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孔子报社,山东走进孔子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头条871

《走进孔子》儒商促进委员会是个什么组织?

第一部分:《走进孔子》儒商促进委员会 简介

本委员会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院主办的《走进孔子》杂志社和综合门户网站——“仁网”共同发起,由儒商组成的全球性非营利性事业组织。

全称为《走进孔子》儒商促进委员会,英文译名为"Into theConfucius" Confucian businessman Promotion Committee,英文缩写为CBPC。

总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济南市;二级分支机构设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三级分支机构设在各地市。

第二部分:委员会标识

1、何为“儒商”

儒商,即为“儒”与“商”的结合体,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一般认为,儒商应有如下特征:注重个人修养;诚信经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注重合作;具有较强责任感。儒商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有对社会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有救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和忧患意识,追求达则兼善天下。古有陶朱、子贡、白圭等一代儒商,后有徽商、晋商、淮商、闽商、郴商等儒商商帮,现今也涌现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荣氏家族、邵逸夫、霍英东等具有新时期儒商精神的现代儒商。

2、标识

【标识说明】

该标识由“《走进孔子》儒商促进委员会”的全称、英文简称“CBPC”和金镶玉璧、方足币图形,以及“儒”字和图形化的“商”字等元素构成。

玉自古以仁、义、智、勇、洁五德为中华民族及儒家所尊崇,标识中的玉璧象征儒之德信;方足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形式之一,在此以写意的形式演化为“商”字,象征商业与财富;“儒”字位于“商”字之中,寓意儒商者以“儒之德为商之心”,表明了《走进孔子》儒商促进委员会的立会根本与价值追求。

第三部分:组建背景

Ø复兴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国家重视、政府支持,是社会发展所需、民心所向

Ø 塑造文化影响力是国际大势所趋

Ø 多方机构支持,组建条件成熟

第四部分:发起机构

中国孔子基金会于1984年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山东曲阜市成立,是由国家拨款作为启动资金支持的全国性乃至有国际性的学术基金组织。旨在通过募集基金,组织或支持国内及海外儒学研究。

1996年8月经中央领导批准由北京转会济南,受中共山东省委领导。

孔子研究院是经国务院专文批准建设的研究机构,具有文献收藏、信息交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博物展览五项功能,规划建设成为世界研究孔子思想的中心。

第四部分:立会宗旨

Ø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纽带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

Ø加强世界华人联系,为海内外商界、学术界华人打造文化交流平台,推动海内外商业、学术资源互动,全面促进国、民、商、学发展;

Ø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第五部分:发展目标

每个省级行政区吸纳500家企业,总细化为50个行业,每个行业限定10家企业。

走进孔子的主题班会主持人发言稿

  因为,你的幸福有着自你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你能听得到吗?那是来自天籁的如银铃般的声音,你听,多美妙啊!

  寒梅独处

  冬天已至,纷纷扬扬的大雪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衣,在这白色的世界里,老天却把寒梅赐给了人间,让这寒梅去点缀白雪点缀人间.

  寒风拂动着它身上的雪,把它那厚厚的衣裳脱下,显现出那红色的肌肤.把梅香夹在风里随它飘走,送入我们鼻子里,给寂寞的冬季带来一份清新.我望着那红梅想着,在这寂寞的冬季里独自开着它是否幸福?

  春天百花争艳的时候它默默地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桃花、梨花、杜鹃她们争着显示自己,把自己心情尽怀情操地显示出来以获得百花之王的美名.它们幸福吗?寒梅不屑于这些,并不是梅花赛不过它们,它觉得争着炫耀的生活太累,它认为幸福是平淡的,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的而不是用自己的外表炫耀来争得别人夸奖的.

  秋天是果子满树热闹非凡的时候,而此时的梅花正为冬季蓄积能量.在无人注视的季节里默默耕作.这是一种充实的生活,它说这充实的生活就是幸福.

  好不容易到了冬季,到了它开放的季节,而此时凛冽的寒风不断地阻击着它,低温不断地阻挠着花苞的绽开,而它却默默地承受着.风一阵阵地吹过,枝条在不断地摆动着,那花苞仿佛要被摇落下来,一阵,一阵……几天的大风过了,而花苞像沾在枝上似的依旧紧抓着它不放,并一直吸收着养份,呼吸着寒气在风停后绽放出来.不经过风雨怎能见到彩虹,不经寒风洗礼寒梅怎么发香.这是一种抗争的伟大,寒梅在这寒风中体验着幸福.

  似乎上天在把寒梅赐予人间时便赐予了它忍受寂寞,把它安排在百花绝迹的冬天,只有它的敌人——冰雪与它为伴,自己独自开着又自已默默地回归大地,然而它却不埋怨这种待遇,而把它看作是上天的馈赠,它依然开得那么的活泼,那么的可爱,永远像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寂寞并不可怕,只要它拥有一颗会看待自己的心,有一颗乐观的心,它依然拥有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独处的寒梅,是那种能在平凡中寻找欢乐,能用乐观开朗的心去面对生活的心灵,用心灵去认真地品味幸福.幸福只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剂.敞开心灵,幸福并不遥远.

品读先贤,传承中华文华。学校开展“走进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以“我眼中的孔子是

我眼中的孔子是好学的。他曾经带着他的学生去周游各国,传播自己的理念,也不断提升自己。在论语一书中,包含了许多他的思想精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学习孔子。

走进孔子 600字

走进孔子

孔子,子为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是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古文献整理家——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作成《论语》。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是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孟子为“亚圣”。孔子又称“文圣”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颜徵在生下了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诞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走近孔子作文300字

有一次,子路看到受灾的老百姓处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很是着急,于是他带领一些人帮助老百姓修建水利,还救济钱财与老百姓。孔子的一个学生告诉孔子,孔子急忙让他去把子路叫回来。子路一听老师让他回来,心想老师平时教导我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难道我做错了吗?子路很不服气,但还是回到老师身边。孔子说我知道你不服,你就是再有理,也要听我说两句.你知道你这样做会 招来杀身之祸吗?子路大惊,忙问为什么?孔子说你修水利又救济百姓,老百姓都感谢你而对皇上不满.皇上还不迁怒于你?子路求教老师怎么办才好呀!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上报朝庭!

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确是高于学生.看出孔子的思想是多么细致周密呀!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就是再理直气壮再不服气也应当听听别人的劝说!

从孔子身上学到的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