乐园。位于山东金宝商业贸易区对面,西邻潍坊民航机场,东靠潍州路206国道,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山东金宝集团自1996年8月10日开办金宝乐园以来,同时建成了金宝宾馆、金宝汽车站和金宝旅行社,已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万多人次。

金宝乐园总面积40万平方米,融娱乐性、观赏性、刺激性和参与性为一体。民俗风情浓郁,田园风格独有。娱乐区、生态旅游观光区、城郊农业观光区、休闲区4大部分是旅游度假的良好场所。园内有孔明称、荡山涧、空中缆车、世纪钟和环园电车等120余个娱乐景点项目,有金泉寺、金秀湖垂留钓中心等观赏休闲的配套服务设施,金宝宾馆、金宝旅行社、金宝汽车站,可为您提供前来旅游观光考察的最佳服务。

7 万印楼

万印楼位于潍坊市中心1公里处,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距潍坊飞机场7公里,距潍坊火车站1.5公里,万印楼是陈介祺于清光三十年创立的,因为它珍藏过万余件文物珍品,故称万印楼。一九九三年对外开放以来,其接待8千多人,其中海外游客2千多人。陈介祺(1813-1884)潍坊市潍城区人,字寿卿,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道光廿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于咸丰四年辞官归里。在以后的三十年中,专心致于金石学收藏和研究,成为一代金石大师。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进行金石考释和研究,写下了五十多种著作,文物界权威称:他的论调与批评,不但高出当时同辈一等,简直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金石书林”别具一格,质朴凝重,丰富了我国的书法艺术。他以毕生的努力,为我国的金石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敬仰。万印楼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潍坊建筑特点,并有清代宫廷建筑风格。这里的东楼,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万印楼,东楼二层十间,陈列介绍收藏情况,学术成果,西间大厅各三间,大厅陈列仿古品,收藏编钟11件,取整数名斋号“十钟三房”。收藏稀世珍品有:毛公鼎、曾伯霖簋

8 十 笏 园

十笏园建于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陈兆鸾(清顺治年间任彰德知府)、郭熊飞(清道光年间任直隶布政吏)曾先后在此住过,后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改建为私人花园。

“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丁善宝在他的《十笏园记》中对十笏园的命名作了解释:“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词,来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书的《感通篇》中说,印度吠舍哩国有维摩居士故宅基,唐显庆中王玄策出使西域,过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后人即以“十笏”来形容小面积的建筑物。此园面积仅二千余平方米,确是小园,丁善宝即取此意。

十笏园面积虽小,但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呈现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胜。园中假山池塘、曲桥回廊、亭榭书房等建筑共34处,房间67间,紧凑而不拥挤,身临其境,如在画中,给人一种布局严谨、一步一景的感觉,体现出北方建筑的特色,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十笏园平面呈长方形,由中、西、东三条古建筑轴线组成,中轴线建筑及其院落为园之主体部分。主要有如下景点:

十笏草堂 进大门东行为前院,正厅即十笏草堂。结构为三开间七檩,无廊硬山顶,明间雕花门,上悬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手书“无数青山拜草庐”匾额。堂前山石花木散点,池中荷香四溢,碧波涟漪。

四照亭 取其四面阳光普照之义,故名。亭较大,方形,为六檩卷棚式歇山顶,四周有坐凳栏杆。该亭水环四面,荷风水月,颇饶诗意,西有曲桥同回廊相连。亭中有清代状元曹鸿勋所题“四照亭”横匾,亭外悬有“涛音”,是清代书法家桂馥手迹。亭柱上对联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亭前悬对联“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顺回廊曲桥步入池心,四面环视,荷花满池,景色宜人。亭内石桌凳,是当年园主举觞流连,咏诗之处,四面桥栏可坐,可观赏池水荷花和假山全景。曲桥与回廊相接的地方,还有一副对联为“于心有不厌,即事多所欣”。

鸢飞鱼跃 亭北面六角门上有“鸢飞鱼跃”四字石刻,原为唐代韩愈于贞观二十年,贬为阳山令所书的自勉之作。字体飞动婉转,气贯长虹,有草篆隶笔意,安排得有正有欹,冶草篆隶于一炉,寓情于书,表现出那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凌云壮志,有形神兼备、意到笔随之妙。此四字拓片曾发表在《书法》杂志1980年第6期上,为稀世珍品。园内此石刻,为清中期书画家翟云升临摹,维妙维肖。

稳如舟亭 亭东北角筑有船形建筑名曰稳如舟,亭临水池如舟形,故名。此亭建筑巧妙,系六檩卷棚式顶,外形如船,恰似抛锚水中,随时可以起锚解缆,引人遐思。稳如舟小亭的北门,有对联为:山亭柳月多诗兴,水阁荷风入画图。

假山 水池东临半壁假山,山高10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15米,是依东轴线上院落的房屋山墙以太湖石而建。拾级登山,山径崎岖,怪石嶙峋,路随峰转,其势巍峨。间有水池、山洞、瀑布、山门之设,山间杂植松柏草木,四时常青,经冬不凋。

蔚秀亭 建于假山之巅,取自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蔚”、“秀”二字而名。亭内有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白描罗汉石刻一块,姿态妩媚,造意新奇。旁有孤松一株,直插霄汉,有对联为:小亭山绝顶,独得夕阳多。

落霞亭 山南端建有落霞亭,为四檩卷棚式结构。亭内装嵌有郑板桥手迹刻石“笔墨三则”、“田游岩”和“题画竹”各一,所悬“聊避风雨”为郑板桥手笔。落霞亭对联为: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

漪岚亭 顺山径而下,卵石铺路,位于荷池东南假山角下,有一六角攒尖顶小亭建筑,名曰“漪岚亭”。此亭小巧别致,坐于亭槛,平视喷泉,银珠万点,边起边落;俯视游鱼,飘忽不定。池水的波纹即“漪”;山中之云气即“岚”,故名。宋代名臣富弼的园亭就曾用此名。漪岚亭与山上的蔚秀亭相呼应。

小沧浪亭 与漪岚亭相对,是一座四角攒尖顶、覆以茅草之亭,其四柱为原始松木建筑,愈见其淡雅古朴,富有野趣。沧浪,取意于《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亭下池边有大石一块,正可濯缨濯足。宋代诗人苏舜钦曾筑沧浪亭于苏州,为著名园林。小沧浪正是园主借苏州拙政园沧浪亭而命名。又因此亭较小,故名小沧浪。亭内有石桌、石凳,可在此饮茶、乘凉,又可以濯洗。

回廊石刻 在水池西有回廊,它把西轴线与中轴线景观巧妙而有机地的隔开,起到了既合理分布景观,又增加观赏性建筑的作用。廊上雕花牙,柱间设栏杆。在长廊的墙上嵌郑板桥竹兰图石刻5方。最南端为丁善宝撰、翰林丁良干书写的《十笏园》,记述了建园情况及其意图。这是十笏园最好的史料。最北端有张昭潜撰、曹鸿勋书写的《十笏园记》。

春雨楼 出回廊而北,院西二层小楼即春雨楼。此楼为三开间七檩庑殿式建筑,楼门抱厦出廊,辅以坐凳栏杆。取名春雨楼,系借宋代诗人陆游诗《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为。它虽建于清代,但又取宋代建筑特点,雨天登楼,窗外一望别有雅趣。“春雨楼”三字由曹鸿勋手书。

砚香楼 院中北楼为十笏园主体建筑,系明代所建,名砚香楼。其结构为二层,两开间五檩,硬山顶;楼前有月台,圆窗方台,古色古香;楼上门窗外有前廊,设栏杆护之。砚香楼是原园主人藏书和读书之所,其名借唐诗人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重”之句,就是说,白昼书房温暖如春,研墨起花纹,墨汁发出阵阵松麝香味,故取此意而名。站在楼上向前望去,“崖壁假山,飞瀑流泉,藕塘蓬蒲,莲叶田田”,十笏园全貌尽收眼底。中外书画家经常聚会于此进行交流。正如诗云:欲醉春雨楼,砚香十笏堂;桥通四照亭,漪岚小沧浪。

十 笏 园 (续)

静如山房 西轴线上一排西厢房共八开间,其院称作园中园。自南至北,第一为静如山房,取其安静闲雅、洁净之意,是比较高级的客房。

秋声馆 取欧阳修《秋声赋》而名,为客人下榻之处,前出抱厦并有坐凳栏杆。

深柳读书堂 在园之西院的北过厅名叫深柳读书堂。唐诗人刘慎虚诗的《阙题》中有:“闭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句,因借用为书塾名称,表示自己志趣在于读书,不好交往,深深柳荫中的堂屋里正好读书。清代贺国嶙、何日浩、钱向杲等,都曾用此作书斋名称。

颂芬书屋 过深柳读书堂,入小院,北厅即颂芬书屋,为园主之书房。厅内雕梁画栋,熠熠生辉。此厅后院,西为厢房,北厅名雪庵,康有为游十笏园后改题为“小书巢”。

碧云斋 位于东轴线上,有碧云斋等4院。碧云斋为园主人之家居,取碧色天空, 晴穹万里之意。东西有小廊,东廊内装有冯起震画竹刻石10块,分别由董其昌、邢侗、李晔题跋;西廊内嵌有招子庸画竹刻石。画上招子庸自题诗曰:“写竹当师竹,何须法古人,了然心眼手,下笔自通神。”园中其它石迹尚多。

城隍庙碑 碑高1.90米,宽0.80米,厚0.20米。碑文20行,每行47字,为郑板桥所撰并书,通篇楷书,在郑氏书作中极为少见,称为“三绝碑”。郑板桥不信鬼神,在碑文中直道神为人所造,神权是人所授,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称一绝。书法为郑板桥楷书杰作,称一绝。丹书石上,由其高足司徒文膏刻,不失笔意,与真笔不差毫厘,又一绝。

唐代铁佛造像 1962年在潍城区石佛寺出土,现存十笏园。据《潍县志稿》及碑刻记载,石佛寺在宋代以前名铁佛寺,铁佛寺毁,改建为石佛寺,铁佛遂埋于地下。铁佛像高3米,宽2米,约重5吨。下部及手部残毁,系分段排模铸造,体现了古代铸造艺人高超的铸造工艺。铁佛造像盘腿趺坐,左手端胸前,右手前伸,面部丰腴端庄,鼻端隆起,宽额丰腮,双目微合,面呈慈祥微笑状,美发高髻,穿博带式大衣,附璎珞,造型优美,体现出唐代典型艺术风格,是我国罕见的巨型铁佛造像。

?龟蛇碑 原在潍城区玉清宫内,上书“龟蛇”二字,故名。碑名为金代道士谭处端所书。“龟蛇”二字为象形体草书。字体飞动劲拔,气势雄伟,一笔挥就。玉清宫为一道观,道教认为,北方之神为玄武,它的形象是龟蛇合体。道士谭处端书此二字意为敬玄武。道教祀玄武时以龟蛇二物之像置于其旁。

?文征明石刻 文征明,明书画家,江苏苏州人,正德末,以诸生岁贡荐试吏部,任翰林院待诏。嘉靖初年预修《武宗实录》。不附和张璁、杨一清,辞官归乡,行草书有智永遗意,大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擅画山水,师法宋元,笔墨苍润秀雅,人称“吴门派”。与沈周(或祝允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切磋诗文,人称“吴中四才子”。有《甫田集》传世。园中石刻内容为:万事年来尽扫除,无端翰墨尚留余。欲缘鸥鸟投丹粉,还为鹅群写道书。

?董其昌书法石刻 董其昌,明书画家,字元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市松江人。万历已丑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詹事府詹事。以书画名重海内外。画山水,宗北,其作品秀润苍郁,超然出尘,书法师宗颜、虞,又学钟、王,疏宕秀朗,颇有特色。此石刻为董氏行书一幅:萦渟淡不流,金碧如何拾;迎晨含素华,独往事朝汲。下有于祉(澹园)跋:“杨君润轩,既刻衡山书,并此卷上石,此亦吾家故物也。笔力大似李北海。乙卯秋识。”

?张瑞图石刻 张瑞图(公元1576-1641年),明末福建晋江人,天启六年(1626年),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时魏忠贤用事,忠贤生祠碑文,多出其手书。崇祯初罢去。定逆案,赎徙为民。善画山水,工书法,与米万钟、董其昌等齐名。有《白毫庵集》。园中石刻内容为:一夜春雨过,千畦尽成绿;不晓意所欣,道是斋厨足。

??郑板桥专题陈列室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性情落拓,不拘小节,人多目为狂士。清潍县知县,“扬州八怪”之一。应科举为清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清乾隆七年(1742年)春,任范县知县。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知县。郑板桥任潍县(今潍坊市区)知县7年,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当时潍县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是当时的写照。他采取果断措施:一面先行开仓赈贷,令百姓具券借粮,一面向上呈报;对于积粟之家,不分绅商,尽行封存,责其平粜。还修筑城墙,疏浚城河,以工代赈。“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处处关心百姓,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

?郑板桥诗、书、画皆有成就,号称“三绝”。其画秀丽苍劲,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尤善兰、竹、石;诗文讲究真情,傲放慷慨,恻恻动人;书法则揉楷、行、草、隶而为一,圆润古秀,自号“六分半书”。著有《板桥文集》、《板桥家书》、《板桥诗钞》等。郑板桥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上有一定地位。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 郑板桥专题陈列室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部分,除文字、实物外,还有郑板桥画像及塑像;第二部分重点陈列郑板桥在潍县遗留的碑刻,其中有郑氏撰文并书写的“城隍庙碑”原碑,院中还有一方石刻,是郑板桥所书“润格”,真隶相参,杂以行草,是其书法代表作之一;第三部分陈列有郑板桥手迹以及文字图表等,介绍郑氏生平及艺术造诣;第四部分展出当代纪念和研究郑板桥的论文专著等。

10 云门山

云门山,是1985年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青州城南2.5公里处,海拨421米。平原拨笏,松荫盖足,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鲁中名山。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

在主峰云门洞南西侧有一天然石罅,深不可测,当气压低时,常有蒸气泛出,名曰“云窟”。云门山松柏如海,郁郁葱葱,危崖峭立,景色迷人,位居青州府城南,好似一幅天然屏障。云门仙镜,历来颇得佛、道两教的青睐。云门山的阳坡有大、小石窟5个,造像272尊。在云门山阴,有一海内罕见的巨大型摩崖石刻“寿”字,人称“云门献寿”。系“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府内掌司冀阳周全写”。云门山后东侧,还有冀阳周全开造的“万春洞”。云门山主峰名“大云顶”,形若鱼脊,东西走向,上多寺庙宫观,山巅植“东岳大帝”之宫,树“泰山老母”之祀,东西建阆风亭,修盘山石级968级。登上云门山巅,向西眺望,驼山及西南大小群峰,山峦起伏,十分壮观。建云门山“天仙玉女祠”、“望寿阁”、红墙青瓦,古色古香,巍伟壮观。

11 偶园

偶园,在青州城里偶园街中段东侧,原系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的私人花园,所以当地俗称为“冯家花园”。这座花园规模并不大,由于它是现存稀有的“康熙风格”园林建筑,所以便有着很高的建筑文化价值。

偶园的历史,有多种说法,有人认定它是由明朝衡王府的东花园改建而成的。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皇帝朱见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木军为衡王,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藩青州。衡王在建造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的同时,在东华门外建造了一座花园,名东花园。根据明王朝的规定,东花园的布局和规模,都跟皇帝宫内的御花园相仿。当时,凡是御花园内有的设施,这里也有,只是规模略小而已。大约过了180多年,清朝的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在告老还乡之前,将他在北京的万柳堂献给皇上,皇上就把原衡王府的东花园赐给了他。冯溥将东花园又进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即取名“偶园”。这种说法在青州城乡颇为流行,却没有文字依据。现在有据可查的是:冯溥(公元1609-1692年),字孔博,又字易斋,清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端敏练达、勤劳素著”,深得皇帝的信任,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拜文华殿学士。次年,他上书乞休,康熙帝舍不得,便批示说:“卿六十四岁,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冯溥74岁以年老请休获准,加太子太傅,卒年83岁。他平生爱才若渴,精于诗章,有《佳山堂集》传世。清咸丰《青州府志》载:冯溥既归,辟园于居地之南,筑假山,树奇石,环以竹树,曰偶园。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偶园的原貌,据冯溥的曾孙冯时基所著的《偶园记略》介绍,原为一组宅第、宗祠、园林三结合的古建筑群。除去为数众多的竹木花卉以外,主要的建筑设施有:一山(人工堆砌的假山,分东、西、中三峰)、一堂(佳山堂)、二水(洞泉水、瀑布水)、二门(偶园门木耆绿门)、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云镜阁、绿格阁、松风阁)、四池(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五亭(友石亭、问山亭、一草亭、近樵亭、卧云亭)。石亭前的太湖石奇巧为一方之冠。另外,还有小斋、幽室、山茶房等建筑。园门上有一匾额,上书“偶园”二字。门内的四扇石屏上镌刻着明朝高唐王的篆书。至清末,“山石树木,大概虽存,而荒芜殊甚”(清光绪《益都县图志》),仅存为一山一堂一阁。

百家姓董的由来

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出自董姓的名人很多,西汉有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广川人,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还有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董贤,因貌美,为哀帝宠幸,22岁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父、弟、岳父等均官至公卿,拥有家产万贯,贵倾朝廷。东汉初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圉镇)人董宣,因拒不向邪恶低头,被光武帝呼为“强项令”;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董卓,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人董和,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还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董奉,善医道,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北魏时有出使西域的外交家董琬。唐代有德宗时的宰相董晋,还有琴家董庭兰。五代南唐有著名画家董源。辽代有农民qiyi首领董庞儿。金代有戏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抗倭名将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晚清将领董福祥。近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宁都qiyi领导人之一董振堂,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董存瑞。董姓可谓名人辈出。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侯马有什么旅游景点?

侯马的旅游景点有很多:

侯马台骀庙

   台骀庙位于侯马市西北约八公里的西台神村北,汾河滩地南侧的“古翠岭”上,庙宇座北向南,占地7000余平方米,其建筑形式为造型独特、布局别致的城堡状。据史书记载,台骀是黄帝的五世孙,其祖先善制弓箭,而赐姓张,他是上古时期比大禹还早的一位治水英雄,他开山凿石,疏通了汾、洮二河,兴修水利、造福百姓,深受后人的尊崇和敬仰,被誉为汾神。历代劳动人民为了纪念台骀治理汾河、造福百姓的历史功绩,在汾河沿岸修建了多处台骀庙。

侯马彭真故居

   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故居位于山西省侯马市垤上村,1902年10月12日,-同志出生于垤上村西沟的两孔窑洞中,窑洞坐西向东,洞内除了土坑、锅灶和几件简陋的木制家具外,别无它物。-同志原名傅懋恭,在故居居住和生活了19个春秋,7岁时便开始帮父亲下地干活,帮母亲纺线,12岁时上过几天私塾,17岁时考入当时的曲沃县第二高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萌生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想,被学生们推选。

晋国故都博物馆

   晋博园位于侯马市府西路。占地面积2公顷,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共分两大部分四个展厅,展出文物455件,是一座集中展示晋国新田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第一部分即东楼一层展厅,为晋国历史展示部分,采用实物图版相结合,反映了从叔虞封唐到春秋争霸、三晋崛起的历史过程,重点介绍晋侯墓地、上马墓地、乔村墓地出土的文物及晋-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东楼二层、西楼一层,重点介绍古都新田,共分三个专题。东楼二层为两个专题,新田古都部分,介绍古城分布、分类、发掘现场照片及出土的建筑构件。

晋国古城

侯马发现的晋国古城遗址有5座。位于牛村的一座古城称牛村古城,位于牛望村附近的一座古城称平望古城。古城遗址现被压在地下一米左右深处。平望古城遗址的东南角和牛村古城遗址的西北角叠压在一起。 牛村古城南北长1340米,东西宽1100米至1400米,城墙是分块夯筑的,南墙内有一条绕墙而行的行车道,墙外有宽6米,深4米的护城河。宫殿建筑遗迹 ,位居城中北部。殿基成正方形。

侯马晋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侯马晋国遗址侯马晋国遗址(第一批国保)时代:东周地址: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遗址南临紫金山,北临汾河,面积约35平方公里。南起上马村南,北至北坞古城,西起台神村,东至凤城。在晋国遗址范围内主要发现有古城遗址、铸铜遗址、祭祀遗址、盟誓遗址、宗庙建筑遗址和墓地。古城遗址,仅残存宫殿台基,有牛村、平望、台神、马庄、呈王、北坞等六座古城。位于遗址西北部的牛村、平望、台神3座古城,规模较大,相互毗连,呈品字结构,尚存大型夯土台基。铸铜遗址位于牛村古城之南,面积约20万平方米。祭祀遗址发现有10处。

侯马隘口战略防空洞

   隘口战略防空洞位于侯马市上马办事处隘口村西南2公里,南同蒲铁路从其西侧经过,防空洞紧依铁路线东侧的一个山凹内,南北两侧的断崖上共开凿7孔窑洞,总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防空洞砖券而成,宽4米、高约5米,深50米,砖券体约1米厚。建造方式当为选址后,依地形在南北断崖上修整断面后,开凿土洞,再用砖券。因远离村庄,长年处于无人管护的状态下,造成坍塌现象。自然风雨也对其造成不同程度的侵蚀,早年的人为拆除砖体,也是其造成损毁的原因之一。据村内老者介绍,此处遗址是阎锡山部队为防备侵华日军飞机轰炸运输战略物。

侯马驿桥普济洞

   驿桥普济洞位于侯马市上马办斗龙沟村西南,属明清建筑,据《新修曲沃县志》第七十五卷第五条载:“普济洞,在驿桥村,明万历间建”。普济洞,原来仅存砖砌枕头窑一孔,横断面阔三间,窑洞前建廊房三间,面阔12.5米进深2.7米。现已不存。窑洞前4米处并排栽植柏树两株,作为寺庙的附属文物,这两株古柏,由于其树龄较长,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属于文物保护范畴之内。普济洞内原有清顺治二十六年/康熙十六年、四十年的《水陆画》三十余轴,现珍藏于侯马市博物馆。普济洞于1997年被侯马市佛教协会借用。对原有的三孔窑洞式建筑进

金代砖墓

   金代砖墓是考古工作者于1959年在山西省侯马市西郊牛村南发掘的,当年迁移复原于市内。 金代仿木砖墓建于金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年),即金章宗明昌七年(1196年),墓主为金代董明、董海。两墓均为四合院形式,南廊北厅东西厢房。墓室四壁用砖雕出墓主人的家居生活情景。装饰的花木千姿百态,间有鸟雀,生动活泼。北壁雕出的五个作戏彩俑,造型优美,颇为罕见,比如尉迟恭章鞭夺槊等刀马人物,亦英姿勃勃。砖雕在我国历史悠久,但宋金时发现很少,此砖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美术、雕刻、戏剧等均有重要价值。

董氏砖雕墓

   在山西侯马市西北郊基建工地发现,1959年和1969年,分别迁于山西考古研究所候马工作站院内。墓主人一名董海,一名董明,先后于金明昌七年(1196年)和大安二年(1210年)埋葬。均为仿木构砖雕墓,平面皆方形。董海墓为前后两室,系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四合院形制。结构复杂,比例适当,磨砖对缝,手法严谨,墓室内壁雕刻有翎毛花卉,八仙人物,戏剧故事以及飞马、奔鹿、走狮等动物,琳琅满目,华丽似锦,具有很高的建筑与雕刻艺术价值。董明墓的北壁,砌有一座小戏台及生、末、净、旦、丑五个戏俑,生动活泼,维妙维肖.

望楼主采纳~

标签: 侯马一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