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代柱石之臣”历史给他很高的评价!圣相李沆的人生哲学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165

北宋有一位名臣,宋太宗称赞他是“嘉士”,宋真宗尊称他为“长者”;时人给予他“圣相”的美誉,后人评价他是“宋一代柱石之臣”。他一生为大宋鞠躬尽瘁,辅助真宗打造“咸平之治”;身后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配享真宗庙庭。


他,就是李沆,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


—1—


气度宏远,公辅之才


李沆从小就是众人眼里“别人家的孩子”,他上进好学,气度宏远,父亲李炳曾对人说:“这孩子他日一定会官至公辅。”公元980年,三十三岁的李沆高中进士甲科,任将作监丞、潭州通判。将作监丞、通判,这些从八品的职务基本上是宋朝学子入仕时的标配。这既是对新员工的锻炼,也是对新员工的考察。李沆在此期间的表现非常优异,他的几位领导对他十分肯定,并向朝廷大力举荐。


公元983年,李沆回到朝中任著作郎。相府将他写的约束边将的诏书,上奏给宋太宗,太宗看后很高兴,李沆因此被赐五品官服。李沆的才华、风度颇受宋太宗赏识。一次他侍奉太宗参与曲宴,太宗看着他的背影,不由得赞叹:“李沆风度端庄稳重,确实是显贵之人。”



之后李沆一路晋升,公元995年,赵恒被立为太子,李沆升任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太宗命赵恒以师傅之礼对待李沆。当初认为李沆有公辅之才的人都没有看走眼,真宗即位后,李沆被任命为宰相。


公元999年,宋真宗巡幸河北,命李沆任东京(开封)留守,坐镇后方。李沆不杀一人,把都城管理得井然有序。真宗回京后对他连加慰劳。


—2—


不上密奏不加妄言


李沆担任宰相从不写密奏,真宗便问他:“别人都有密奏,唯独您没有,为什么?”李沆回答说:“臣蒙皇恩授以宰相之职,臣认为有公事就应该摆在桌面上公开说,何必用秘密上奏的方式?一般密奏的大臣,不是说坏话就是谄媚之人,臣平常就憎恨他们,怎么能明知是错还照样去做呢?”



不仅对上不写,李沆对下也不多言,接待宾客时经常沉默寡言。马亮与他同年出生,又与他的弟弟李维交好,便提醒李维:“外面议论说你大哥是没嘴的瓢葫芦。” 李维将此话转告给李沆,李沆说:“我也知道这些议论。然而,现在的朝中官员都能入殿议事,皇上封爵论奏、政令下达也都是公开透明、人人可见的,所以这些事情不用说。而缙绅之中,李宗谔、赵安仁等都是杰出的人才,我与他们讨论,尚不能受到启发。更别提其余的新进仕宦之子了,他们坐、起、拜、揖,尚且乱了典章顺序等级,入席必定自论功劳最多,以求得到宠爱奖赏,和这些人不值得说。我又不能委屈自己的意愿乱说,你替我感谢马亮。”


—3—


居安思危 防患未然


李沆是一个很有危机意识的宰相。西北用兵期间,宰相们有时要加班到天黑才能吃上饭,参知政事王旦叹息说:“咱们这班人什么时候才能坐享太平,过上优闲自得的日子呢?”李沆却说:“平时有一点担忧辛劳,足以作为警戒。将来四方宁静,就要提防国家有大事发生。”


后来,契丹与宋和亲,王旦问李沆觉得怎么样,他回答说:“这当然是好事,然而边疆的忧患停止后,恐怕皇上会渐渐产生奢侈放纵的想法。”王旦对此不以为然。李沆又拿四方水旱盗贼之事上奏真宗,王旦认为这些细小的事不值得烦劳真宗处理。李沆却说:“皇帝年少,应当让他知道民间疾苦。否则,他血气方刚,大加留意声色犬马之事,就容易发生动土木、兴甲兵,求福祉这样的事情。我老了,可能等不到这一天,这些是你将来要担心的事情。”



李沆死后,真宗认为契丹已经修和、西夏纳款归顺,便“东封西祀”、大造宫室,劳民伤财。王旦这才认识到李沆的先见之明,不禁叹息说:“李沆真是圣人啊。”时人也因此称他为圣相。


—4—


严于律己 厚以待人


李沆为人光明磊落,身居相位,做事不避权贵、不徇私情。李沆的宰相府邸,大厅前只容许有马打转之地。有人说这太狭窄,他却笑说:“这住宅要传给子孙,作为宰相府的大厅确实小了,可作为太祝、奉礼官的大厅已经够宽了。”甚至墙塌壁坏,他也不介意。家人劝李沆买所住宅,他说:“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做这些华丽的房屋呢?”



壁画:不修相府


有人批评李沆时,他都恭恭敬敬地回应。一次,有人请求罢免他这个宰相,惹得真宗不悦,想严厉责备对方,李沆却劝他:“朝廷近来大开言路,如果言之有理,应加以表彰奖赏;如果不妥,留中处理就行了。何况臣等没有才能,如果被罢免,是进谏之人对朝廷的贡献。”真宗感叹道:“您真是位忠厚长者啊!”


公元1004年,李沆等待早朝时,因病回府。真宗命太医前往诊视,派去抚问的使者相望于道。第二天,真宗亲自驾临探问,赐白金五千两。真宗回宫后,李沆即病逝,享年五十八岁。真宗非常悲痛,再次拜灵痛哭,并对随从说:“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说完又哭了起来,并为他辍朝五日,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


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史家对李沆的评价都非常之高。宋代朱鑫在《答吕伯恭书》中说:“大抵圣贤之心,正大光明,洞然四达。”这应该是对李沆“圣相”称谓最好的注解


能成大事者必以用人为先。古往今来,有一番建树的领导者基本都有个共同特点:重视人才,而且深谙用人之道。


人才有多重要呢?汉武帝刘彻还是太子时,问老师卫绾怎样才能做好大汉合格的继承人。卫绾回答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关键在于得人。”


一千年后,宋真宗也问了宰相李沆同样的问题:“治理国家首当其冲的是什么?”与卫绾的答案如出一辙,李沆也强调用人的重要性,不过,他回答得更具体:“不用浮薄新近喜事之人,此为第一要务。” 他把任用浮躁浅薄、急功近利的人看作治国的大忌。


李沆的黑名单


“该用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每天都会出现在不同的职场中。然而,人无完人,每个岗位也各有特点,很难给出统一的答案。如果你不清楚该用什么人的时候,那你就必须知道什么人不能用。李沆就有用人的边界,除了“不用浮薄新近喜事之人”外,他还会让哪些人出局呢?


1.有能无品:out!


当时寇凖和丁谓的关系很好,寇凖认为丁谓十分有才,便多次向李沆推荐他,但李沆却始终不用。寇凖有一天忍不住问李沆原因,李沆说:“看他平时的为人处事,怎么能让他领导别人呢?”寇凖则说:“像丁谓这样的人,您又如何能一直压制他,让他被人领导呢?”李沆笑着说:“等你将来后悔了,就会想起我的话。”


遗憾的是,寇凖没把李沆的话放在心上,后来果然遭到丁谓的排挤、陷害,这才信服李沆看人的眼光。



2.进谗言、拍马屁:out!


李沆为相时,特别不喜欢别人通过打击同僚来吹捧自己,也不喜欢拍马屁、进谗言之人。秘书监胡旦被贬商州后,过了很久都没被朝廷召用。听说曾经跟自己一同担任知制诰的李沆升任参知政事(宰相),胡旦心想“机会来了”,就写了封信祝贺李沆。不过,除了祝词,胡旦还在信中历数了前任宰相的不是,说吕参政、郭参政、辛参政、陈参政是因为无功、醉酒或无能等丢了相位,只有李宰相您是德才兼备、众望所归,把李沆捧上了天。


李沆看了这封信,十分不快,说:“我难道真像信中说得那么优秀吗?不过是机遇比别人更好罢了。背着人家说坏话,我不认同这种做法。何况为了抬高一人而打击四人!”李沆任相期间,胡旦始终没得到起用。


3.有关系,没能力:out!


李沆在执政过程中,严守自己选拔人才的原则,即按资格用人。南宋的叶逋认为,李沆是“守资格用人”这种思想的开端,也是执行最好的人。即便是面对九五至尊的皇帝,李沆也是严字当头,法理为准。



驸马都尉石保吉仗着自己娶的是太祖的二女儿,几次请求兼管相印,真宗来征求李沆的意见。李沆回答说:“赏赐、加封,都要凭能力。石保吉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一无政绩,二无战功,如果加封,恐怕会招来非议。”后来真宗又再三问起石保吉的事,李沆仍坚持自己的看法,最后硬是没让这个驸马爷得到提拔。直到李沆去世后,石保吉才获授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


4.贵妃人选不合规:out!


不仅是在朝堂上用人,对于立妃的标准,李沆也有自己的原则。一天,宋真宗命侍从拿着册立刘氏为贵妃的手诏送给李沆,刘氏也就是后来的章献皇后,她曾是一个卖唱的孤女,还结过一次婚,真宗还是襄王的时候将她纳入府中。为此太宗大为光火,不得已藏了十多年。真宗继位后,第一时间就给了刘氏名分。然而李沆认为,刘氏的身世、经历等都不符合立妃的制度,便当着侍从的面烧掉了皇帝的手诏,并告诉使者:“你就说李沆认为不行。”真宗从此不再提起此事。


这些人会被踢出局


用人之道,古往今来都是引人热议的话题。每个管理者喜欢的人才都各有特点,比如,李彦宏青睐有悟性、“一点就通”的新人,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不过,企业家们有个共同点:对非常不利于企业形成公平公正、团结奋进氛围的人保持警惕。



马云


马云认为,公司员工一般分为三种:能力很强但严重影响公司团结的“野狗”式员工,必须清除;态度很好但能力很差的“小白兔”式员工,迟早要被淘汰;能力、团队意识都很强的“猎犬”式员工是应该珍惜的人才。史玉柱也提出,要赶走对公司实质危害更大的“老白兔”。


在马化腾看来,一家公司能成功,最关键的是团队精神。所以,他对中层干部提出要求:培养副手,否则,“最多只能忍你半年”。


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公司的管理者,王石的原则是:少用能人。他认为,能人作为发明家、创业家都是好样的,“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却不合适,因为能人喜欢打破常规,不喜欢遵守规章制度。往往能人在企业发挥作用时,对企业的伤害也是很大的。”


对于公司的管理者来说,要做好三件事:找人、找钱、定战略。找人毋庸置疑排在三件事之首。找对了人,即使是遭遇“至暗时刻”,大家也能团结一致,共度难关。而找什么样的人需要一双慧眼,不找什么样的人则需要坚守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