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仙,为何要办理“移民”?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问答693

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人类简史》当中描述,人类为什么能够形成一个共同体,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发挥出想象力,编织出各种共同的虚构故事,不管是《圣经》还是《古兰经》,都是基于共同的想象。在我们中国,也同样利用宗教故事来塑造共同的信仰,但是当我们生活的主体发生改变的时候,又如何塑造新的故事让新移民和土著居民相互融合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渡,是继东汉末年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我们透过那些神仙的南迁,可以看到如何实现文化的融合的。






“三茅”的南迁

西晋末年,司马家族的内部爆发了一场政治斗争,几个大的家族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争斗,在历史上称之为“八王之乱”。从此西晋元气大伤,北方的胡人乘机入侵,晋朝的士族、百姓不得不向南逃跑,从洛阳一直跑到南京,这在历史上被称为永嘉南渡。


西晋这些僧人、道士也纷纷涌入南方。这些僧人、道士的到来,需要选择新的地点进行修行,起初这些僧人道士只觉得是暂住南方,等到日后有机会还是要回到北方。因此大家一直认为北方的山是正溯,比如封禅大典一定要在泰山举行,人死后鬼魂要回到泰山,可是在这些移民的百姓看来,泰山已经是出国界了,如何祭奠这些亡灵呢?






因此这些南迁之人,必须要在南方重新找到新的祭奠场所,而且还要建设一个新的故事体系,让大家相信这里是祭祀的中心。比如在镇江的茅山,它被认为是道教清派的发源地,是道教圣地之一。


这是因为,附近的道士把茅山抬升为道教体系当中一座名山,而且这些道士还把以前在北方供奉的神仙请到南方来了,比如大茅君原本是陕西人襄阳人,被请到茅山之后成为微妙元通真君,并且他的两个弟弟也一起过来了,并被奉为三茅真君。在这个神话体系里,后来大茅君升官了,留下两个弟弟掌管茅山。






最早关于茅山道士记载的是许谧和杨羲,他们说在茅山上是三茅君指引他们修道,而且他们还详细记载了三茅君指导的过程,不仅仅是三茅君,当时有很多神仙移民到南方。为了让这些移民的神仙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要对这些神仙进行包装,于是许谧、杨羲在《真诰》里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三茅君刚刚得道的时候,乘着白鹤立在茅山山头,于是当地人看到之后就立即跪拜,而且还修了一座庙,名字叫白鹤庙,人们在庙里供奉的时候,还能经常能听到庙里有人对话。其实在三茅君到来之前,本地已经有一位民间大神,但是通过许谧、杨羲的包装,外来三茅君具有了正统性,而且随着这个故事的流传,三茅君成为当地百姓心目中的大神,随着北方来的移民一起信奉。


南北朝之后,三茅君在茅山地区也非常兴盛,而且还是皇家的道场,即使到今天茅山依然是道教的一个圣地。






庐山是如何崛起的?

北魏时期佛教开始大量传入中国,道教在佛教普度众生思想的影响下,也开始整合民间信仰,把更多民间信仰体系化。而且道教和佛教也开始从竞争,到融合。无论是北方的绵山,还是南方的庐山,都存在着僧人、道士、儒生互相聚集的情况。


庐山地处长江、赣江、鄱阳湖水道交汇的地方。南迁之后,各身份、各阶层之人都来庐山聚集,但是在南渡之前,庐山本地也有一些信仰,称之为庐君。他原本是一条蟒蛇,后来修仙幻化成为人形,并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一个中年男人的形象,而且还有妻女。他时常保护庐山脚下过往的船只,因为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停靠港口,因此很多商人、船夫等就上山祭拜。






当然每座庙都有它的神话传说,相传在东吴有一个叫陈敏的太守,在上任的路上,听说庐山这座庙非常灵验,于是上山跪拜的时候许诺,如果他在任期内平平安安,以后会过来送一根银杖。结果他来许愿的时候,用了一根铁杖上面涂上银水,冒充银杖,惹得庐君非常生气,于是陈敏太守再次路过庐山的时候,就让他的船翻了。因此很多过往的路人,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都会过来祭拜。


那么外来的道教、儒家如何和庐君相融合呢?儒家还是通过故事,在《神仙传》里记载,汉代豫章太守栾巴大战庐山山神的故事。栾巴虽然是一个术士,但他也是朝廷的官员,他来到庐山之后,就对庐山的山神下了一道战书,他认为庐山的山神假装天官,危害当地百姓,他要来斩杀这里的山神。于是庐君就去求栾巴不要杀他们,他们在此也为本地百姓帮了不少忙。可见虽然本地信仰力量很强大,但是面对南渡这些有官方背景的儒家,还是要屈服的。






在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体系化了,就像《封神榜》里要排位次,比如晋朝有个叫吴猛的术士,他来到庐山之后,告诉庐君应该把庐山给让出来,因为他在这里已经600年了,符命已尽,不宜久居。面对具有体系化的道教,本地信仰只能乖乖就范。


而佛教就没有道家的强硬态势,毕竟儒家与道家,常常有官方背景。于是他们用佛法度化你,比如有个安世高的高僧,游历到到庐山的时候,山神要求见他,希望高僧能够用佛法渡他转世,因为他此时还是一条蟒蛇,无法化身成人形。事成之后,山神为了感谢高僧,就把这座庙送给了他。佛家套路就很深,利用庐君故事当中的一个漏洞,把自己融入到故事当中去,让本地信仰能够和佛教相融合。


儒家、佛教虽然态度不同,当时目的都是一样的,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压地头蛇,让本地信仰能够融入到他们的信仰体系当中去。






人为塑造的天台山

除了改造本地宗教,佛教和道教还在空白市场建立自己的领地,比如“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天台山,它即是道教的名山,也是佛教的名山。其实在东晋以前,天台山并没有名气,历史关于它的记载非常少。


当时在许谧、杨羲在《真诰》里,却让天台山和茅山的地位相当,并称为道教的两大修道圣地。在《真诰》里还给天台山安排了一位皇亲国戚,让周灵王的太子王子乔前来助阵,他和三茅一样原本都是住在北方,出于“公务”需要,镇守南方。




王子乔




从茅山和天台山我们看到,这些宗教信仰的地方,一般都需要朝廷的支持,虽然看上去他们这些修仙之人,不问世事,当时他们和朝廷却有密切的往来。除了为民间信仰修建寺庙、道观,皇帝自身也为了政治需要修建道观,比如南齐皇帝萧鸾。


当时北魏攻打南齐,萧鸾由于害怕 ,生了一场大病,为了祈福,他大赦全国,还把国号改成了永泰。同时他在天台山上修建了金庭馆,让道士为他祈福。当时萧鸾的病情并没有因此好转,不久之后就病逝了。不过一年之后,北魏的孝文帝也病死了,这让南齐有了喘息的机会,于是南齐人觉得,是这座金庭馆起到作用,于是人们争相过来祭拜。




我们如何相信那个共同的故事

过去我们对于神话传说,仅仅当作一个故事来听,其实这些神话故事的背后都有其历史的原因。比如著名的周穆王和西王母的故事,在《穆天子传》中记载,公元前1000年,周穆王不远千里,从陕西出发到新疆和王母娘娘私会,什么把掌管人生死的西王母放在昆仑山呢?






因为中原地区是不产玉,只有昆仑山附近产出的玉质地最好,古人相信半透明的玉石是上天赏赐下来的,能够拥有通达天意的神力,因此道教的元始天尊,玉虚十二门人都在昆仑山。而且他们相信玉石是最好的信号发射器,能够保证与神灵的沟通,比如大禹的儿子夏启戴玉升天,商纣王在升天的时候,也是身上绑满了玉石,所以昆仑山成为最初的神话发源地之一。


三茅君本是咸阳南关人,后渡江成为茅山之主,主管着江南侨旧民众的升仙之路和生死问题。任何神话故事的背后,都是基于我们的共同想象,当这些共同的想象不能相互融合的时候,要么通过强制打压的方式,或者找到故事当中漏洞,融入故事当中,让彼此的信仰形成一个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