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云:孔子嫡传第五十四代孔思晦--改庶为嫡、大宗归正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916

孔思晦,字明道,孔子第五十四代嫡孙。孔继汾在《阙里文献考·世系》中详细述及孔氏大宗世系时说:



南北二宗衍圣公皆四十六代宗愿之裔也。宗愿长子若蒙生端友、端操,端友无子,以端操幼子玠嗣,至洙六世是为南宗,自洙无嗣而南宗者绝。北宗端操生璠、瑱:璠生拯、摠、摶,摠生元措、元紘,元紘生之固,之固生浈。摶生元泰、元让;瑱生括,括生元衡。



宗愿次子若虚生端本,端本生璋,璋生抃、挺,抃生元隆,挺生元锡。



宗愿第三子若愚生端禀、端立,端禀生珵,端立生琥,琥生拂,拂生元直、元孝、元用。元孝生之厚,之厚生浣。



自浣以上若拯、元措、浈、元泰、元让、元衡、元隆、珵、元直皆无嗣,惟浣有子思晦,以次相推最为宗长。当端友之随宋南渡也,弟端操权主祀事,其后璠、拯、摠、元措、浈皆循次继立。自浈之失爵,元人在兵戈扰攘间未暇讲求所当立者,辄以元用有军功死王事,封其孙治,治又传子思诚,非立嗣法也。故大宗之统归于思晦始为得其正云。



《元史·孔思晦传》又载:



孔思晦,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孙也。资质端重,而性简默,童丱时,读书已识大义。及长,授业于导江张䇓,讲求义理,于词章之习,薄而弗为。家贫,躬耕以为养,虽剧寒暑,而为学未尝懈,远近争聘为子弟师。大德中,游京师,祭酒耶律有尚欲荐之,以母老,辞而归。母卧疾,躬进药饵,衣不解带。居丧,勺水不入口者五日。至大中,举茂才,为范阳儒学教谕。延祐初,调宁阳学。先是,两县校官率以廪薄不能守职,而思晦以俭约自将,教养有法,比代去,学者皆不忍舍之。于是孔氏族人相与议:思晦嫡长且贤,宜袭封爵,奉祠事。状上政府,事未决。仁宗在位,雅崇尚儒道,一日,问:“孔子之裔今几世,袭爵为谁?”廷臣具对曰:“未定。”帝亲取孔氏谱牒按之,曰:“以嫡应袭封者,思晦也,复奚疑!”特授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月俸百缗,加至五百缗,赐四品印。泰定三年,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言:“袭爵上公,而阶止四品,于格弗称,且失尊崇意。”明年,升嘉议大夫。至顺二年,改赐三品印。思晦以宗祀责重,恒惧弗胜,每遇祭祀,必敬必慎。初,庙毁于兵,后虽苟完,而角楼围墙未备,思晦竭力营度,以复其旧。金丝堂坏,又一新之,祭器礼服,悉加整饬。又以尼山乃毓圣之地,故有庙,已毁,民冒耕祭田且百年,思晦复其田,且请置尼山书院,以列于学官,朝廷从之。三氏学旧有田三千亩,占于豪民,子思书院旧有营运钱万缗,贷于民取子钱,以供祭祀,久之,民不输子钱,并负其本,思晦皆理而复之。圣父旧封齐国公,思晦言于朝曰:“宣圣封王,而父爵犹公,愿加褒崇。”乃诏加封圣父启圣王,圣母王夫人。



五季时,孔末之后方盛,欲以伪灭真,害宣圣子孙几尽,至是,其裔复欲冒称宣圣后。思晦以为:“不早辨则真伪久益不可明,彼与我不共戴天,乃列于族,与共拜殿庭,可乎?”遂会族人,稽典故斥之,既又重刻宗谱于石,而孔氏族裔益明矣。元统元年卒,年六十七。卒之日,有鹤百余翔其屋上,又见神光自东南落其舍北。至正中,朝廷加赠其官,而赐谥曰文肃。



《孔子世家谱》所载孔氏中兴祖孔仁玉之后孔氏血缘表系(从右向左为序)




孔思晦是第四十六代孔宗愿之后,其高祖孔拂有三子,除长子孔元直乏嗣外,次子就是孔思晦的曾祖孔元孝,三子则是孔思诚的曾祖孔元用。孔元孝生孔之厚,之厚赠亚中大夫、济宁路总管、轻车都尉、鲁郡侯。孔之厚之子孔浣,字日新,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轻车都尉、鲁郡侯。孔思晦就是孔浣之子。根据宗法制度,此时孔元孝为大宗,孔元用的身份则为小宗。故明人王圻在其所撰《续文献通考》卷五十八中亦论曰:“自孔元措传袭以来,嫡长乃元孝,元孝生之厚,之厚生浣,三世让衍圣公爵不取,诚至德也。”孔思晦生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四月,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能通大义,曾受业于三氏学教授张䇓。因家里贫穷,常需要亲自耕种,但并没有因此而耽误学业,所以深得三氏学老师的器重。在孔思晦十七岁时,其父孔浣去世。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孔思晦曾游学大都,受到国子监祭酒耶律有尚的青睐,准备推荐其出仕做官,孔思晦以母亲年迈无人照料为由,谢绝了耶律有尚的好意。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孔思晦因孝名闻,被三氏学教授推举茂才,从而被授为范县儒学教谕,元仁宗延佑二年又调任宁阳县学。而当时这两地的前任学官,多以俸禄少无法养家而放弃该职务,孔思晦到任后则“教养有法”,乃至其离任时“比代皆挽留,不忍舍”。延佑三年(1316)孔氏族人合议以孔思诚本系庶支不当承爵,上书请免孔思诚而授思晦,元仁宗经过询问并经亲自查对孔氏谱牒后,遂罢免了孔思诚,孔思晦也于是年夏六月袭封孔氏世爵衍圣公。至此,宋代南渡大宗和金元北宗随着孔洙和孔元措的绝嗣、以及孔思诚的被罢免,终于重新归正。孔思晦袭爵后,于延佑五年(1318)春正月置设了孔庙雅乐。六年,制三氏学官听衍圣公遴补,并置孔庙司乐官。元泰定帝泰定三年(1326),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上言,衍圣公袭爵上公,秩仅正四品,与格不称,请求提高衍圣公品秩,元帝遂于第二年加授孔思晦嘉议大夫。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颁给衍圣公四品铜印。元宁宗至顺元年(1330),孔思晦以孔子封“王”,其父则为“公”爵,于礼不合,上书请对孔子父母优加褒崇。元帝懿璘质班准其所请,于秋闰七月降旨追赠孔子之父叔梁纥为“启圣王”,母颜征在为“启圣王太夫人”。二年(1331)秋七月,又从欧阳玄建言,颁给衍圣公三品银印。三年(1332)春正月,上亓官夫人号曰“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至顺元年追赠叔梁纥启圣王、颜氏启圣王太夫人的制文曰:



阙里有家,系出神明之胄;尼山请祷,天启圣人之生。聿观人文,敷求往哲,维孔氏之有作,集群圣之大成。原道统则尧授舜,传至周文王;论世家则契至汤,下逮正考父。其明徳也远矣,故生知者出焉。有开必先,克昌厥后,如太极之生天地,如沧海之有本源。云仍既袭于上公之封,考妣宜视夫素王之爵。於戏!君子之道考而不谬建而不悖,于以敦典而叙伦;宗庙之礼爱其所亲敬其所尊,于以报功而崇徳。尚笃其庆,以相斯文。齐国公叔梁纥加封为启圣王,鲁国太夫人颜氏加封启圣王太夫人。



至顺三年春正月追赠亓官氏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制文曰:



我国家惇典礼以弥文,本闺门而成教。乃眷素王之庙,尚虚元媲之封,有其举之,斯为盛矣。大成至圣文宣王妻亓官氏,来嫔圣室,垂裕世家。笾豆大房,自流风于殷礼;琴瑟在御,存燕乐于鲁堂。工言邈若于遗闻,仪范俨乎其合徳。作尔袆衣之像,称其命鼎之名。噫!秩秩彜伦,吾欲广关雎鹊巢之化;皇皇文治,天其兴河图凤鸟之祥。可特封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乾隆《曲阜县志·卷二十七》)



金元之时,阙里圣庙多毁于兵燹,虽屡有修葺,但制度未备。有元一代,阙里孔庙修葺者共十三次,而“庙庭规制悉复”与孔氏之兴,实则孔思晦之功。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因孔思晦所请,“圣庙岁久渐坏,勅济宁路出官钱五万二千余缗修葺”。至顺二年(1331),衍圣公孔思晦再次奏请因前朝故事,四隅建角楼,仿王宫制度。“诏从之”。文宗赐给山东盐课及江西、浙江两省学田岁入中统楮币三十一万四千四百缗,诏济宁路督修孔子庙,于顺帝至元二年(1336)落成,至正元年(1341)树碑以记其事。(《阙里文献考·卷一二》)



元代的庙制详情未见文献记载,孔尚任《阙里(新)志》记有明洪武十一年重新修复的庙制情况,而通过洪武十一年的庙貌则基本可以看到元代孔庙形制:



大门三间,门内大中门三间,大中门内宋时旧庙门三间,谓之三门,左右具有回廊。门北为奎文阁,阁左便门内唐元碑亭二座。宋碑亭东为毓粹门,门内北为燕申门。燕申门内左曰庙库,右曰松亭,正北曰诗礼堂,后曰金丝堂,又后为中兴家庙,庙后为燕申堂。唐碑亭西为观德门,门内北为启圣门。启圣门内右曰庙库,左曰筠亭,正北曰五贤堂,又后为启圣王殿,殿后启圣王夫人颜氏殿。奎文阁后正中曰大成门,门内为御赞殿,殿北为杏坛,左为东庑,右为西庑,正中曰大成殿,即正庙也。殿后为寝殿,祀夫人亓官氏。寝殿东为泗水侯殿,西为沂水侯殿。寝殿后左右便门内为神厨、牲房、焚帛所。四直崇垣,四隅角楼,备王宫之制也。



较之金代庙制,元代孔庙增建了大门,东路添建燕申堂,西路则省去了毓圣侯殿,并移五贤堂面南。不难发现,此时的阙里庙制相较前代更趋规整。至顺三年(1332),孔思晦又奏请恢复尼山庙祀,修复尼山书院,于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得到朝廷准许,并收回尼山祭田一百五十亩,同时还收回了被沛县豪民所侵占的三氏学学田三千亩,子思书院营运钱一万缗,保证了三氏学和林庙祭祀的正常运行。



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闰三月十二日,孔思晦因病去世,年六十七岁,葬于祖墓西北,元帝加谥号“文肃”。至正中,再赠通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鲁郡公。德配张氏,封鲁郡夫人。子一,孔克坚。女四人,分别适李德明、孙大用、乔元善、马元用。



孔府报本堂




孔思晦于孔族发展及承传史上居功至伟,其非但“改庶为嫡”使大宗归正,且在祖庙建设、尼山庙祀、书院请置、礼制恢复、祭田找寻诸方面尽力营建,悉加整饬,并请得孔子父母王号之尊,又分别请得衍圣公属官司乐、管勾(1319)二职,使庙庭府第规制皆一新之。又严防伪孔之冒入,刊刻宗谱于石,以垂永久。故后世于衍圣公府东路设“报本堂”专祠,提席以祀之,百代而不迁。






孔思诚,字致道,孔治之子。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孔治出任单州防御使,孔思诚接替其父就任曲阜县尹。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元廷博选胄子入学,被擢升为国子监丞。大德十一年(1307)孔治去世,孔思诚袭封衍圣公。



孔思诚袭封之际,正值元成宗铁穆耳驾崩、元武宗海山即位之时。大德十一年春正月,元成宗铁穆耳崩,海山即位后即于大德十一年秋七月辛巳,加封至圣文宣王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丕绪,教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风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阙里祀以太牢。於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元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庙碑》)



有元诸帝,武宗海山虽然在位仅四年,但其尊儒崇道则胜于前朝。乾隆《曲阜县志·通编》载,武宗至大元年(1308),遣集贤学士王德渊赍银币来祭告于阙里。二年(1309),制春秋二丁释奠牲用太牢,置曲阜孔庙奎文阁典籍官一员。三年冬十月,运登歌乐器于阙里孔子庙。四年闰七月,又遣国子监祭酒刘赓赍银币杂采綵来祭告孔子庙。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勅议当袭衍圣公者以名闻,三年夏六月,罢孔思诚以孔思晦为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孔思诚最后则以朝列大夫的身份出任濮州(今山东鄄城北)尹。



《阙里文献考·世系》也记载说:“思诚以世袭县尹嗣公爵,寻以非嫡罢封,止世袭县尹,迁国子监丞,安庆路推官,升知恩州,丁内艰不赴。继拜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皆不赴,以朝列大夫知濮州致仕。清勤奉职,所至皆有名。”孔思诚为孔元用之后,不属嫡裔,所以他以庶支承爵,为族人所难服,根据文献记载来看,当时孔氏族人曾数次上疏请立正嫡,终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重立孔思晦袭爵,孔氏大宗遂复归于正。此事在《元史·元明善本传》中也有记载,但时间和世次均有误:延佑二年“改礼部尚书,正孔氏宗法,以宣圣五十五世孙孔思晦袭封衍圣公。事上,制可之。”



孔思诚三子:孔克钦、孔克纯、孔克容。其中孔克钦袭曲阜县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