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程朱理学家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482

程朱理学家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

程颢程颐(北宋)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先物后

2.把天理和论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3.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朱熹(南宋)1.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是什么?

  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

他还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儒家最高修为者,人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

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扩展资料:

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家”。

理学初起于北宋,盛极于南宋与元朝、明朝时代,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没落。它是宋朝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儒学思想,除了传统儒学的自身更张和社会形势所迫之外,还大量融入了佛家、道家思想。宋、明以降。

著名理学名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朱熹、吕祖谦、杨简、真德秀、魏了翁、许衡、吴澄、曹端、薛瑄、吴与弼、邱濬、陈献章……等。细分来讲,陆王(陆九渊、王守仁)、濂溪(周敦颐)与理学有所差异,而更背道而驰,万不可混为一谈。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独尊于一家。但是朱熹完成了新儒学的改革。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学高度一元化的哲学和道家无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

儒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短处被克服了。这使佛、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与宗法制十分的适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程朱理学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主张以及与“程朱理学”的区别?

1、对伦理道德方面的理解不同。程朱理学完全消除人的欲望,按照三纲五常去约束自己的行为。王阳明心学则主张跟从自己内心的欲望去做。

2、诞生社会背景不同。程朱理学诞生于封建社会相对繁荣时期,所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王阳明心学诞生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开始摆脱儒学思维。

3、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认知有所不同。程朱理学认为在客观存在的事实下,只能有限度的实现目标,王阳明心学认为只要自己去做再加上自己自己的主观意识大部分可以成功。

扩展资料:

理学、心学都是不适宜当下时代的唯心思想。区别在于唯心的程度,理学属于消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属于自负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理学能在南宋兴盛,离不开连年战火的外部形势,消极怯战的主和派又占据了主力,因此宋代理学的唯心思想受国情影响,是消极的客观唯心思想。

心学能在明代兴盛,得益于汉人成功驱除蒙元的实情,打得曾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无招架之力,自大自负的心态在明朝蔓延,因此明代心学的唯心思想也受国情影响,是自大的主观唯心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程朱理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学

哪位说说宋代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其基本观点包括: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2、理一分殊[3] ,认为万事万物各有 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其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理学,基本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创立的新儒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创造性地发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学,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越。

程朱理学与儒家思想关系

相同点:

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

统治的社会秩序;

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

不同点:

1.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使客观

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

2.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

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有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的转变.儒学的发展也反映出儒学在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追问:

孔子的思想怎么会是唯心主义呢!

追答:

那是什么呢?

追问:

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记得某一年高考题,大意是孔子是唯物主义者!

追答:

唯物主义是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意思应该是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但是常,德,治,人这些也应该属于意识的范畴吧。 呵呵,个人的见解了,不一定正确哦

程朱理学思想的核心是 ( ...

D
程颢与其弟程颐号称“二程”,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朱熹南宋理学家。他们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阳阴两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也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们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标签: 提出了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