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第四好汉雄阔海的原型是叔梁纥,他就是儒家圣人孔子的父亲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97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的文明史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这些积淀往往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和参考。因此我们的各种文化产品中,我们看到了不少来自于古代典故中的元素,甚至出现以古代历史人物为原型创造的故事角色。在隋唐故事宗,隋朝第四条好汉雄阔海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这个角色虽然处于小说中武力排行榜的前列,在故事中却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可就是在这个配角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丰富的古代文化印记。就创作原型来看,他是来自于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传说。


雄阔海在小说中武力排名很高,是隋朝第四条好汉,也是故事的绿林英雄中最能打的一位。他外号紫面天王,为人忠厚仗义,两臂万斤之力,因不服九省绿林总瓢把子单雄信的管辖,在太行山占山为王。在后来的故事中,不论是长安城灯会,还是太行山打虎结拜,都表现出雄阔海强悍的武勇。然后他又与南阳侯伍云昭结拜,与伍天锡误会而激战百余回合,使得他从简单的绿林好汉,走向了小说中的另外一条故事线。他的巅峰时刻是在四明山大战中,他与伍氏兄弟联手,将隋朝第二的宇文成都耗得筋疲力尽,为裴元庆击败宇文成都奠定了基础。


从这些情节看得出,这个角色走的是绿林江湖的路子,受到了当时的畅销书《水浒传》的重要影响。雄阔海在人物性格和作风上高度模仿了梁山一百单八将,主要体现了勇猛无畏的一面。因此很多人在分析这个人物时,都认为是作者以《水浒传》为参考虚构的角色。由于梁山好汉角色大多都是虚构,所以雄阔海角色的塑造在小说中并不是最为出彩的。然而当雄阔海的故事线走向扬州城打擂时,作者的笔锋一转,却又将人物的特性引向了另一个方面。而此时的雄阔海虽然还是绿林好汉出身的义军,却以孔子父亲叔梁纥为原型进了创作。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猛将之一,他与狄虒弥、秦堇父并称为"鲁国三虎将"。孔子的家族来历不凡,他家本是宋国的公族,是宋国第二位君主宋微仲的后裔。宋微仲是商朝微子启的弟弟,商纣王帝辛的哥哥。由于微子启造了商纣王的反,帮助周武王灭了自家的基业,所以他被周武王封到宋国。微子启死后,宋微仲即位,成为宋国第二位国君。后来宋国内乱,孔子的祖先孔父嘉逃到鲁国,于是才有了孔子这一分支。到了叔梁纥时代,这家人又重新显赫起来,其中叔梁纥在战场上立下的赫赫战功便是重要的资本。


很多受到明清理学影响的人,都误以为儒家就是培养书呆子的学问。其实不然,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开始,儒家先贤就没有单纯的书呆子。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高九尺,力大无穷,史书上记载着他不少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鲁国攻打逼阳城时,叔梁纥力举千钧的传说。这个传说故事流传很远,后来的很多文史典籍都有引用,比如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就有描述。隋唐故事中雄阔海力举千斤闸的故事便来源于这段,小说作者把用雄阔海替代了原型叔梁纥,表现出了这位隋朝第四好汉的武勇。


按史料记载,鲁国攻打逼阳城发生在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年代。那时候晋国组织了诸侯联军攻打楚国,逼阳国作为楚国的附庸首当其冲。鲁国是联军的一员,以鲁国三虎将为首攻打逼阳城。逼阳国是小国,其实就只有一个城池。这个城池修得很坚固,诸侯联军多次攻打都无功而返。其中一次攻打是由鲁国三虎将亲自出马,战争打得非常艰苦。三虎将之一的秦堇父亲自拖着装备车辆支援攻城作战,靠着强悍的力量把战车拖到了逼阳城下。逼阳城的军队为了阻止秦堇父攻城,直接出城抢夺战车。


而鲁国军士为了防止逼阳军队出城便在城门口与对方发生激战,并打算趁机攻进城内,夺取城池的控制权。逼阳城守军为阻止鲁国军队进城,放下了城门的千钧闸,以此来堵住鲁军进程的道路,同时也可以压死攻入城门洞的鲁国军队。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随着鲁军进城的将军,关键时刻他站了出来,力举千钧,托住了城门的千钧闸,放鲁国军队顺利撤出了逼阳城。这一战虽然鲁国依旧无功而返,但是叔梁纥的勇力却在诸侯中传开了。虽然春秋时期也是名将辈出的时代,但能够力举千钧也是凤毛麟角,于是叔梁纥在鲁国军队中有极高的地位。


隋唐故事中的雄阔海扬州城力举千斤闸便是来源于上述故事,作者只是依照剧情需要进行了改编。比较倒霉的是,叔梁纥力举千钧闸没事,晚年还生了孔子,而雄阔海被靠山王杨林的千斤闸压死在扬州城下。在我看来作者这种写法就是虎头蛇尾,明明有很好的素材为什么放弃呢?


由于叔梁纥的关系,所以孔子也不是娇羞的小鲜肉,而是大胡子的真汉子。这也许是祖上传下来的功力,毕竟商纣王就是托梁换柱的大力士。孔子长得很高大,力量也很强大,被称为伟男子。虽然他不像父亲叔梁纥那么强悍,偏向于治国而非军事,但在战斗力上也不是弱鸡。


他在鲁国执政时平定鲁国三桓权臣内乱,诛杀少正卯,会盟时与齐国分庭抗礼,这不是文弱书生能完成的事情。当时齐国在会盟时齐景公还安排军队表演舞蹈,想趁机劫持鲁定公,结果被孔子当场镇压。孔子的这种表现显然不是明清时候的弱智书生,而是文武双全的英才。他倡导的六艺之中也有射、御等明清科举并不推崇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乱世保命的必要技能。因此在我看来,明清的理学打着儒家的旗号,阉割了很多真正的核心内容,使得明清的文人都成了弱不禁风的小鲜肉。


而春秋时代能文能武,能够力举千钧,也能朝堂对仗的儒家学者,这才是儒家的原貌。而这种儒家真正的作风也是受到后代推崇的,明清乱世之中也有不少儒家学者认为理学不能够解决乱世的问题,回过头来从头再读古书。可惜的是这种风气随着满清入主中原而逐渐消弭,清朝的文人又回到了明朝的老路上,最终让中华文明陷入了百年劫难之中。


我想作者在隋唐故事中放入雄阔海,又以叔梁纥的故事为原型写入了扬州城打擂的一段之中,恐怕也有反思儒家之根本的意味。只是在满清的统治之下,延续宋理迂腐和歪曲阉割儒家学说的思想,这种追求真理的想法才无法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