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我有一笔账,天下人不会算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707

1950年3月11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华罗庚在归国写下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信中写道:“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去来兮”,在当时的留学生中引起巨大共鸣,促成了2290名海外留学生归国支援新中国建设。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但有必要一直说吗?



华罗庚(1910-1985)


我认为,非常有必要,他顽强不屈的意志和爱国报国的情怀,在当下普遍迷茫的时刻,能够给我们提醒,激励我们归零重新出发。



如果你对他的故事已经有些模糊,就跟随我一起来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吧。



01


华罗庚这个名字,来历很有趣。



按照当地风俗,小孩刚生下来,就要装在一个箩筐里,上面又反扣了一个箩筐,寓意消灾避难,同庚百岁,所以父亲决定叫他“罗庚”。



一个位于江苏省金坛县(今常州市金坛区)的小杂货铺,成了华家的生活来源,困窘度日。



15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毕业,进入上海中华职业中学念书,家里供不起,只读了一年就失学回家,在店里给父亲当学徒。他一生唯一的文凭,就是这张初中毕业证。



1985年,金坛县中学更名为华罗庚中学


要是普通人,可能就会一直在店里干下去,混好了当掌柜,但华罗庚不甘心。初中的时候,他就对数学萌生了强烈兴趣,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天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老师,他自己给自己当老师。借来数学课本啃,白天在店里忙活,但心思都在数学上,就把数学课本放到柜台上,有空就看。



顾客买东西结账,他有时会冒出一个“巨大的数字”,令人哭笑不得,大家都叫他“罗呆子”,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书成了“天书”。



每天晚上下了班,就是华罗庚学习数学的“黄金时间”,一盏油灯,几本数学书,雷打不动陪他到半夜。



父亲看不惯,觉得吃饭第一,买卖兴隆,才是正道,甚至把他的书给扔掉。直到年终盘点算账,父亲发现账目有很大问题,怎么算都迷糊,华罗庚自告奋勇去清理,很快便算得清清楚楚,从此,父亲便不再阻拦他看数学书了。



在华罗庚19岁那年,母亲去世,自己也因为瘟疫染上了伤寒病,虽然保住了命,却因高烧和长期卧床造成左腿跛了,走路极其困难。



天意弄人,父亲当年给他起名“罗庚”,本意是驱灾辟邪,没想到华罗庚刚成年就连遭闷棍。



有句话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华罗庚就不是一个信命的人,他至少还有一颗健全的大脑。白天拄着拐杖干活,晚上在油灯下苦读,利用五年的时间,华罗庚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前两年的全部数学课程。



王尔德说,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那么,华罗庚的星空在哪里?



02


所有的大师,没有一个只会说“是”的。



1930年,名不见经传的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指出知名中学数学教师苏家驹的一个计算错误,引发讨论。



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也看到了这篇论文,大为赞赏,爱才心切的他不顾当时的规定,破格聘用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担任清华大学算学系图书馆助理。熊庆来培养了很多数学人才,但发现数学天才华罗庚,被认为是最独具慧眼的一次。



中国现代数学先驱熊庆来(1893-1969)


华罗庚如饥似渴,用一年半的时间学完了大学数学的全部课程,并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同时发表了十多篇论文,产出惊人。



著名数学家兼好友陈省身回忆,华罗庚数学天才出众,由于出身和身体原因,个人有高度的不安全感,所以利用一切时间加倍补救。



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晚上睡觉后在床上推演数学题,凌晨三四点钟又继续想了。进入清华五年后,他看完了几乎所有算学系图书馆里的数学著作,闭着眼睛,都能指出哪本书放在哪里。



有人说华罗庚是“三分天才,七分勤奋”,华罗庚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如果没有足够的勤奋,上天给的特殊禀赋便不能激发出来,伤仲永的例子比比皆是。



1934年,华罗庚以突出的数学才能再次被破格提拔成助教,站到了清华的讲台上,这一年他24岁。



从职工到教员,两个领域之间的跨越,在任何学校都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天才需要赏识的土壤,清华“不拘一格降人才”理应得到掌声。




熊庆来叫华罗庚“华先生”,遇到难题,往往喊一声,华先生请过来,看看这个题目怎么做,非常尊重,惺惺相惜。



华罗庚对熊庆来的知遇之恩,始终心存感激。熊庆来到法国访问学习,突遇中风身体瘫痪无法归国,华罗庚把他接回中国,并安排在数学研究所工作,没想到遇到十年浩劫,在风波中遗憾去世。当时没有几个人敢去吊唁,华罗庚流着眼泪孤独前去,表达对恩师的安慰和思念。




在华罗庚的办公室上,始终摆着熊庆来的照片。



可以说,熊庆来不仅是华罗庚的伯乐,也是未来中国数学界的伯乐。沿着他的道路,华罗庚后来发现并培养了王元和陈景润等一大批卓越的数学人才。



一个人对了,一群人也就对了。



03


凭着在清华大学的奋斗,华罗庚在数学领域走上了快车道,他的下一站是英国剑桥大学。



1936年,华罗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求学剑桥,还有个插曲。著名英国数学家哈代正在剑桥任教,对华罗庚早有耳闻,允诺他可以两年获得博士学位,被华罗庚婉拒:“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



英国数学家哈代


话虽如此,但他非常珍惜剑桥的学术氛围。



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还彻底解决了“高数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估计问题,轰动了剑桥,被誉为“剑桥的光荣”。



1938年,抗日硝烟弥漫,华罗庚毅然回国,进入西南联大数学系担任教授。日军战机轮番轰炸昆明,躲在防空洞的华罗庚险些被埋。即使这样的环境,华罗庚的习惯一直没有变,白天教学,晚上还在油灯下从事心爱的研究,完成了数学名作《堆垒素数论》,蜚声国际数学界。



1946年,华罗庚受邀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在这一年,他做了一个手术,基本治好了困扰他18年的腿疾。随后,他又被聘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家人也一起去了美国生活,生活充满了阳光。



可以说,一个研究学者已经达到了“安居乐业”的美好境界,如果这样下去,华罗庚很可能成为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数学家之一。



但是,他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



04


新中国诞生后,个人前途和家国命运成为海外学子们需要作出的选择。



“我回去与否呢?最后我决定了,中国是我的祖国,我的家乡,我是穷人出身,革命有利于穷人。而且,我想我可以做一些对于中国数学来说重要的事情。”



1950年,40岁的华罗庚带着家眷从美国回到北京。



归途中,他写了《致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新华社向世界播发了这封感情真挚的信件。



信中写道:“朋友们,我先诸位而回去了。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在当时的留学生群体中引起相当共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1949年8月到1956年10月,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2290位海外留学生从世界各地毅然归国,在新中国的各个领域苦干实干,成为国家的脊梁。



华罗庚回到了清华大学,重新走上讲台,这次感觉与之前完全不同,新中国的舞台让他心胸宽广,接下来,就是要全力把中国的数学事业搞上去。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是华罗庚最新的身份。这个数学界“国家队”里,拥有苏步青、王元、陈景润等一批数学家,“教练”华罗庚正在用他多年积累的数学研究训练着这只队伍。取得成绩非常显著,王元、陈景润先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4”和“1+2”,中国第一台计算机也由此诞生,为两弹一星事业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华罗庚与陈景润


华罗庚甘为人梯,担负起国家任务,要为祖国培养一批科学家,所以“数学所”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全国的数学教师和学者都可以到北京共同讨论,研究,掀起了人人争先互帮互助的学术氛围。



05


华罗庚也有自己的苦恼。



他本身研究的是高深的数论,当时的社会环境要求科学要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指导实践。



如何把数学应用于国民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他多次思考后,创造性地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力图用最少的次数,达到最好的效果。



推广优选法


为了推广“双法”,华罗庚足迹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进工厂,下地头,组织领导了广大工人、农民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广,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缩短工期,提高效率,培养了一支科技队伍。



推广统筹方法


“在追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的学习,有创造性的学习,才能越崇山跨峻岭。”华罗庚曾经这样说,在设计“双法”的过程中,他创造性的学习,在推广“双法”的日子里,他勤奋的普及,给亿万人民上数学课,享受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便利。



但是,杂音出现了。有一种声音说,华罗庚带着几十个人,到全国各地游山玩水。一位拖着病腿的大数学家,身体力行普及数学,却被诬陷,他非常生气,非常委屈,身心俱疲。



也是从这个时候,心脏开始出问题。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一个人想要做点事情是很难的。华罗庚受到攻击,有人说他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证据是最新出版的《堆垒素数论》里采纳了陈景润的意见。



华罗庚因此挨批斗,家被抄了三次,手稿被盗,大女儿也因此入狱。那段时间里,每次华罗庚外出,妻子都揪心,以为他再也回不来了。



即便这样,华罗庚心里依然平静。日子一天比一天少,身体一天比一天坏。他继续推广着“双法”,能做一点是一点,能解决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



最宝贵的,是时间。



06


外国人以为华罗庚推广“双法”,一定赚了很多钱。他笑笑说,确实赚了很多钱,只不过不在我的口袋里,而是在我们国家的口袋里面。



华罗庚因其巨大的学术成就和实际贡献,为他赢得了“四国院士”的美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改革开放以后,世界各界期待着华罗庚能够走出来,继续贡献他在数学领域中的智慧。



1985年6月12日,在东京大学作报告的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当时说讲45分钟,实际上他讲了65分钟,讲完之后就坐回到轮椅上。”一个日本青年给华罗庚先生鲜花,正要接鲜花,一瞬间从轮椅上滑落,失去知觉,再也没有醒来。



“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他的愿望,最终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



总有人问华罗庚,你后不后悔回来。他总说不后悔,因为自己有一笔账,天下人不会算。如果他当年留在国外,可能自己早已是世界最顶级的数学家,可是他也永远无法体味实现一个人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青云之志的成就感。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服务人民,我们应当回去。就是问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自己的工作基础,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华罗庚当年写就的这些话,余音绕梁。



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甘愿投入到一穷二白的国度,他们算的账一定不是钱,而是爱国报国。



华罗庚以其顽强的工作意志和矢志报国的伟大精神,影响一代代中国人,“人民数学家”称号,他当之无愧。



唯有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