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做谁也改变不了结果的诸葛亮北伐,不要再拿“守街亭”说事儿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1031

历史本来没有假设,但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败街亭,却有得一说。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关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的


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在诸葛亮苦心经营下,蜀汉与东吴的关系重修旧好,这对于蜀汉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魏蜀吴三国,曹魏在曹丕的治理下,国势日强,而蜀汉和东吴日渐式微。曹丕曾经多次打算统一蜀汉和东吴,但是都因为地理条件等因素而失败,蜀汉依仗西川四周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形成“自然保护区”,而东吴依仗长江天险抵御曹魏。


公元226年,曹丕因病去世后,曹叡即位,他听从了孙资等人的建议,决定实行休养生息,易攻为守的战略,努力发展国内生产,等待国力更加强盛之后,一举拿下蜀汉和东吴,统一全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则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略策略,决定北伐曹魏,干扰曹魏的发展。


有一组数据可以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前景。多年后,刘禅投降,蜀汉的人口才不过120万人,而诸葛亮北伐时期,蜀汉人口只有90多万,不足曹魏人口数的十分之一。而蜀汉当时的总兵力只有18万左右,除去常驻军事要隘的兵力外,诸葛亮北伐部队不过10万人。而当时的曹魏,仅仅驻守长江防线,防备东吴孙权的兵力就达到10万人,算上防御诸葛亮蜀汉的兵力和机动部队更是数不胜数。


诸葛亮想以10万兵力吞下发展正处上升期的曹魏,难度和可行性可想而知。故,从战略层面上来讲,诸葛亮北伐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吞并曹魏,所以,派谁去守街亭都不过是战之一役,胜负于整个战略局面无碍。若是守住了街亭,诸葛亮主力就算能拿下长安,也可能只是暂时的胜利,很快会被曹魏大军所吞没。若是守不住,也不过是退回汉中,另寻时机,都很正常。


2.关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术问题


很多人都把这次北伐的责任归咎于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之言,用了言过其实的马谡。马谡真的那么不堪吗?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诸葛亮南征,在《三国演义》里面以“七擒孟获”最为有名,历史不如小说精彩,但是南征中马谡却贡献了大量谋略,主要以“攻心为上”为主,后马谡被提拔为参军。《资政通鉴》对马谡有评论:“才器过人,好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诸葛亮的才能众所周知,难道就那么看不准马谡的才气?


非也,这其实与当时的情景大有关系。一方面,马谡确实没有听计于诸葛亮,上山扎营,被张郃围剿,犯下战术性错误;另一方面,还在于当时的具体情况,一是兵力上的悬殊。马谡只是前锋,引兵守街亭兵力不过万,王平还分走一部分,只有区区几千人而已,而张郃领兵前来救街亭的兵力几乎是曹魏军的整个兵力,达到5万人,张郃以5万对阵马谡不过万人的兵马,力量太过悬殊,不败是奇迹,败了则很正常。二是蜀汉军队深入曹魏国境作战,对地形十分生疏,就地取得支援的难度很大,客观条件和环境对蜀军极为不利,马谡的才干即或很好,也难保证制胜。


换做是魏延,时任北伐丞相司马,所领的兵力可能比马谡要多,但是面对曹魏张郃的5万主力,也不见得能够守住街亭。当时诸葛亮率领北伐兵力总和为10万人,一部赵云邓芝以疑兵进占箕谷,自己率领主力兵出祁山,争夺陇右。诸葛亮军虽然声势浩大,有天水、南安、安定等郡投降,但是兵力并不十分集中,加之粮草等问题的牵制,诸葛亮此战胜算并不大。


三、双方军事统帅之比较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意图其实非常明显,说不上高明也说不上低级。很多人就着《三国演义》来看,从而看重了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司马懿。


其实历史上司马懿并没有参与抵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争,第一次参与抵御诸葛亮北伐的曹魏统帅是魏明帝曹叡,曹叡直接坐镇长安,前方将领一个是大将军曹真,一个则是右将军张郃。曹真扼守箕谷道赵云邓芝,张郃侧击街亭,意图拦腰斩断诸葛亮主力大军,曹叡命张郃5万大军直击街亭,以优势兵力猛击诸葛亮侧背,使得深入魏境的诸葛亮不得不撤回汉中,从而宣告北伐的失败。


由此可以看出,曹叡的防御策略十分高明,也印证了他出兵之前的一句话:诸葛亮放弃阻山为固,率军前来自投罗网,正适合我按兵法制胜于他,此次诸葛亮的失败已成定局。(《资治通鉴》译文)正是曹叡采取了正确的防御措施,才打破了诸葛亮北伐的战争企图。若论军事才能,诸葛亮可谓遇到了对手,曹叡似乎还更胜一筹。


综上所述,从诸葛亮北伐战略目的,第一次北伐战术问题以及双方军事统帅的才干等方面来看,守街亭虽然在此战中十分重要,但却和诸葛亮整个战略目的无碍,加上当时的具体情况主客观其实于马谡均为不利,张郃5万大军围剿不过万人的马谡,即便是换做魏延,恐怕也难保证街亭的安危,北伐的成功与否就不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