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烃”是谁?央视为什么给她做这么大的公益广告?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802

吃饱?穿暖?


新中国成立之初


吃饭与穿衣,竟成为两难问题


要吃饱饭,就要多种粮食


要穿暖衣,就要多种棉花


如何解决粮棉争地的问题呢?


向石油要“布”?


新中国的石化产业才刚刚起步


当时先进的化纤生产技术和设备


被两家欧美企业紧紧攥在手里


并刻意不和红色中国合作


很多有点年纪的人


可能都记得当年的布票吧?


那时候想做身新衣服是要票的!


家里小孩多的


一身衣服通常是大的穿了小的穿


缝缝补补又三年


缺衣少穿


成为那个年代很多人的深刻记忆


如何满足百姓的第一需求?


唯有自主创新、艰苦创业!


党中央提出发挥


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体制优势


联合攻关!


高效环保芳烃科学家团队


由国家科技部、中国石化、中科院


及有关高校组成


通过国家973项目、“十条龙”


等重大科技攻关等形式持续支持


科研、设计、建设生产等单位通力合作


从1972年开始


前后奋战了40年!


在确定将这个科研团队作为【共和国脊梁】系列主题公益广告的主题以后,为了将这一时间跨度长、工程量大、科研难度高的大工程更好地展现出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广告中心国家重大工程公益传播项目团队与科技部、中国石化等单位经过充分研讨,再对多个创意进行反复比较、打磨、完善,最终确定了以不同的科研团队代表作为拍摄人物、用纪实风格来反映大历史背景下中国产业科技发展历程的创作思路。随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勘景、制定脚本、拍摄、制作阶段。


拍摄制作团队以2019年中国石化在海南建设的芳烃项目建成投产为拍摄切入点,经过调研,最终选择在北京、海南儋州、江苏仪征三地进行拍摄,将主要拍摄人物置身其中,集中反映成套芳烃先进设备安装调试、后台指挥调度、科技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


在相关单位的大力配合下,制作团队找到了三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中国芳烃攻关第一代科学家蒋士成


参加早期芳烃技术研发


深知没有话语权的困窘和自主研发的不易


但坚信一代又一代的接力研发


必可获得重大突破


第二代研发人员孙丽丽


主持攻关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


芳烃生产成套工程技术


组织攻克吸附分离内构件和控制系统


两大技术难关


使中国芳烃成套设备逐渐成形


第三代研发人员王辉国


芳烃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和顶梁柱


一位70后科学家


既继承了老一辈的宝贵经验


又融入了创新思维


首创芳烃高效转化与分离新型分子筛材料


通过创新控制方法实现了智能控制


首创芳烃联合装置能量深度集成新工艺


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低28%


老中青三代核心研发人员


共同形成代代传承、接力研发的群像


片子用三个主要拍摄人物


带出整个科研团队


用他们的心声


配合芳烃研发、制造、生产的画面


引出中国科研团队40年攻关芳烃技术


一代接一代的艰苦攻关


对核心技术突破与超越


砥砺前行不辱使命的决心


//


解密:为什么央视要给“芳烃”


做这么大一个公益广告呢?


//


吃饱还是穿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土地有限,粮棉争地,是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最具挑战性的国计民生大事之一。最终如何解决,就要依靠化学纤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对二甲苯为原料生产的“的确良”布料迅速风靡,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光彩和靓丽↓↓↓


女孩特别喜欢穿红裙子,男生特别喜欢穿的确良。在那个时代,如果能收到一件的确良衣服,回头率那是相当高!“一人一件的确良”成为那个时代时尚青年的“标志”之一。


而实现这一情景的,就是芳烃技术


1977年,为了解决老百姓“穿衣难”,仪征化纤被列入国家重点引进项目。


1978年,筹建指挥部


在仪征县招待所的办公旧址▲


1983年12月,全国取消布票,棉布敞开供应。


1985年4月26日,涤纶一厂第一条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的涤纶短纤维。


1985年涤纶一厂纺丝投产▲


老百姓不再为穿衣发愁,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芳烃的生产技术一直依赖进口,技术费用昂贵,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2010年之前,全球只有美国和法国拥有生产芳烃的成套技术,技术壁垒非常高。尽快研发出自己的芳烃生产全套技术,成为中国石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位于扬子石化厂区的示范装置▲


扬子石化深度参与了芳烃成套技术的研发,在厂区内建成了一套小规模的示范装置,并于2011年10月投入运行至今,为这项技术的成熟与壮大奠定了基础。


2013年12月15日,海南炼化芳烃联合装置生产出一级对二甲苯产品,中国石化成为全球第3家拥有整套芳烃生产专利技术的公司


终于,我们打破某些国家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