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全,裕亲王福全是个怎样的人啊?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146

裕亲王福全是个怎样的人啊?

据说福全生有残疾,大家都知道一般来说从小残疾的孩子都会有点自卑。特别是在帝王之家更是如此。在我的感觉福全真的是有些自卑。据顺治朝的传教士记载,顺治曾经问过福全和康熙将来要做什么,康熙说要做明君而福全说要做贤王。不知道这则记录的可信度有多高,但是福全确实一辈子都是康熙朝的贤王。

从来,福全对康熙就是说一不二的。康熙六年正月十四,年仅十五岁不到的福全被封为和硕裕亲王,福全本来其实是有议政王大臣的衔的,但是在康熙十一年十二月初四的时候,康熙准了裕亲王福全,庄亲王博果铎,惠郡王等人的请辞,但是没有准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等的请辞。也许是因为福全等人年轻,杰书等人年长的关系,所以康熙出于不同的考虑才如此决定的,但是一下子有那么多亲王请辞,一定有什么触机。至少我始终都觉着福全一直是看着康熙的意思而行动。

当然,并不是说福全辞去议政王职务就不再管事,相反,在不久之后爆发的三藩之乱中依然看得到他活动的身影。

送平叛亲王贝勒出征时他在,朝野之中他也在。康熙十三年九月初八,他和其余的议政王一起密奏康熙广西兵变。康熙十八年奏议尚之信重启海禁的题本上依然有他的名字。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康熙还是让他议政的,这也许就是因为福全是兄长,能给康熙别人所给不了的支持的缘故吧。不过有始自终,三藩之乱中福全都没有带兵打过仗。电视剧中所演绎的所谓福全带兵平三藩纯粹是胡说八道。

福全是没有什么野心的人,他以前从没有带过兵,但是康熙二十九年他却接受抚远大将军一职带兵远征葛尔丹。也许是因为他明白康熙希望他这么做,也许是他潜意识地想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也许是当时大环境下的气氛叫人冲昏了头。总之他接受了安排,领着康熙的长子胤褆出发了。福全的带兵和多年之后康熙的十四子胤祯不同,胤祯所率的部队是平乱三支中类似于后援的那支,而当时福全所带的却是主力。在乌兰布通大败葛尔丹后福全没有下令追击,当时和后世许多人都认为福全错失了一举歼灭葛尔丹的机会。可是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的言论,考虑到当时的环境谁又能说这不是最好的安排?

首先,清代的军事侦测和战事估计毕竟不能和现在相提并论。那时很难清楚葛尔丹还有多少后军。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二,也就是乌兰布通大战的第二天,福全率军继续追击葛尔丹,他向康熙奏报“见葛尔丹据险坚拒,故使我将士暂息。”古来就有“穷寇莫追”这句俗语,葛尔丹不但是穷寇,还是不溃散的穷寇。他并非一击就彻底溃败,反而还能坚守险地继续抵抗,这样的情况下叫人怎能不小心?八月十五日,福全又奏,“臣等欲追而马力不能前进。”这次的陈述并不足为信,因为初四的时候康熙已经就福全没有追击提出了批评,福全再次强调难免有辩解之嫌,但是初二那次的陈述却是他当时考虑后的结果。

其次,国舅佟国刚意外阵亡。佟国刚是孝康章皇后也就是康熙的生母的亲兄长,也就是康熙的大舅舅,虽然这个舅舅有很多缺点,虽然康熙不一定很喜欢这个舅舅。但是在康熙朝有“佟半朝”这一说法的时期,大国舅佟国刚无论怎样都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就是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却在乌兰布通之战中阵亡了。不管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但是结果却是震撼性的。毕竟自顺治入关开始就没有如此重要的皇亲阵亡过。福全作为主帅,他受到的压力比任何人都要多。这压力不仅来自于前方的敌人,更有可能来自于班师回朝后朝堂上的压力。也许我接下来的这个比喻有违人权但确实事实,可以这么说,死了一个佟国刚好比死了数万的清军,这就是在那个年代所必有的结果。面对佟国刚的死亡,福全怎能不更加小心?因为除了佟国刚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皇族在军中,那就是康熙的长子胤褆。

第三,就是胤褆。满清皇室中,皇子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对着长辈皇子甚至可以不行礼。佟国刚已经阵亡了,如果胤褆再有什么三长两短那福全更加没有办法向康熙交待。虽然康熙一向要求皇子对福全有礼,但是皇子们却不一定能做到。八月十一,康熙对大学士等人说:“胤褆听信小人谗间之言,与抚远大将军相硕裕亲王福全不相和协,妄生事端,私行陈奏,留驻军前,必致演事,著撤回京。”这番话不仅可以看出康熙要求皇子对福全的尊敬另外也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胤褆和福全不合,第二,福全根本拿胤褆没有办法。所谓军令如山,如果胤褆果真在军中生事,按照军规,福全可以处罚胤褆,但是他没有这么做,由此助长了胤褆的气焰,导致两个人关系继续恶化。虽然康熙要求皇子们对福全有礼,实质上福全还是要看皇子的脸色的。

第四,就是葛尔丹的狡猾。葛尔丹的狡猾不仅福全明白,甚至连康熙都很清楚。康熙多次提到过葛尔丹狡猾不可信。即使乌兰布通退兵之后康熙仍然信不过葛尔丹而留下军队驻防。要知道当初清军之所以会惨败就是因为经受不住葛尔丹的挑衅贸贸然地出击。

第五,清军的疲惫也是毋庸置疑的。乌兰布通一战是在清晨打的,这就说明战前准备从半夜就开始了,一宿没睡的清军在大胜之后还继续追击了葛尔丹一段时间,铁人都会觉得累了。

福全下令停军又有什么不对?

最后,下令停止追击到底是谁的决定?当然,最后拍板的是福全,这也就是他后来背负上全部责任的原因。但是福全不是一个专断独行的人,军营之中有胤褆,有常宁,有雅布,还有众多的亲王郡王贝勒,有多少赞同停军,有多少赞同追击?福全难道不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吗?他们对福全最后的决定难道没有责任吗?

无论到底是什么原因,无论福全有没有作对,总之康熙却是为此大怒,他第一次对自己的哥哥表现出异常的怒火。在打了胜仗的福全等人班师回朝的时候,他下旨让福全在朝阳门外听勘。我总觉得康熙是在对自己发火,可怜的福全就成了炮灰。康熙在大臣们着手调查福全指挥失度的时候对胤褆说:“裕亲王系汝伯父,议攻王大臣等取供时,汝若与裕亲王稍有异同,联必置汝于法,断不姑容。”胤褆受到父亲的暗示,在调查时只说了一句:“我与伯父裕亲王供同。”表面上看来,这是康熙对福全非同寻常的信任和尊敬,甚至将亲生儿子的性命交给了福全。只要福全说胤褆不好,他就接受福全说的一切。但在我看来,这却是康熙最为厉害,最为老谋深算的一着。

以下开始,全是我个人的揣测。

这次攻打葛尔丹并不是一次败仗,甚至是一次可以说是胜仗。战争的胜负并不是要看是不是全歼灭敌人,乌兰布通一役彻底摧毁了葛尔丹的势力,导致他自此一蹶不振,第二次远征和第三次远征葛尔丹相对第一次容易并且顺利了许多,这都是乌兰布通战役打下的基础。在一次并不能说是失败的远征后,等来诸将士的不是褒奖,而是惩罚,从统帅的到众将军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在我看来,这是康熙的一步棋。骄兵必败,这是最叫人担心的。一场胜仗之后随之而来的吹捧,浮躁,兴奋会叫所有的人开始自我膨胀,进而自我满足,而康熙意识到仗还没有打完,只要葛尔丹不死,那就必须还要再开战。在知道在几年之后势必还要远征的前提下,康熙决心打压众将士的自我满足,叫他们憋着一股气等待下次征战时戴罪立功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也是如此,在第一次远征之后同样受到处分的费扬古在第二次远征时却成为了冲在最前线,奋勇杀敌的最大功臣。

可是远征的调度失策是不争的事实,众亲王郡王贝勒互相推托责任,互相指责势必会造成混乱。但是如果作为远征军主帅,又在宗室之中威望甚高的福全能自愿担负起一切的责任,那其余的宗室皇亲,或许眼看有福全这座大山在前头挡着觉着安心,或许看着连福全都认罪了而丧气地跟着认罪。无论如何,只要有福全带头那跟着也会有很多人认罪。我觉着康熙是很了解自己的兄长,福全非常看重和康熙之间的兄弟情,只要康熙向福全抛出兄弟情,无论如何福全都会妥协。事实也证明如此。胤褆只说了一句:“我与伯父裕亲王供同。”,福全立刻

感动得流涕,俯首良久,曰:“我复何言。”,接着就承认了全部的责任就在自己身上。因为福全知道和他不和的大阿哥定然不会如此的“善解人意”,一定是康熙教他这样说的。

我们老实的福全是不是就是如此此中了康熙的诡计呢?

一家之言,不负责任。

然后福全就彻底做起了闲人。康熙三十五年的时候曾经随康熙第二次远征葛尔丹,之后曾经在四十一年(还是四十年?)的时候主持过修建孔庙。

大约是康熙三十八年,也就是康熙46岁,福全47岁时,康熙让宫廷画师为他和福全画了一幅同坐桐树阴下的画,以示兄弟携手同老。画完成后,康熙还在上面替了一首诗。

康熙四十二年三月福全突然病,三月二十六日,康熙亲自去探望,五月初六,十四日,康熙在从畅春园返回宫里的途中又去探望。接着五月底,康熙出发秋闱,途中突然下旨锁拿索额图,开始清理索额图一党,很难说,福全是否在康熙探望的时候和康熙揭露索额图阴谋叛乱的秘密。但至少有这种可能,而且可能性很高。

康熙四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福全病逝,没有等到康熙赶回来看他最后一眼,也不会知道康熙因为他的辞世有多么的伤心

为什么不立福全为皇上

福全没有出过天花,万一以后出天花,就糟糕了,玄烨出过天花,有保险,以后不会再发了福全母亲的地位比较低,康熙的生母地位高的多,而且孝庄太后很喜欢他,顺治为了不违背母亲的意愿.

当时顺治也为此和太后商量,然后汤玛士也在场,顺治就问汤玛士,汤玛士说玄烨已经得过一次天花,终身不会再得,当时的天花不易医治,皇上和太后考虑了一下,认为玄烨从身体的体质上优于福泉,所以赞成了汤玛士的建议,所以从某种角度说,顺治立嗣,玄烨登基,很大的功劳是属于汤玛士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鏊拜想处死汤玛士却不能成功,最终因此和皇帝与太后结了深仇,难以善终的原因之一

因为当时只有玄晔得过天花并没死

历史上的福全性格懦弱,胆小怕事。

顺治帝(福临)知道他即使继承大统,也会无甚作为。还不如改立玄烨为嗣,当然福临有意立福全为嗣,孝庄太后也不同意啊。

综上所述,福全难为储君之选。

福全与康熙的关系如何

福全是顺治次子,康熙的二哥,康熙五年後称裕亲王,康熙手下大将军。两人的关系应该算是不错,康熙几次出兵,福全都是独立领兵的大将,康熙对他应该还算信任,孝庄死了以后,福全代表康熙主持的葬礼,康熙下旨说,福全自太皇太后违豫,与朕同处,殊劳苦,然后让大臣和皇子送福全回王府。

爱新觉罗福全为什么当不上皇帝

在顺治帝快不行了的时候,太皇太后就问群臣关于下一个皇帝的事儿怎么看。因为之前吃过立嫡的亏,所以忠臣都是看着形式行事,毕竟出头的那个是要担大责的。所以这太皇太后就想出个投票的法子,最终无果。

而这福全最后没有当上皇帝,康熙还要感谢汤玛士的神助攻。汤玛士是个外来的和尚,跑来大清朝骗吃骗喝,人家都说这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汤玛士高鼻子绿眼睛还会看星星。所以他的话也会被皇太后和皇帝拿来作为重要的参考。

话说这一日,皇太后坐在顺治的病床前,多这个不争气的儿子说:你为女人死我不想说你什么,但是你得选好继承人啊。这顺治帝想想有理,就跟皇太后来分析。首先,这康熙的生母地位要比福全高;再来这福全懦弱,胆小怕事,没有这个魄力镇住全场啊。最后,他俩就征求了汤玛士的意见。

汤玛士说:这康熙得过天花了,以后不会再得;而这福全没得过,以后还是有这个风险的。所以这身体上是康熙胜了。皇太后和顺治想想觉得在理。

福全镇共分为几个村,分别是哪几个

福全镇位于绍兴县南部,距县城柯桥1l公里。东靠越城区亭山乡,南接兰亭镇,西与漓渚镇和湖塘街道相连,北与柯岩街道和越城区东浦镇接壤,104国道南复线穿境而过。镇域面积39.82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2128户,3.9万余人。连续多年被授予“浙江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和“绍兴市综合实力30强乡镇”称号,是“绍兴市首批小康镇”、“绍兴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先进镇”。徐山村大生村兴联村梅峰村锦坞村新迪埠村梅三村容山村福全山村龙尾山村欣华村信诚村富强村峡山村五洋村协兴村福庆村新对旗村双山村尹家坂村赵建村胜利村 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共二十二个村,想拿你一点分不容易啊,若是能帮到你,麻烦采纳下,谢谢!

康熙的二哥为什么叫福全啊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取吉祥意。“福”和“全”字都是很吉祥的字。

顺治帝的儿子:

皇长子爱新觉罗 牛钮

皇次子爱新觉罗 福全

皇三子爱新觉罗 玄烨/康熙皇帝

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世)

皇五子爱新觉罗 常宁

皇六子爱新觉罗 奇绶

皇七子爱新觉罗 隆禧

皇八子爱新觉罗 永干

清世祖顺治皇帝共有八子:牛钮、福全、玄烨、荣亲王(未命名即夭折)、常宁、奇授、隆禧和永干,只有“玄烨”有些“玄”,其他都比较平常。

历史上福临和福全是什么关系

福临和福全父子关系。福全是福临的第二个儿子

裕宪亲王爱新觉罗·福全(1653年—1703年),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第二子,宁悫妃佟鄂氏生。幼时,世祖问志,对:“愿为贤王。”康熙六年,封,命与议政。

身为皇帝长子的福全为何没能做皇帝?

古代帝王的皇位传承一般都是秉承着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一般来说如果皇帝没有嫡出的儿子,那么其他的儿子谁年长,谁在继位上有优势。但是顺治皇帝在传位的时候却跳过了年长的两个儿子,选择了三皇子玄烨,本来很有竞争力的福全为何没能做皇帝呢?

顺治皇帝去世的适合还比较年轻,所以他的几个儿子年纪都很小,自然也无法看出谁有帝王的潜质,但是年长的几个皇子无疑更有竞争的优势。顺治皇帝起先并不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们太小,他害怕他的继承人像当年的自己一样被多尔衮这样的权臣给胁迫着。所以他准备在宗室之中挑选一个年纪大一点的人继位。

但是顺治皇帝的这个建议可是没有得到太多的拥护,因为传给儿子们是天经地义,但是若在宗室子弟中挑选继承人,那势必会引起宗室内斗。所以这继承人还要在儿子们之中挑选。当时最有希望的皇子就是福全和玄烨。但是年少的福全很早就告诉过顺治皇帝,自己将来只想做个贤王,顺治皇帝知道这个孩子无心帝位。

小小年纪大福全真的能发自肺腑的说出这样的一番话吗?可能性很小,最大的可能就是有人教过福全说出这样的话。因为福全虽然年长,但是因为母亲出身低微,福全也算不上太受宠的皇子。母亲这边没有势力,他根本就无所依靠,唯一保住自己的方法就是远离夺嫡斗争,做个贤明的王爷。

三皇子玄烨相比于福全来说,条件要好的多,他的母亲佟佳氏出身名门望族,佟佳氏一族都是康熙皇帝背后的大靠山。福全知道自己根本无法跟玄烨这个有背景的弟弟争夺皇位,干脆退出。福全与康熙皇帝的兄弟感情一直很好,也因为他心胸豁达不争不抢,让他得以平安终老。

标签: 是个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