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墓,张良拾履故事的启蒙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260

张良拾履故事的启蒙

张良拾履的故事还得从张良刺杀秦始皇说起。

张良祖先是韩国人,秦国灭了韩国后,他一心要为国复仇,招募刺客,刺杀秦王。一次,秦始皇向东游访,到了搏浪沙中,张良与他的刺客暗中行刺,却误中副车。

被追捕之后,张良只要隐姓埋名,开始逃亡生活,来到了下邳。

一天,张良正在下邳的一座桥上散步,见到了一位老者,穿着一身褐色的衣服。这位老者来到张面前时,故意把他的鞋子扔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你下去把我的鞋子拾上来!”张良惊愕极了,想上去打他一顿,但念及他年纪大了,便忍气吞声地下去将鞋子取上来,并屈膝给他穿上。老者伸着脚穿上了鞋子后便笑着离开了。

张良见此番情景又是大为惊奇。老者走了大约一里路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你小子是可教之材。五天过后,天刚透亮的时候在此地等我。”张良对此甚为纳闷,但还是跪应道:“好。”

五天后天刚一亮,张良便来到了桥上,老者已经在那里等候了,他生气地说:“怎么能来得这么晚?你回去吧,五天以后还是在天亮时来见我。”

五天后,张良在鸡鸣时分便来到这里了,但老者又已经等候在这里了,老者又发怒道:“怎么又来晚了?你回去吧,五天以后再过来见我。”

五天后,张良在夜半时分便到了这里。过了一会儿,老者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就应当这样。”说着他便取出一部书,说:“读了这些书,你便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过后天下将出现大变,十三年后,如果你想见我,便去找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那便是我。”说着便不见了踪影。

张良天明时将这书打开一看,才知是《太公兵法》。

张良得兵书后感到惊奇,便常常将其取出诵读。张良多次给刘邦讲述《太公兵法》,刘邦十分高兴,便常常采纳他的计策。张良也常常对他人讲述太公兵法,但却没有人能够领悟其中的真谛。于是张良便感叹道:“沛公的悟性是上天赐予的啊!”张良便从此跟随了刘邦。

张良拾履,改变了张良的一生,也无意中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增加了契机。

扩展资料:

张良墓葬纪念:

河南省兰考县城西南六公里的三义寨乡曹辛庄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处有一座张良墓,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

据传说,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后世的戏曲、小说也有相似描写,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可见这种看法是有所依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

兰考张君墓的来历

素有兰考县东大门之称的考城镇[原张君墓镇],位于兰考县城东 33公里,处于豫鲁边界三县九乡镇的结合部,现有51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340个村民小组。

镇域人口 7 .8万,版土面积94平方公里,是开封市第一大镇。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兰考县张君墓镇更名为考城镇,所辖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张君墓镇作为中州名镇,镇名含“墓”字,与传统民俗不符,缺乏文化底蕴。为秉承历史渊源,彰显厚重文化,顺应民众呼求,根据《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省政府同意将张君墓镇更名为考城镇。

扩展资料:

目前,考城镇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城镇资源潜力较大,土地、房地产、科教、文化、公益设施、基础设施、高新产业、民营经济等多领域项目亟待开发。

为了加大开发力度,考城镇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段惠政策,科学规化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执行上级有关土地政策的原则下,实行土地的综合开发。

客商可以租赁、买断使用权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合资等方式依法征用土地,镇政府采取最低廉、最优惠的办法为客商投资企业实行封闭管理,在生产,经营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依法保护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自主权,严厉打击一切非法干预和侵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秩序的行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宽松的社会环境。

几年来的建设成就奠定了考城镇超常规、跨跃式发展的基础,考城镇党委、政府将按照“小城镇,大战略”的指示精神,以改善环境、培育市场、方便群众为重点。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突出特色,加快发展,把考城镇建设成为实力雄厚的商贸重镇,发展强劲的经济大镇、环境优美的中州名镇。

文明富裕的中原强镇,使考城镇成为豫鲁边界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的龙头、精神文明的辐射源和广大居民的美好家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考城镇

张良墓的墓地介绍

张良墓是兰考县境内的一处历史遗迹。该墓位于兰考县城西6公里的三义寨乡曹新庄火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 张良(?-前186年)字子房,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其祖为战国时韩国人,祖父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襄王和悼惠王。

建国以后,张良墓侧尚存张良庙,有山门3间,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4间,呈四合院布局。庙内外共有石碑6通,墓区内有柏树209棵,杨树16棵。在“文革”期间,庙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三棵杨树被砍伐做在桌椅。后来拆除庙宇的建筑材料在三义建了一所中学。1978年在修筑陇海铁路复线时又占去墓北边茔地400平方米,砍伐柏树12棵,今剩有柏树197棵,杨树13棵。据对最大的柏树年轮考察,树龄约有230年左右。 现在,为了对张良墓这一历史文物进行保护,兰考县有关部门已经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对张良墓区的树木设置了保护标识,使整个墓区保护状况良好。 先说呼声最高的湖南张家界青岩山顶的张良墓。《仙释志》记载:“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时隐时现。”《陵墓志》也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当地传说张良为避杀身之祸,功成身退,跟着赤松子大仙南游天门、青岩等名山大川,不食五谷,专吃百草花果,修炼仙道。张良死后,吕后想寻到张良的墓地。谁知诏令一下,天下一夜间就发现好几百座“张良墓”,弄得吕后无处下手。但武陵郡乔太守却向吕后密报,说张良墓葬在青岩山,而且说,张良与他的师傅黄石公并葬在一起,不然为什么拱出了个“黄石寨”?吕后听了,觉得有理,便传下密旨,令乔太守率三百士卒,带上风水先生,扮成游客,进青岩山查访。乔太守一行,从锣鼓塌寻到黄石寨,又从龙凤庵访到水绕四门,果然在相柳岩下,发现了墓地。乔太守拨开树枝,见碑头上分明写着“张良之墓”四个篆字。乔太守大喜,立即下令挖墓。坟挖开了,穴孔里放着一具檫木棺材。打开棺盖,忽地从里面飘出一缕清气,升上天空。棺材里哪有尸骨,只有一套衣冠!乔太守只好如实向吕后禀报。吕后听后大骂乔太守无能,责令乔太守一月之内务必找到张良墓。乔太守无奈重上青岩山。这时,有人禀报说:“相柳岩下的张良墓又长起来了!”乔太守一怔,急打马去看个究竟。可不是么!被挖开的墓穴真的又垒起来了,而且坟头上还长了草呢!乔太守求功心切,拔出剑就往坟上砍,只听“当!”的一声,手震麻了,剑砍断了,原来是座铁坟!三百士兵挖了三五一十五天,怎么都打不开。乔太守急了,吩咐士兵砍来山柴,放在坟上烧,这样烧了三五一十五昼夜,“轰!”的一声,坟炸了,只见那棺材裹着滚滚浓烟,呼啦啦升到半空,又慢慢落在相柳岩峰顶上,然后,又慢慢长起一座圆圆的坟堆。乔太守急下令士兵爬上去挖。待士兵们好不容易爬上山顶,那坟墓又不见了。士兵们刚下山,那坟墓又现出来了,士兵们又争相攀崖附葛往上爬,可爬上山顶,那坟墓又不见了!这样往复几次,乔太守无计可施,一屁股坐在地下,叹道:“到底不知埋骨处,却教台上望何人?”后来,一位阴阳学家经过反复查考,认为水绕四门相柳岩上葬的就是张良墓,并作诗云:踏遍青山寻古人,四门水绕得佳城;相柳岩上旧土堡,汉代留侯张良坟。

从以上记载和传说不难看出,青岩山存有张良墓更像是一个神话传说,从古至今,此处并无可以确认张良葬于此的记载,即使是有据可查,也只说张良墓“时隐时现”,即使有张良墓,充其量只是一个衣冠冢而已。 关于张良墓,至此只剩下一处,那就是张良封地留城附近的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位于微山湖中微山岛“三贤墓”之一的张良墓。

唐李泰在其《括地志》中说“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北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应该说,这是留城故地有张良墓的最早文献,明朝《一统志》、唐朝《通典》也有记载。而微山岛,与沛县距离和《括地志》记载的差不多,方位也一样。微山岛上的张良墓,墓形下方上圆,红黄粘土加鹅卵石块筑成,夯土层次清晰,高15米,长宽各100米。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题“汉留侯张良墓”,高1.7米,宽0.9米,厚0.16米。墓东侧原有张良祠,“文化大革命”中拆除。尤其难得的是,这一张良墓以前一直未得到开发,由此可见并非今人为吸引游客而牵强附会生搬硬造所至。而且,留城为张良的封地,世居于此,张良死后葬于此,也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习俗。更何况,《史记.留侯世家》也有记载,留侯“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闲,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从此处也可看出,张良修道,并未如世人所想象的那样天马行空,行踪无定,至少,汉朝的上层统治者还是掌握他的行踪的,而且与他的关系也比较融洽。不然,吕后就不会心疼他的行销骨立,“乃强食之”了。至于“一夜造八百墓”的传说,如果是真的,那应该是张良防小人盗墓而布下的疑阵,并非怕吕后掘墓而为。而这些疑冢,如果存在,也应该在张良墓附近,不会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古人的交通、通讯并未如今天可以一日千里,相隔几千里建一处疑冢,岂不等于白忙活?史学家陈泽孝先生也认为,留城县为张良封地,他虽曾辟谷隐居过,但后来被吕后找到,并“强食之”,估计那时候张良辟谷几年,身体条件也不允许他再外出云游,所以他很有可能归宿留城并在那儿度过了晚年,死后葬在了山东微山岛上。留坝县张良墓研究所1986年考证,也认为张良墓在山东微山县境内微山岛上,可见微山岛上的张良墓应该是真的。

读过《史记·留侯世家》都知道,张良的封地是留城。据史料载:留城曾是鲁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市井俨然,楼舍栉比,富商大贾、名流显贵云集,人、车熙来攘往。至唐以前,这里一直保持着繁华景象。留城即是今天的微山湖。汉时,微山湖原本是山而并非湖。距今约8亿至6亿年间,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多次的碰撞,耸立出许多大大小小的山脉。微山湖便在其中。那时,微山湖山峦叠嶂,岌峰耸峙。然而随地壳升降变异,这些处于两大地块结合部上的危峰峭壁渐渐地沉陷,形成一大奇观——九十九座锥状山峰。沧海桑田,千年,万年,弹指一挥间。似伟丈夫的九十九座山峰,任凭自然修饰、历史雕琢。自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至明末400余年间,黄河屡屡决口泛滥南迁,侵夺泗河由淮入海,使泗河宣泄不畅,淤塞积水,使这九十九座山峰下潴成湖沼。九十九座山峰经多次的升降和风化剥蚀,已成为大陆丘岭似的小山峰,至此,留城变成了今天的微山湖。留侯城淹没水中,雉堞圮毁,藻蔓荇茂。今人湖中泛舟,时或可见城阙遗痕,潋滟湖心。古时曾有“张良一夜造八百墓”的传说,这些传说,因为水淹留城,失去了依据。其实此地的古眆,大多是张良的陵寝,岛上的张良墓,当然非赝品假冒。张良墓左原有天齐庙,后毁于民国战乱。据年长者忆,庙内原有古柏苍松数十株,皆足合围,钟楼角有松抱槐奇树一株为山中胜景。相传此树为明初所生,树龄有五百多年了,初发时松与槐交颈,久之槐入松抱,松环槐茂,相生相养而为一身两颈,久而久之也辨不出是松是槐了。

庙内知客堂壁树石碑四座,碑面滑亮如镜,称“透亮碑”,松柏槐影,反射婆娑。至今庙址附近住户姓张的居多,问之,回答说是张良嫡系后人,世世代代守着先人的陵墓与此,已经一千多年了。

时光荏苒,转瞬千年。千年后的张良一如当年,沉默而淡然。相对于尘世的喧嚣,偌大的张良墓显得冷清孤寂。墓碑被风雨侵蚀,在时间的无情里变得苍黄;连绵离披的衰草,发出瑟瑟的声响。从久远的岁月一路走来,微山岛上的这座张良墓能否还可以一如往日的安宁?听说这里已被山东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济宁市也制定了旅游开发计划,估计不久的将来,这里也会如国内其它地方的张良墓一样,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了。因为受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各地大搞旅游开发,本来已有定论的张良墓被后人搞的扑朔迷离真假难辩了。但愿尘世的喧嚣,不要过早惊扰了留侯安息的灵魂。 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他辅佐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退隐江湖。刘邦死后,吕后想起用他辅佐新主,张良却借口考虑考虑,一去无踪。张良何时去世、死于何地至今难以确切考证,据说吕后曾下旨追杀他,国内一夜生出三千个张良墓。至今,安徽庐江、陕西汉中、河南兰考、张家界都有张良墓,令人真假莫辨。

在济南历城区仲宫镇东沟村旁的铜壁山,有一个颇有名头的景点——子房洞,传说张良(字子房)曾在此修炼。而在子房洞一山之隔的山那边(靠近柳埠镇石匣村),有石砌方形古墓三座,传说分别为“黄石公墓”、“张良墓”和“尹宗墓”。史载当年张良圯桥进履,拜黄石公为师并得到兵书后,黄石公曾和他有个约定:“后十三年见我于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谷城山位于平阴东阿镇,石匣村距谷城山不足百里,张良与黄石公相会后终老于此听起来也算靠谱。

在“张良墓”西侧原存《金天眷元年(1138年)泰山元阳子张先生坐化碑记》石碑一通,《金石录》收录了这篇碑文。据碑文,原来“张良墓”三人中有一个号为元阳子的张姓道人。这个“元阳子”不贪名利,活了100多岁,最后得道成仙,其他两个墓冢是否有张良就不得而知了。重要的是该墓还有清代光绪年间的墓碑,详细记载了“张良墓”祭祀大殿的重修细节。

元阳子的身份扑朔迷离,在济南历史上曾经广为流传。明代诗人王象春在《齐音》书中曾有一首题为《元阳子》的诗,诗后注解说:“元阳子”是长白山(位于章丘)人,在伏生墓(位于章丘)中得到《金碧潜通》一书,详细注解后,带着这本书在华阳宫(位于今济南华山脚下)中修炼。

有意思的是,《齐音》和《文献通考》的记载中都提到了元阳子从“石匣”中得到《金碧潜通》一书的故事,而元阳子墓恰恰又位于石匣村村北。虽然志书上没有记载,但极有可能,石匣村村名便与元阳子石匣得宝书的传说有关。 子房墓村位于山东省郓城县侯咽集镇东北3公里,因汉初著名军事家张良埋葬于此而得名。张良,字子房,西汉建立后,被汉高祖刘邦封为留侯,死后葬于此。张良墓南3华里有一座贤圣宇,宇内供有紫檀木制作的张良雕像。原雕像时用黄金铸造一人心,安放于雕像腹中。传说燕王扫北时,被匪兵盗走,故今雕像背后出现一方洞。汉留侯墓前立碑三通:中间碑系明朝正德六年(1512年)立,左碑是清康熙二年(1664年)立,右碑是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立。世传碑前有一石香炉,有一能工巧匠,用乌金铸一金雀置于香炉之内。后来一江南蛮子游至留侯墓周围,口中念念有词:“金漆里,银漆里,真金还在漆漆里”,如此反复几天,众人不解。几天后,江南蛮子不知去向,石香炉也不见了,事后人们方知宝物被其盗走。今遗址尚存。

看看汉初三杰各人墓前的对联,就知道后人的评价有多

看看汉初三杰各人墓前的对联,就知道后人的评价有多精准

百家号02-2820:44

刘邦打天下时,手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其中萧何、张良、韩信居功至伟,被史学家称为“汉初三杰”。 刘邦自己都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然而,就是被刘邦亲自称之为“人杰”的三个人,均功劳盖世,日后刘邦对他们的处置方法却却大不相同。三杰之中,刘邦对韩信从来就没怎么放心过,对萧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对张良则似乎从来都没疑心过。究其原因,韩信是投奔过来的不说,兵权在握以后,就要官、要职、要权,犯了帝王家大忌,刘邦对他有疑心一点也不奇怪;萧何与刘邦同乡,是老相识,在关中也是有着自己势力的,且深得民心,刘邦因此对他也一直放心不下;而张良跟刘邦不认识,他是在当初刘邦 “一共有几十号人,七八条枪”的时候主动来到刘邦身边的,不象萧何的根深蒂固,而且他功成名就以后淡泊名利的为人,使刘邦对他相对放心得多,这也是日后刘邦有不同方式处置“三杰”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关于这三位“人杰”盖棺定论的评价,可以从他们各自墓前的对联上,就能一目了然。

张良墓前的对联:

五世相韩一椎击秦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岂料娟娟如好女子

三番期圯尽心辅汉君臣鱼水以遇创业全节以终堪称烈烈真大丈夫

张良世代为韩国贵族。秦末乱起,张良也组织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反抗暴秦,在留县遇到刘邦,两人很谈的来,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这才有了“约法三章”灭亡秦朝;鸿门宴有惊无险,被封汉王;火烧栈道,使项羽放松了警惕,为日后的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下了基础。后来张良受封为“成信侯”,与刘邦真诚合作,帮助刘邦灭项羽,平定天下。刘邦封赏功臣时,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谢绝,只要了“留”这个地方。功成名就的张良此时已形同隐居,除了在封赏功臣、建都问题上出了点主意外,就是后来在保护太子上发挥了作用。在刘邦的三杰中,张子房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刘邦一直尊重张良。

萧何墓前对联:

出身刀笔吏慧眼识英雄孰谓刘季多大言少成事送游咸阳独赠俸钱赢二

创业树功人元勋为豪杰能知韩信追逃亡荐贤者拜将巴蜀惟称国土无双

萧何在刘邦起兵不久就与曹参一起追随刘邦,对刘邦可谓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萧何慧眼识才可以说无人能及。首先是看准了市井无赖的刘邦,终生追随;其次是看好韩信,强力推荐。萧何功高位显,想当然地引起为人刻薄的刘邦的猜忌,曾经三次怀疑、试探萧何。汉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京县、索亭之间。刘邦一边在前线打仗,一边担心后方局势,多次派使者慰劳萧何。有人对萧何说:“如今陛下在征战沙场,餐风吸露,自顾不暇,却多次派人慰问阁下,这不是明摆着有怀疑阁下之心吗?我替阁下拿个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战的全部奔赴前线,这样大王就会更加信任阁下了。”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汉十一年,汉将陈豨谋反,刘邦御驾亲征。其间萧何帮助吕后杀掉了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经服诛,派人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为相国的卫队。满朝文武都来祝贺萧何,只有召平前来报忧。他对萧何说:“恐怕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征战,而阁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险,却无端加封阁下、为阁下增设卫队,这是由于淮阴侯韩信刚刚在朝中谋反,皇上因而有了怀疑阁下之心。增设卫队保护阁下,其实并非恩宠。希望阁下谢绝封赏,把全部家产都贡献出来资助军队建设。这样皇上必定高兴。”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汉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听萧何都在干什么。回报说:“萧相国在京安抚百姓,拿出财产资助军需,和平定陈豨反叛时一样。”于是又有人来对萧何说:“恐怕阁下离灭族之祸不远了!阁下功高盖世,无以复加。阁下当初入关,已经深得民心,十余年来,百姓都已归附于您,您还要孜孜不倦地争取百姓的拥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询问阁下所作所为,就是唯恐阁下控制关中动摇汉室。现在您不如做一点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来‘自污’,败坏自己的好名声,这样皇上才能心安。”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刘邦三次怀疑萧何,而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没有被顺境冲昏头脑,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所以萧何三次都做到了处变不惊,不动声色,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直至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从容化险为夷,居然幸免于难。

韩信墓前对联:

鸟尽弓藏讵可谈将兵多多益善犹想见淮上波光恩施漂母仁施漂母

兔死狗烹岂用赞为国士士无双只落得未央剑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对于韩信可以说是用足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帝王铁律,这一方面是刘邦在故意找茬,一方面也是韩信没有政治上的大局观,定位不准造成的。他是刘邦部下,但却犯有以功要封的重大原则错误;如果不想臣服于刘邦,就该在手握重兵时早做打算,但他心怀“妇人之仁”,最终狠不下心肠反叛刘邦,使得自己在利用价值用完后被刘邦所收拾。

直接原因很多:其一是帝王们对手握重兵的将帅一向最为忌惮,而且还是像韩信这样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任何一个有作为的帝王都不会对其掉以轻心;其二是韩信中途投奔刘邦,不像樊哙、周勃、曹参等是刘邦的子弟兵,本来刘邦就不相信他;其三是他在打下齐鲁之地后向刘邦伸手要官,以功要挟封他为齐王,犯了帝王大忌;其四是虽然是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近乎白痴,既没有张良的淡泊名利,潇洒飘逸,也没有萧何的深沉老练,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局面的政治手段,终于使自己走上绝境;其五犯的几个低级错误更是让刘邦抓住了借口。像开始收留钟离昧而又杀掉钟向刘邦献媚,满腹牢骚到处喊冤,与陈狶暗通消息等,都直接促使他速亡。

谁知道张良是怎么死的啊?

张良(?—前186),宇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是今河南禹州人。

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祖父张开地是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悼惠王时期的相国。当秦灭韩之后,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产来收买刺客,为韩报仇。

张良曾经在淮阳(今河南淮阳)学习礼制,到东方会见了当时的一位贤者仓海君。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给他特意制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游东方,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袭击秦始皇,可惜误中了随行车辆。秦始皇大为震怒,命令全国各地大举搜捕,捉拿刺客。为此,张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藏起来。

张良隐藏于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时,曾经到下邳的桥上随意散步,遇到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张良面前,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感到惊讶,想揍他一顿,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忍住气,把鞋子拾起来。老者又说:“履我!”张良更是气愤,但想到既已给他拾来了鞋子,便跪下给他穿鞋,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分开后张良特别惊讶,随着老者的去向注视他。老者离开约莫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说道:“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很感惊异,跪下怔怔地答应了个“是”。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者已经先在那里,生气地说:“与老人期,后,何也?”便离开,并说:“后五日早会。”(《史记·留侯世家》)又过了五天,鸡刚刚叫,张良就去了,老者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后,何也?”离开时嘱他:“后五日复早来。”(《史记·留侯世家》)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者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随即拿出一编书,说道:“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史记·留侯世家》)于是一言不发而去。从此张良再也没见到这位老人。天亮后看那编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因为觉得它不寻常,便经常读诵。

十三年后,张良随高帝经过济北,果然得到谷城山下的黄石,当做宝物供奉。等到张良死后,与黄石并葬。

数百年后,李白经下邳,作诗以记其事云: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祀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淮泗空!

张良住在下邳时,以抑强扶弱为己任,后来项伯曾经杀人,跟随张良一起藏匿。

十后年,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也聚集百余青年起事,当时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张良想投靠他,却在下邳西面与已被推为沛公的刘邦相遇,便归附了他。刘邦攻下下邳后,拜良良为厩将。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刘邦很赏识,常采用他的计策,而张良对别人讲《太公兵法》,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殆天授。”从此便一直跟随刘邦。

刘邦在薛邑(今山东滕县南)与项梁会见时,项梁拥立楚怀王,张良趁机劝说项梁立韩国公子横阳君韩成为韩王,张良作韩国司徒,随韩王率领一千多人游击于颍川(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地区。

刘邦、项羽奉楚怀王之命分兵南北两路进军关中。刘邦从雒阳(河南洛阳)南出圜辕,张良率兵跟随刘邦,攻下韩国十余城,击杨熊军。于是刘邦令韩王成留守阳翟,自己与张良南下攻宛(河南南阳),西入武关。刘邦想用两万兵力进击秦蛲关(今陕西省商县西北)下的军队,张良献计说:“秦军尚强,不可轻视。我听说那里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这种市哙之人,很容易用钱财打动他,希望您暂且留下坚守营垒,派人先行一步,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并多多张挂旗帜于各个山头上,作为疑兵,同时派郦食其携带贵重财宝收买秦将。”秦将果然背叛秦朝,愿意跟刘邦联合一道进击咸阳。刘邦打算听从秦将的要求。张良说:“现在只是秦将想要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不一定服从,士卒不服从必然给我们带来危害,不如乘着敌人麻痹时袭击他们。”刘邦于是率军攻击,大败秦军,追到蓝田,再次交战,秦军崩溃,沛公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

刘邦进入秦的宫廷,看到宫室,帷帐、狗马以及贵重宝物,美色宫女以千计,他“好酒及色”的老毛病又犯了,想留下。樊哙进谏,刘邦不听。张良又说:“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史记·留侯世家》)沛公这才领军队回到霸上。

刘邦顺利入关的时候,项羽正与秦将章邯的军队在巨鹿作战,等到项羽消灭秦军主力要入关时,刘邦已经派人距守函谷关,项羽闻之大怒,即派英布等攻打关口,很快破关进至戏西(今陕西临潼县东),又听刘邦叛将曹无伤报告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更大为震怒,决定第二天一早就犒赏士卒,奋全力攻击刘邦军。

这时,项羽的叔父,楚左尹项伯为报张良之恩,连夜奔往沛公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想把张良拉走,不让他别跟刘邦一起死。张良心向刘邦,认为现在事有急难,自己就这样偷偷逃走是不义气的,于是便把项伯的话仔仔细细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大惊,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问:“您果真想背叛项羽吗?”刘邦说:“短小愚陋教我把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来,说这样可以在关中称王,所以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张良问:“您自己估量能有力量抵挡项羽吗?”刘邦沉默良久,说道:“本来就不能够,如今该怎么办?”张良知道这时项羽有兵四十万,而刘邦不过十万,力量对比悬殊,就出主意让他采取以屈求伸的策略,说:“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是不敢背叛项王的。”于是张良坚决邀请项伯会见刘邦,刘邦把项伯当兄长接待,举酒向项伯祝福,又攀结婚姻,让项伯在项羽面前详细地说明沛公不敢背叛他,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强盗。项伯嘱沛公“明天早些来亲自对项王道歉。”等到刘邦到鸿门会见项羽,婉言卑辞对项羽表示臣服,表示忠心,项羽设宴招待,范增授意项庄舞剑,想趁机杀掉刘邦,也赖项伯“以身翼蔽”脱险。

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王主持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属巴、蜀、汉中地区。赏赐张良金百溢,珠二斗,张良把这些都给了项伯。在汉王要到封国去的时候,张良送到褒中,刘邦让张良返回韩国。张良劝告刘邦说烧掉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您没有东返的意图,用以稳定项王,免去他的疑心。刘邦乃依计而行,一边行进一边就把所经过的栈道统统烧掉了。

张良到了韩国,韩王成因为张良跟随汉王缘故,项王不派韩成到封国去,让他跟自己一道东归。张良告诉项王:“汉王烧绝了栈道,已经没有东归的心意了。”张良又把齐王田荣反叛的文告报告给项王,项王由此没有担忧西边汉王之心,而起兵北上攻击齐国。正是因此,刘邦才得以乘隙回夺三秦(即关中地区,因项羽三分秦故地给章邯、司马欣、董翳,故名。)。项王终竟不肯派韩王成到封国去,改封成为侯,又把他杀死在彭城。张良逃走,抄小路投奔汉王,刘邦这时已经派韩信平定三秦了。

张良归汉后,刘邦封张良为成信侯,让他跟随自己东进攻打楚国。到了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而回,行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刘邦下马靠着马鞍问道:“我愿意舍弃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作为封赏,看谁可以与我共建功业?”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蜔;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留侯世家》)刘邦于是派隋何游说英布,派另外的人去联合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汉,汉王便派韩信带兵去攻打魏王,乘势攻占了燕、代、齐、赵之地。这样,张良实际上就为汉王制定了取天下的基本方略。而汉最后打败楚国,正是靠了英布、彭越、韩信这三个人的力量。

汉王三年(前204年),刘邦把汉王紧紧地包围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刘邦忧恐,和郦食其一起谋画削弱楚国力量的办法。郦食其献计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封夏朝的子孙于杞国;周武王伐商纣,封商朝的子孙于宋国。如今秦丧失德性,抛弃道义,侵伐诸侯各国,灭掉六国之后,使他们的后代没有立锥之地。陛下如果能够重新立起六国后代,使他们都接受陛下的印信,各国的君臣百姓一定会感戴陛下的恩德,钦慕陛下的德义,而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随着德义的施行,陛下就可以南面而称霸天下,楚王也会毕恭毕敬地前来朝拜的。”刘邦听了很高兴,说:“好极了,赶快去刻印,先生就可以带着它们出发了。”

郦食其还没起程,恰好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汉王,刘邦正在吃饭,招呼说:“子房!你靠前边点来。有个客人为我出了个削弱楚国力量的主意。”接着把郦食其的话全告诉了张良,然后问:“子房,你看怎样?”张良说:“谁替您筹画这个计策的?您的大事完了!”汉王问:“为什么?”张良说:“我请借您面前的筷子,替您筹算这件事。”张良其说出八条不可的理由。“臣请借前箸以筹之。昔汤、武伐桀、纣封其后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武王入殷,表商容闾,式箕子门,封比干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同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殷事以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不复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马华山之阳,示无所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息牛桃林之野,天下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游士,离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游士各归事其主,从亲戚,反故旧,陛下谁与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强,六国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诚用此谋,陛下事去矣。”(《汉书·张良传》)刘邦饭也不吃了,吐出嘴里的食物,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即销毁那些刻好的印信。张良这一筹计,使刘邦避免了授人以柄,踏人复辟老路的危险。

汉王四年(前203年),韩信降服和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靠近楚国,如果不设立一个代理国王来治理它,那局势就不会稳定,我希望代理齐王,这会对形势有利。”当时,楚军正把汉王重重包围在荥阳,韩信的使节来了,刘邦打开书信,大发雷霆,骂道:“我被围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来辅助我,你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忙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正处在不利的形势,怎么能够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好好对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这样,就可能发生变乱。”刘邦也醒悟过来,转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干什么做代理国王!”于是派张良前去齐国,带着齐王的印信,就地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前去攻打楚军。由此,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大局得以稳定下来。

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项羽引兵解而东归,以为可以太太平平当他的霸王了。刘邦也想西行回国,张良、陈平建议说:“汉国已经有了大半个天下,诸侯又都归附。楚军兵疲粮尽,这是上天灭亡楚国的绝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应当趁此机会径直夺取楚地。如今放走项羽不攻,这就叫‘养虎自遣患’!”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汉王五年(前202年)冬,刘邦追击项王到达阳夏(今河南太康)把军队驻扎下来,和韩信、彭越约期合击楚军。到达固陵(村落名,在今河南太康县南),而韩信、彭越的军队没来会合。刘邦对张良说:“诸侯不遵守约言,怎么办呢?”张良回答说:“楚军将被粉碎,而韩信、彭越没有确定的领地,他们不来是当然的。君王如果能够与他们共分天下,现在立即可以把他们招来。如果不能,事态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如果能够把陈县以东直到海滨的地区全给韩信,把从睢阳以北到毂城的地区给彭越,让他们各为自己的利益而战,那楚国就容易打败了。”刘邦依计而行,韩信、彭越等诸侯兵很快地会师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经过垓下之战,全歼楚军,结束了楚汉战争,取得了争天下的最终胜利。

汉王六年(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因张良没有作战之功,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汉书·张良传》)于是刘邦封张良为留侯。

已经封过二十多位大功臣之后,其余日夜争功不决。许多将领常三三两两坐在沙地议论。因为依军吏计算,整个天下的地盘不够全部封赏,因而他们担心皇帝不能够给每一个有功的人都封赏。高帝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建议刘邦把他平生所憎恨,君臣也都知道的雍齿先行封为什方侯。这一来担心的人们高兴了。说:“雍齿尚且封侯,我们这些人不必担忧了。”

天下统一后,刘邦与大臣商议国都应建在何处。刘敬建议建都在关中。而跟随高帝的左有大臣都是山东人,多数劝皇上都洛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背河乡雒,其固亦足恃。”(《汉书·张良传》)刘邦犹豫不决。张良说:“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于是刘邦当天动身,往西定都关中(长安)。

刘邦称帝后,一直觉得吕后所生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惠帝)生性懦弱,不像自己,而喜爱戚姬所生赵王如意,因此屡次想废掉太子刘盈而立如意为太子。在封建社会太子韵废立往往关系政权的稳定,所以当时的大臣叔孙通、周昌等都犯颜强谏,但都没得到高帝的肯定。吕后很恐惶,想尽一切办法都不见效,最后逼张良给出主意。张良认为,这不是以口舌争所能解决的问题,建议让太子刘盈“卑辞安车”去迎请高帝很想招致但总也没请到的四位很有名望的贤人,须发皆白的四位老者——四皓,让他们跟随太子入朝,使高帝见到,表明太子刘盈得到民众拥护。这一着果然见效,高帝见到四皓跟随太子,看到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就放弃了废立的主意。

此后张良多数时间称病不出,自言:“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汉书·张良传》)于是学道,不问政事。刘邦去逝后,吕后感激张良,令其强食其邑,并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汉书·张良传》)张良不得已,强食其邑。

六年后张良去逝。谥文成侯。其子张不疑嗣侯。

据正史记载,他曾经与韩信一同整理了春秋战国以来182家军事著作,还根据实际需要删定35家,开创了日后兵书整理注释的先河。

由于张良的晚年活动鲜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而张良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也成为千古之谜。

关于张良的墓地,人们曾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兰考县城西南六公里的三义寨乡曹辛庄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确有一座张良墓,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周围古柏环绕,郁郁葱葱,似有一定来历。又据传说,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后世的戏曲、小说也有相似描写,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可见这种看法是有所依据的。

建国以后,张良墓侧尚存张良庙,有山门3间,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4间,呈四合院布局。庙内外共有石碑6通,墓区内有柏树209棵,杨树16棵。在“文革”期间,庙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三棵杨树被砍伐做在桌椅。后来拆除庙宇的建筑材料在三义建了一所中学。1978年在修筑陇海铁路复线时又占去墓北边茔地400平方米,砍伐柏树12棵,今剩有柏树197棵,杨树13棵。据对最大的柏树年轮考察,树龄约有230年左右。

也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徐州沛县。据唐代《括地志》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又载:“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当初刘邦封侯的时候,曾许诺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但张良以在留城与刘邦首次相见为理由,要求封给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后葬于留城附近,应属合情合理的事情。这一看法以唐代文献为依据,且与史实较接近,也有一定说服力。

还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湖南张家界的青岩山。当地山水奇丽、林木清幽,是著名的风景区。据《仙释志》记载:“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时隐时现。”《陵墓志》也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核以史实,张良确实曾在封侯之初,便向刘邦作了“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的表白。综合上述记载,说他晚年前往景色秀美酌青岩山,隐居学道,死后即葬于该地,并不是不可能的。

此外,位于微山县微山岛西南部微山南麓也有张良墓,在微子墓南1.5公里处。墓下方上圆,红黄粘土加鹅卵石块筑成,夯土层次清晰,高15米,长宽各100米。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题“汉留侯张良墓”,高1.7米,宽0.9米,厚0.16米。墓东侧原有张良祠,“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与张良墓一样,张良庙也是为纪念张良而建。据说,最早的张良庙是由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历经1700年,原址已无从考察。而今的张良庙位于柴关岭南麓,紫柏山东南脚下,距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相传张良激流勇退后,隐居于此。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风格,在此建庙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侯祠”,俗称“张良庙”。

张良庙有6大院,150余间殿宇,总面积14200余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总的布局是院院相连,亭阁星罗。庙内现存摩崖石碑100多块,木匾50多面,木、石刻对联30多副。

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绕,颇有仙家灵气,它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现在已是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

来到山前,青砖砌成为山门,可见上方横刻“汉张留侯视”5个朱红大字,大门左右刻着一幅对联:

博浪一声震天地,

圮桥三进升云霞。

入山门,便踏上一木桥,名曰“进履桥”,取张良在圮桥为黄石公捡鞋穿鞋一事。桥上有栏杆和靠椅,桥下流水潺潺。越过木桥,便是高大的保安观,入门后,左右有钟、鼓楼,院中央几立着“灵霄殿”,但见八角飞檐,琉璃瓦饰顶,彩绘拱斗屋檐,颇为壮观。殿侧分列“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

从殿侧北面经过庭,便进入大殿所在院落。大殿雄伟庄严,上县“明哲风高”、“帝王之师”,殿门有对联:“毕生彪炳功勋启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烟祀端由辟谷开。”殿内原有张良塑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现有歌颂德条幅多幅。大殿前有拜殿,左右厢房对称而立。院内清幽、古雅。殿堂门楣遍布称颂的匾额,如“急流勇退”、“机谏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饰有众多对联,如:“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从北花园西南出去,地势升高,游客登上层层石阶,可见阶旁的摩崖石刻,石刻上留有明代赵文渊、清代林则徐,以及后来冯玉祥、杨虎城将军的诗文。登上山顶,就是紫柏山的中峰。山顶上的亭子叫“授书楼”,取黄石山向张良授书之意。这座重檐飞角的亭子是用大理石和南阳玉砌筑而成,高离地面100米,显得高雅别致。登楼远眺,峰峦起伏,林海苍茫。

点评:张良因多病,“未尝特将也”(没单独统帅过部队),而是“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刘邦称其:“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起着比将帅更有力地统帅军队的作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张良功成身退到何地

张良离开家时仅二十余岁,后长期展转各地。汉建立后,被封为留侯,而留位于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内,这里是张良初遇汉高祖之地。死后,他的儿子张不疑继任留侯。《史记》云:“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6年)坐不敬,国除。”此时,失去爵位的张不疑会不会带领家族回到故里,即使他要回去,能不能找到故里,已成为历史疑案。

历史上张良的墓被盗过吗

张良的墓究竟在哪里,考古界众口不一,被盗与否,更无从定论

一说张良墓在河南省兰考县县城西南6千米的曹辛庄车站南侧,墓高10 米。据传,汉高祖高邦死后,吕后弄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省兰考县)西南的白云山,死后便葬于此地。另一种观点认为,张良墓在徐州沛县。据唐代《括地志》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当初,刘邦封侯时,曾许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却要求封留城,而放弃齐三万户,似有避嫌之意。因而张良墓应在沛县。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张良墓在青岩山。青岩山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庸市的张家界。《仙释志》载:“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时隐时现。”《陵墓志》卷六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 只可惜时光如流水,留侯墓的遗迹荡然无存。那么, 张良墓究竟在何处 呢?张良本人工于心计,城府颇深, 其墓之谜恐怕也不大好解。

标签: 故事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