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高寿70年夫妻的秘诀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917

(图一:西北民族大学副厅级离休干部地下党员马殿邦(笔者下简称马叔)和他的夫人马国彬(下简称马姨)青年时摄于上世纪50年代。郎才女貌,男神女神,他们是青梅竹马的玩伴。1949年7月,男方19岁,女方16岁,在即将迎接新中国的曙光中两人结婚于家乡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到如今已整整70年。)


(图二:马叔1948年在家乡中学加入地下党,冒生命危险为家乡地下党创建人沈遐熙通信联络。建国后先后任西北民族学院干训部副主任和家乡县一中校长、副县长等职,1962年又调入西北民族大学,离休时任医疗系党总支书记,享受副厅级待遇。


马姨1949年8月参加工作,在家乡县妇联主任岗位上随马叔调入西北民族大学工作,退休时任学校组织部部长兼人事处长。)


(图三:马叔今年90岁,马姨87岁,老两口现居住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家属院一套80平方米的无电梯楼房里,过着相亲相爱,相濡以沫的平静生活。笔者于2019年11月18日中午摄于其家中。)


我和马叔马姨认识有50年,接触从1978年开始有40年,交往从1993年开始整整27年了。


在交往的27年里,我不断深入地了解到他们高寿且长久幸福婚姻生活的经历,还有他们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德,以及他们公而忘私认真勤奋的工作态度。这些都都值得我们敬仰并是我们晚辈们学习的榜样。十年前二老60年婚姻时我曾几次征求他们的意见,想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并计划推荐在我供职的中国民族报上发表。但二老说"没个啥,平常的很,就不写了。"我很理解这一代老干部的心思,他们只愿埋头工作和奉献,不愿宣传和推广自己。


但要写作宣传他们的心思在我心里纠结酝酿了十年。这次我看到二老已垂暮之年,决计不再征求意见,就把我的所见所思简要地写一些出来,一来简结二老,回聩27年的友谊;二来与大家分享,更希望我和读者能从二老身上汲取宝贵的精神营养,从而更加平静快乐幸福地生活和工作。


先说二老高寿仍旧精神十足的秘诀。


我曾多次和二老探讨过这个原因。二位老人的回答也很简单:"吃饱喝好睡好,把本分工作干好,少操闲心少生气"。


但我总结了六条如下:


一、遗传基因


二老都是回族,我仔细观察分析他们年青时的照片和如今的相貌。仍然可见他们先祖的痕迹,浓眉大眼高鼻梁,可能是来自中亚或是阿拉伯人,经过几百年在中华大地和各民族融合,继承了体格强健、意志顽强的优秀基因,能够抗疲劳、抗压力、抗挫折,所以能够顽强地生存,这可能是他们长寿的首要原因。我曾和二老开玩笑;"如果我们是马铃薯,您二老就是陇薯9号,亩产八九千斤,我就是陇薯6号,亩产五六千斤。"两位老人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图四:87岁的马姨,不仅忙里忙外,买菜做饭干家务,还会玩手机微信,虽年近九旬,但精神好,声音洪亮底气足,摸她的脉搏坚强有力,除腰腿疼及杂病外,心肺功能堪比60岁虚弱之人。笔者摄于2019年7月)


二:夫妻和睦


他们结婚70年了,我少年时在家乡街上时常见到二老时常伴而行,和和气气。家乡干部群众都称赞他们是模范夫妻。在后来27年的交往中,才真正体会他们真是做到了相敬如宾。没见过他们争吵过,总是互相商量,步调一致。他们在亲人间好好说话,谁说的有道理就按谁的意见办。从未听到老两口互相指贵和抱怨。只是马姨有时这么轻微的批评马叔:


"哎呦,怎么吃饭又不洗手,快洗去。”


"嗯,好好"


"叫你出门把帽子戴上,咋又忘了吗?"


"好好,下次注意。”


"哎呀,你又唠叼你的老故事,人家客人还忙着呢。"


"对对,不说了,好好,不说了。"


无数实践证明,夫妻间的冷言冷语及其为琐事的争吵,是摧毁感情和身体的无形利剑,而有话好好说所带来的和谐夫妻生活,是身心健康的基本保证之一。


三、脾胃良好


年青时马叔一顿能吃两大碗面,或是吃羊肉二斤。如今一天可吃三碗面,每顿一碗。马姨胃口也不错,现在也是一顿一碗面。他们从不忌口,马叔至今爱吃羊肉,一次可吃半斤多,而且爱吃带油脂的肥羊肉,说吃起来香。马姨爱吃瘦肉,多半吃牛肉。他们说:"老牛老马要长寿,全凭好料吃个够。” "能吃就吃,能喝就喝,管它那么多。" "不听医生的话不行,都听医生的话就把人都吓死了,什么都别干了。”


可能每个人体质不一样,但他们健康的脾胃和饭量保证了充足的营养,这也是长寿原因之一。


(图五:你看,两位老人吃饭吃的多香。笔者摄于今年11月)


四、仁者爱人


二老这一生帮助成全了多少人说也说不清。他们在工作时关心家乡同事朋友,关心弱势群体,关心青年人的上学和就业,关心干部的进步成长,在家乡和西北民族大学享有很好的口碑和声望。离退休后七八十岁了,只要听到家乡来兰或是兰州的老乡同事朋友生病住院,总要做一小锅烩菜,蒸一小笼花卷,老两口互相搀扶着去医院看望安慰。


27年来我最不能忘怀的一件事是;1993年5月,我们夫妇从家乡调入西北民大工作。一辆吉普车一辆双排座拉着11个人下午6点左右到了民大。我们和老两口此时还没有过多的深交,但两位老人知道了我们调来的消息十分高兴,主动提前打扫了分给我的一间房子,安好一盏灯泡,做了满满一案板的凉面,我家四口和送行的七个亲友顺利的搬进屋内,吃的饱喝的足,感到了家乡人的温暖。


吃完饭,司机在筒子楼的上下四楼找不到厕所。这乡亲也是个粗人,便在楼道里嚷嚷道:"哎呀,有处吃没处屙呀!这把人憋死了!憋死了!"。


马姨听到后哈哈地笑了起来。那筒子楼每一层的厕所是一间房内有6个带门的小格子,每个门外都有锁子,一户一厕,厕门紧锁。难怪司机无法解手。马姨立即拿出自家的钥匙交给我说,以后你们就用这个吧。


27年来我一直在想,如果那天没有二老的关心,搬家入住就没有那么顺利,招待家乡来帮助我的亲友同事就没有那么热情和体面。尤其是卫生间,水火无情,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亲友及全家的入厕问题,不知要费多少周折才能解决。这件事一直烙印在我和全家人的心里,时常感念与感恩。


因为关心和爱护别人给自己带来快乐,也是长寿的原困。


(图六:马姨虽然高龄,但有精神,以爱心待人,充满乐观,还十分勤劳,到现在还坚持每顿饭都自己动手来做。笔者摄于2019年11月)


五:清心寡欲


两位老人淡泊名利,从容生活,从不强求客观。我没见他们有什么大怒大喜大悲,始终保持着平和以及轻度的愉快。他们穿着朴素随时令增减,不求奢华,仅需实用。人生中的悲欢离合也是面对现实,顺其自然。


马叔是老地下党员,他有一次对我说,"我干了一辈子副职,快离休了干了个正职,离休时落实了个副厅级,好着哩,哈哈哈!"


老两口对别人的事情十分上心,至今还不断问候许多青年人的孩子多大了,上幼儿园了没有,并能记得许多孩子的名字,但对自己的功名利禄并不十分在意。


他们真是做到了: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精神恬淡,正气内存,度百岁乃去。


(图六:说起老伴马姨的待遇,马叔如是表示:马姨说她是49年8月17号经当时县委书记李文著为选拔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并通知张川区政府参加工作的,当时干部是供给制,51年才实行工资制,她当初就按发工资的日期写了参加工作的时间,按规定应该离休,结果按档案时间退休了。说起此话。马叔摇着手道:"哎哎,不说了,不说了,参加地下党是要命的事,活到现在好的很,好的很。快完的人了,要个待遇做啥哩。" 笔者摄于今年4月)


六、传统美德


两位老人把共产党人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优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他们乐于奉献,公而忘私,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仁义礼智信;他们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善良慈祥又坚强勇敢同时又吃苦耐劳。


这些优秀的品德,为二老的长寿奠定了雄厚的精神与理论基础。


(图七:这是87岁马姨今天做出的馒头花卷和烩菜。馒头花卷是用手揉出来的传统美味,松软筋道。烩菜是牛肉片、萝卜、粉条、粉条、木耳等烩燉出来的典型家乡菜。每逢佳节,二老家贫富贵贱的乡亲们朋友们络绎不绝来吃烩菜,吃出温暖,吃出乡愁。笔者11月18日摄)


那么,两位老人70年美满婚姻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其实他们钻石婚姻的秘诀已经在上面长寿原因的浅析中都涉及了,长寿的秘诀也是钻石婚的秘诀,幸福的婚姻都是同样的幸福,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马叔马姨两人长达70年的和谐婚姻,简要的总结就是:他们把爱情、亲情、友情三者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互爱互敬互谅,互相关心,有话好好说不争不吵,子女孝敬。


最后的遗憾与希望:


1、二老住在不带电梯的四楼,每次看到他们扶着楼梯把手坚难上下的场面,叫人心疼心伤。如果老人有生之年能乘电梯上下楼,那该多好啊?


2、马姨49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有证人,家乡党史办也有资料证明,按规定应离休待遇,不知可否能为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落实离休待遇?


(版权归笔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