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杀诗,张献忠的《七杀诗》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541

张献忠的《七杀诗》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七杀诗》表达了张献忠当时的愤怒,说的是慈悲的上天赐万物于人类,而人却没有一物可用来报答上天,所以人需要反省。

原文:

天生万物以养民,民无一善可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不忠之人曰可杀!

不孝之人曰可杀!不仁之人曰可杀!

不义之人曰可杀!不礼不智不信人。

大西王曰杀杀杀!我生不为逐鹿来。

都门懒筑黄金台, 状元百官都如狗。

总是刀下觳觫材,传令麾下四王子。

破城不须封刀匕,山头代天树此碑。

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拓展资料:

1.七杀碑一直出现在关于明末大将张献忠的传闻中,据说张献忠杀人如麻但是却假借天意立下七杀碑,改碑已经消失在战火中,可是该的存在被多人证实并且记录在《中国历史名胜大辞典》中。

2.张献忠屠蜀张献忠的诗中没有7个杀子,是后来的满清 御用文人,丑化他的。

3.张献忠死后十三年的1659年,清军才攻陷重庆,也就是说在这十三年中,张献忠余部以及四川人民和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由此可见张献忠屠四川说法的荒谬。  

七杀诗?

《七杀诗》

【作者】张献忠

【朝代】明朝

【原文】

天生万物以养民,民无一善可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不忠之人曰可杀!

不孝之人曰可杀!不仁之人曰可杀!

不义之人曰可杀!不礼不智不信人。

大西王曰杀杀杀!我生不为逐鹿来。

都门懒筑黄金台, 状元百官都如狗。

总是刀下觳觫材,传令麾下四王子。

破城不须封刀匕,山头代天树此碑。

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表达了张献忠当时的愤怒,说的是慈悲的上天赐万物于人类,而人却没有一物可用来报答上天,所以人需要反省。

扩展资料

七杀诗作者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定边县人,生于1606年9月18日,卒于1647年1月2日,明末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张献忠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着父亲做小生意,贩卖红枣。他当过捕快,后又来到延绥镇当一名边兵。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为此几乎丢了性命。 崇祯年间,组织农民军起义,后率部进兵四川。

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其起事后,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胜战连连。崇祯十六年克武昌,称大西王,次年,建大西于成都,即帝位,年号大顺。但清军南下之时,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被流矢击中而死。

张献忠多有奇闻异事流传,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宝、掩旗息鼓等。

过去封建统治阶级把张献忠诬蔑为“杀人狂”、“杀人魔王”等等,流毒既广且深,特别在四川留下的恶劣影响更不容忽视。至今大多数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过所谓“八大王剿四川”的传说影响。

《七杀诗》内容

天生万物以养民,民无一善可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忠之人曰可杀! 不孝之人曰可杀!不仁之人曰可杀! 不义之人曰可杀!不礼不智不信人, 大西王曰杀杀杀 我生不为逐鹿来, 都门懒筑黄金台, 状元百官都如狗, 总是刀下觳觫材。传令麾下四王子, 破城不须封刀匕。山头代天树此碑, 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谁知道那首诗比较有杀气的

男儿当杀人,杀人不留情。

千秋不朽业,尽在杀人中。

昔有豪男儿,义气重然诺。

睚眦即杀人,身比鸿毛轻。

又有雄与霸,杀人乱如麻,

驰骋走天下,只将刀枪夸。

今欲觅此类,徒然捞月影。

君不见,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夸仁义。

一朝虏夷乱中原,士子豕奔懦民泣。

我欲学古风,重振雄豪气。

名声同粪土,不屑仁者讥。

身佩削铁剑,一怒即杀人。

割股相下酒,谈笑鬼神惊。

千里杀仇人,愿费十周星。

专诸田光俦,与结冥冥情。

朝出西门去,暮提人头回。

神倦唯思睡,战号蓦然吹。

西门别母去,母悲儿不悲。

身许汗青事,男儿长不

求文档: 张献忠 七杀诗

  张献忠 的诗中没有7个杀子,是后来的满清 御用文人,丑化他的。张献忠屠蜀”观点一

  (1)张献忠死后十三年的1659年,清军才攻陷重庆。也就是说在这十三年中,张献忠余部以及四川人民和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难道这13年当中清军在和孤魂野鬼打仗?由此可见张献忠屠四川说法的荒谬。   (2)四川平定后,满清统治者为了把“几乎杀尽四川人”的责任推给张献忠,就利用民间流传下来的“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的口碑,在后面加上七个“杀”字,而且声称这块“七杀碑”就在官署中,以证明其说词可信。   而国内现存两块张献忠“圣谕碑”, 少城公园陈列的碑上,没有一个“杀”字,当时的照片仍在。另一块“圣谕碑”,是1934年由一位英国传教士在四川广汉发现的,后来这块碑被运到广汉公园中展示。而它的碑文正是史料中记载的张献忠“六言圣谕”:“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说的是慈悲的上天赐万物于人类,而人却没有一物可用来报答上天,所以人需要反省。   (3)历史就是历史,无论清朝的御用文人们怎么掩盖,在两个铁证面前,一切都败露了:   一、“圣谕碑”而非“杀碑”;   二、在张献忠1646年战死后,清军在四川尚有长达13年的征战。   这两个证据不仅完全驳斥了清朝御用文人所谓“张献忠屠尽四川人”的说辞,而且还有力的把他们对张献忠污蔑的“记录”打回原形,成为他们自己“供述”清军屠杀四川的罪行   明末清初,在四川发生了大屠杀,人口急剧减少。清朝期间所编撰的“史料”以及一些“记录”等都把大屠杀的责任归于张献忠。由于清朝的统治延续了两百七十多年,以至绝大多数人都对此深信不疑。连鲁迅先生也曾批判过张献忠是“专在‘为杀人而杀人’”。   影响最大的是一本过了近百年后才出的名叫《蜀碧》的书。因该书详细地描述了张献忠是如何的杀人不眨眼,所以连鲁迅都对书中的“记述”深信不疑而对“流贼”痛恨不已。鲁迅说“那时我还是满洲治下的一个拖着辫子的十四五岁的少年,但已经看过记载张献忠怎样屠杀蜀人的《蜀碧》,痛恨着这‘流贼’的凶残”。只不过鲁迅“后来又偶然在破书堆里发见了一本不全的《立斋闲录》,还是明抄本,我就在那书上看见了永乐的上谕,于是我的憎恨就移到永乐身上去了”(《病后杂谈之余》)   《蜀碧》一书的作者彭遵泗是乾隆二年(1736年)的进士,官为御林院编修。可说是满清政府的官员,是一个御用文人,所以他的书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很值得人怀疑。   明末清初时期的张献忠没有像李自成那样善待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反倒把他们当作敌人看待,所以清军侵入四川时支持张献忠的人不多因此引起张献忠愤怒的可能不是没有。而且张献忠在看到大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清兵又乘机入关,并很快占了大半个中国之后,明白了天下已属满清再也轮不到他自己,因此而自暴自弃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标签: 的是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