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峡山都爷——周光镐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943

(来源:时年八节 ,只做学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鸣谢,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儿时的课堂,还有老一辈人的故事里,经常能听到一个名字“周都爷”。关于他的轶事和传说早已耳熟能详。


潮汕人才辈出,“周都爷”这位功业,文章都有突出表现的人,实为峡山甚至潮人的骄傲。




周光镐


周光镐(1536—1616),字国雍,号耿西,明朝嘉靖15年出生于潮州府潮阳县桃溪乡(今汕头潮南区桃溪乡)






周光镐 嘉靖41年举人,隆庆5年(1571)进士,授浙江宁波府推官,先后兼署府属象山、奉化、慈溪三县事。历南京户部、吏部主事、郎中,四川顺庆府(府治今南充市)知府,以四川按察副使任建昌(今西昌)兵备道,兼平建昌越夷乱监军,升调陕西按察使,专职“整饬临邛兵备”。万历21年(1593)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任宁夏巡抚,后晋大理寺卿。




古代潮汕地区唯一一位位列“三公九卿” 卿位的人,尤系征西蛮夷大元帅,文韬武略,一生丰功伟绩,官风清廉,官至之处,均有志记记载。后急流勇退,于万历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三年四、五月,连上奏章三封,仍以病为由求退休,朝廷仍予挽留,未批准,直到历二十三年十一月,升大理寺卿,离开宁夏辞大理寺卿奏疏,八月上旬抵家乡潮阳,从此即未再出。周光镐逝后十年,天启六年,朝廷还想起周光镐,十一月,熹宗皇帝遣礼部堂官致祭周光镐。










循吏风范




  • 所至留声光镐承家学,一出仕,即按传统的儒家标准要求自己去做好地方父母官。作宁波府推官,他“事讨实,狱讨情”,积极落实万历改元实施的大赦,妥善料理明初死难直臣方孝孺、戴德彝后事;呈请上司减轻地方盐税。自己则“衣不愿彩,食不愿珍,室人粗粝,至或不给”。署理象山县,“时命巾车省阡陌”,向上司呈准减轻山税银千余两,捐俸购四书供县学士子习读(据《象山县志》、《浙江通志》周传及《周使君德政碑》。





文韬武略




  • 平乱安边周光镐“多权略”,略指谋略。他被升调建昌兵备道兼征南监军,是由于四川巡抚“知其能”而推荐,这“能”就包括政治、军事等才能,即文韬武略。周光镐曾只率二十轻骑“具威仪道上,于霜降飞渡泸水”,一改以往兵备使渡泸必拥重兵防卫之习,到了前线,准备参与平乱的数路军队都还未到达,他就利用这段时间作进一步调查了解,从而向四川当局提出清剿先后步署及将兵配置方略。这些建议后来大都被采纳。平乱主将四川总兵李应祥抵达前线,正式出军征剿,他参与决策指挥。如于万历十五年三月,与李应祥出巡河西诸营,曾于一风雨夜,独与李秘密指授将领逄胜率军突袭叛酋安守,取是重大胜利。此时期诗作《I口海营前同李元戎泛舟观月》、《春日理经堡山同李将军观射》等,都反映了同主将关系密切,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他擅具韬略,因而有近于与主将平起平坐的地位。







公益




回乡后,从事一些公益事业:重建峡山乡恩波桥,自己投入了朝廷赐金;重建祥符塔,捐钱千缗;捐地建屋舍,与侄辈捐谷,创为义仓以赡济族里贫者。另则是出资新建和改建宗祠等。




“不入郡”




辞官后在潮阳二十年间未出远门,自诫“不入郡”,不参与更不干予地方政事,与友人往来赋咏,有些官员不时登门访候,一些年轻士子如吴仕训等常前往请业问道。平时则是读书著述。周不同于某些官员,十年苦读得中做官后就不再怎么读书撰作,他是一辈子如此。晚年身体不太好,但他说:“八十星霜空蛀简”,就是仍孜孜不倦读书和写作。






诗文




周光镐善诗文,结为《明农山堂集》,原称《明农山堂汇草》,计诗15卷,800余题,1200余首;文34卷,500余篇。共近60万言。饶宗颐先生谓“明代潮人专集称完备者,此最为巨著矣”。诗兼具古今各体,文分序、记、传、状、论、启、尺牍、杂著、奏疏等。




周光镐


综观周氏一生,任府县官,所至有声,无愧为循吏。后十年任职剧远,地僻境险,兼理军政,肩负繁剧,能保一方平靖,实属非易。晚年在乡保持清节,造惠乡里。无疑属地方历史人物中之佼佼者,旧地方志书列为名臣,当之无愧。








图片来源:CPR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