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包办婚姻,闻一多提出结婚不祭祖不拜堂,还故意不洗澡不洗头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问答824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民国才子多外出求学,父母担心他们只顾学业,误了成亲的好时候,便早早开始为他们物色妻子。


胡适外出求学之前,母亲为他定下江冬秀;徐志摩出国留学之前,父母逼他与张幼仪成亲。到了闻一多这里,不过八九岁,就被父母定下了娃娃亲。


一、事不关己的婚礼


这一年,闻一多才气初显,父母大抵是预感到这个小地方必然留不住儿子,便安排了高孝贞与他订婚。


此时,闻一多9岁,高孝贞5岁。


这场订婚是两家的父母的狂欢,两个当事人的漠然。


他们彼此不识,更没有丝毫情感。


12岁那年,闻一多考上清华留美预备学校,需要前往北京求学。


作为未婚妻的高孝贞,自然是留在家中。


在北京求学的日子,闻一多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更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冲击,对包办婚姻产生了极大反感。


他所憧憬的,是自由,是一场有美好爱情的婚姻。


显然,老家的高孝贞给不了他。


于是,闻一多提出了退婚的要求。


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没等消息传到高家,闻一多的父母,首先就强烈反对。


并且,因这次“闹退婚”事件,闻一多的父母担心儿子出国留学后,不再履行婚约,便提出:


“要想出国留学,必须先结婚。”


父母的逼迫,经济的压力,无奈之下,闻一多只得答应结婚。但他也表达了自己的反抗,即提出这次婚姻“不祭祖、不拜堂”。


祭祖与拜堂,是封建婚礼最为重要的环节,闻一多如此说,不过是希望高家父母能恼羞成怒,他好以此逃过婚礼。


令人意外的是,这样无礼的要求,居然被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闻一多与高孝贞的婚期也越来越近。


周围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唯有闻一多不开心。他将自己关在书房,宛如这场婚礼事不关己。


二、蜜月躲书房,硕果满满


结婚当天,闻一多被父母从书房拽了出来。


此时的他,身上已经发臭,胡子拉碴,连头发都粘在了一起。


看到这样的闻一多,父母有些痛心。他们知道,儿子一向爱干净,没想到他居然用这种方式反抗婚礼。


随后,闻一多被众人拖去梳洗打扮。闹哄哄了许多,闻一多总算是穿着新郎礼服,完成了婚礼的仪式。


当晚,他没有去新房,而是来到了书房。


真真是应了他写给梁实秋的信:“我此生只肯以诗为妻、以画为子。”


蜜月期间,闻一多一直睡觉书房,尽量减少与高孝贞碰面。


有时候碰上了,他也只当没看见。


刚结婚就遭此待遇,高孝贞心中自然是苦闷的,但她无可奈何。


新婚丈夫不爱她、讨厌她,她能做的,只有降低存在感,尽量少在闻一多跟前露面。


而闻一多呢?


正在气头上的他,根本不想思考太多,只一心顾着自己的诗作。


据说,光是在蜜月期间,闻一多就创作出了多篇诗歌,还写了一篇几万字的论文,可算是硕果累累。


蜜月期一过,闻一多如释重负,立刻前往北京求学,等待不久之后的出国留学。


在写给弟弟的信中,闻一多如此评价这段婚姻:


“新家庭是一把铁链,捆着我的手,捆着我的脚,捆着我的喉咙,还捆着我的脑筋;我不把他摆脱了,撞碎了,我将永远没有自由,永远没有生命……”


三、同是受害者,何必为难


远离家乡之后,闻一多的苦闷渐渐散去。冷静下来的闻一多,不再似之前那般气愤,也开始认真思考这段婚姻。


在这场包办婚姻中,自己是受害者,高孝贞又何尝不是呢?因为求学,自己可以此为理由逃离,高孝贞却只能生生耗尽一生的光阴。何况,不论这场婚姻的开始是如何不情愿,但它总归已经成为事实。


闻一多反思,自己作为丈夫,即便不能马上与妻子高孝贞浓情蜜意,但最起码也应该有关心与尊重。


于是,闻一多写信给父母,希望他们能为高孝贞安排新式教育。


在闻一多眼中,若是他们注定是一生的夫妻,让高孝贞学些新思想,也能与自己多些共同语言。若是他们日后走向离婚,有些文化与知识,高孝贞也能更好地开始新生活。


除了让父母安排妻子的教育,闻一多还时常与高孝贞通信,了解她的学习情况,为她介绍国外的风土人情。


在一封封通信中,两人的情感在渐渐升温。



在闻一多的“手把手”教学之下,原来那个封建的妻子,开始学习进步思想。这样的后天努力,虽不能与那些自小受过良好教育的才女相比,但也能与闻一多交谈了。


高孝贞的转变,闻一多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国外金发美女很多,但在外求学的闻一多,一直守住了为人丈夫的底线。


后来,闻一多回国,他们成了真正的夫妻,也恩爱了一辈子。回想当年自己对高孝贞的“弃如敝履”,闻一多大抵会觉得人生如戏,不经历,永远猜不到下一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