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要想破局必然要选择“赴义”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168




​本文节选自《诗说中国 家国卷:家国情怀》


1895年,《马关条约》议定的消息传到北京。这个节点上,正好遇上各地举人上京会试,两个来自广东的举人康有为、梁启超听闻这个消息,感到心痛如割。这些正当年轻的举人不甘于默默承受屈辱,彼此联络、鼓吹,将众人的呼吁集结起来,写成联名请愿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震动一时的“公车上书”


这些年轻的举人并非是一时意气,他们在十年寒窗的岁月里,就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国家命运的变化。早些年,邓承修主持中法勘界,与法国人据理力争,却遭到清政府的打压撤换,康有为听到消息,满含悲愤地给邓承修寄去一首七律:



《闻邓铁香鸿胪安南画界撤还却寄》


山河尺寸堪伤痛,鳞介冠裳孰少多?


杜牧罪言犹未得,贾生痛哭竟如何!


更无十万横磨剑,畴唱三千敕勒歌。


便欲板舆长奉母,似闻沧海有惊波。



祖国山河被鲸吞蚕食,而他作为处于“江河之远”的一介书生,又能有多少作为?


1898年,康有为似乎终于得到了一展宏图的机会,他得到光绪帝的召见,得以纵论胸中谋划,然而维新变法伊始,就已经笼罩了一层阴云:康有为面见光绪的前一天,极力支持维新的帝师翁同龢却被慈禧斥逐,这无疑是为了给维新派一个下马威。康有为写下《怀翁常熟去国》一诗,抒发了对翁同龢的叹惋,也曲折地吐露了对国家前途的隐忧:“早携书剑将行马,忽枉轩裳特执裾。深惜追亡萧相国,天心存汉果何如?”


他的忧心成了现实:维新实行了一百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禁在瀛台,主持维新的“六君子”被捕牺牲,而康有为侥幸躲过了屠刀,却被刽子手们加上了“弑君”的污名。康有为漂泊海上,为中国的前途和光绪的命运忧思不已,他在轮船上低吟一首绝句:



忽洒龙漦翳太阴,紫微移座帝星沉。


孤臣辜负传衣带,碧海波涛夜夜心。


《八月九日,在上海英舰,为英人救出,得伪旨,称吾进丸弑上,上已大行,闻之一痛欲绝,决投海,写诗系衣带。后英人劝阻,谓消息未确,请待之,派兵船保护至香港》


............


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专栏,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