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死亡意识,李贺是怎么死的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718

李贺是怎么死的

分析如下: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李贺临终之时,仿佛看到一位身着绯衣、驾赤虬车的人从天而降,请他去为天帝新建的白玉楼写《白玉楼记》。

李贺,这位在极其黯淡的人生中,创造出极其辉煌的年轻诗人,最终用他的死亡,诠释了生命与诗歌之间的最大张力。在古往今来的所有诗人中,还没有一个人能像李贺这样,在自杀式的写作状态中,把心呕出,当成炸弹,爆发出对生命最绚丽的礼赞。 在死亡的沉沦与挣扎中,李贺如啼血的杜鹃,吟出了生命的绝唱!

扩展资料:

李贺(唐代诗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贺

李贺性格特点

  《隋唐五代文学史》结合心理学对李贺及其诗歌创作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性格倾向

  其一,李贺的宗室意识很强,诗歌中常以"宗人"、"宗孙"自谓。

  其二,"以非凡理想和超人才具而自许"。男儿、丈夫、壮士、英雄、骏马、宝剑,"常常是他在诗中借以表现阳刚之气而自抒怀抱的形象"。

  其三,年轻人青春活力的烈性冲动,是李贺精神气质一个显著特征。

  2、心理动态的发展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求仕不遂与早衰多病造成了李贺的精神畸变。一方面表现为自我尊崇,青春活力的强烈冲动;另一方面则是怨愤自怜,以至悲观绝望"。这两方面又缺少平衡机制,心理便常常呈现为诡异乖戾的病态。这种病态,在其诗歌中表现为对于时间的敏感和对死亡的恐惧。如《官街鼓》、《日出行》、《苦昼短》、《铜驼悲》等,它也表现了李贺对于死亡的憎畏和对于延长生命的渴望。

  3、创作倾向

  重主观,是李贺诗歌创作的基本倾向。表现有三:

  其一,"抒写个人的追求、愿望与苦闷是其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如阴惨的鬼诗表现了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病态关注;明净的仙诗表现了他超越有限人生的幻想。

  其二,"不重摹写而重想象,依凭想象与幻想而构思"。李贺的想象、幻想不仅奇怪,而且跳跃性极大,常给人以突兀之感。

  其三,"重感觉,凭借直觉、通感去构造意象"。

  以上几方面的综合,构成了与李贺诡异乖戾的病态心理相适应的诡激凄艳的风格。

诗鬼李贺是怎么死的?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

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扩展资料:

个人经历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贺

李贺的诗情感被分为哪几类?

李贺的诗歌大抵分为四个方面:

1、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2、个人发愤抒情,如《致酒行》《野歌》:现实的残酷打击诗人,怀才不遇,看清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但仍不放弃自己,不断勉励自己

3、神仙鬼魅题材

4、咏物题材

最能代表李贺性格的一句诗

《隋唐五代文学史》结合心理学对李贺及其诗歌创作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性格倾向

其一,李贺的宗室意识很强,诗歌中常以"宗人"、"宗孙"自谓。

其二,"以非凡理想和超人才具而自许"。男儿、丈夫、壮士、英雄、骏马、宝剑,"常常是他在诗中借以表现阳刚之气而自抒怀抱的形象"。

其三,年轻人青春活力的烈性冲动,是李贺精神气质一个显著特征。

2、心理动态的发展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求仕不遂与早衰多病造成了李贺的精神畸变。一方面表现为自我尊崇,青春活力的强烈冲动;另一方面则是怨愤自怜,以至悲观绝望"。这两方面又缺少平衡机制,心理便常常呈现为诡异乖戾的病态。这种病态,在其诗歌中表现为对于时间的敏感和对死亡的恐惧。如《官街鼓》、《日出行》、《苦昼短》、《铜驼悲》等,它也表现了李贺对于死亡的憎畏和对于延长生命的渴望。

论“鬼才”李贺诗歌的边缘性杨远义 ,谁有这篇文章的资料啊,

论“鬼才”李贺诗歌思想的边缘性

杨远义

《诗经》和《楚辞》是我过古代诗歌的两个源头,历代评论诗歌,非诗则骚,非骚则诗。虽然一个是现实主义,一个是浪漫主义,但是都以表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主,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就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思想的主流,而将其它的一些思想边缘化,如果诗歌中未能充分表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则就会评为“无理”。中唐诗人李贺就是一例。

李贺诗“无理”说始于杜牧对李贺诗歌“理”的评价,杜牧将李贺诗歌与《离骚》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理”“不及”《骚》。杜牧的“不及”之说后来发展成了“无理”说,“愚尝览《李贺歌诗》篇,慕其才逸奇险,虽然尝疑其无理,未敢言于时辈。”这是较早将杜牧所说的“不及”发挥到“无理”。南宋诗人陆游也认为:“贺词如百家锦衲,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求其补于用,无有也”。当然也有与“无理”说针锋相对的“有理”说,姚认为:“贺之为诗,其命辞、命意、命题,皆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进而认为“以贺诗为唐《春秋》可也”。于是姚注将李贺的诗歌与两《唐书》——索引应证。然牵强之处太多,被人讥笑。钱锺书批评说:“不解翻空,务求坐实,尤而复效,通人之蔽。将涉世未深、刻意为诗之长吉。说成寄意于诗之屈平,盖欲翻牧之序中‘稍加以理,奴仆命骚’二语之案。皆由腹笥中有《唐书》两部,已撑肠成痞,探喉欲吐。无处安放。于是并长吉之诗,亦说成史论,云愁海思,化而为冷嘲热讽。”从总体来看,李贺诗歌的“无理”说在中国古代占据了主流。

对李贺的诗歌之所以存在这样一个“理”之争,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对诗歌中“理”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杜牧在评论李贺诗歌的“理”时已经作了说明:“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杜牧这里的“理”是指朝政得失和君臣大义。即修齐治平的传统主流诗歌思想。而姚氏要推翻“无理”说,也找不出新的路子,十分牵强地把李贺的诗歌与史对照,想证明李贺的诗歌是在表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的。这种做法当然也不能从根本上确立李贺诗歌的有理说。所以在中国古代诗歌评论中。无理是对李贺诗歌的主要评价。

“鬼才”李贺诗歌之所以被沦为“无理”,并非他的诗歌真的缺乏思想性,而是李贺诗歌表达的是边缘性的思想,而非传统主流的修齐治平思想。李贺诗歌边缘性的思想就是他诗歌中表达的哲理,即“从天运著眼”,站在天运的立场来审视生死功名。

要理解李贺的哲理,首先要了解李贺观察世界的立足点,李贺观察世界的立足点是死亡点。古人相信,人最终有两种终极归宿,一是死,变成鬼,生活在地下,一是不死,修成仙。生活在天上。而李贺认为,鬼也会死,仙也会死,包括至高无上的天神也会死,可见李贺首先从考虑个人的生死问题出发,连带考虑了所有生命的生死问题,最终他发现没有不死的生命,死是客观的,一切生命都无法避免。在李贺的眼中等同生死,死不再是一个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死亡是“天运”。非人力所能改变。于是李贺在诗歌中运用大量“死”、“老”、“朽”、“枯”等字眼,以此来刺激读者。

从死亡这一点出发,继续顺着时间走下去。李贺发现,人死和鬼生在时空上是前后相继的,李贺将人和鬼、人间和地下两个不同的时空联结起来。古乐府的《苏小小歌》表现了人世中的苏小小的爱情故事,这里的爱情故事也因为人的死亡而完结了。而李贺看到死亡并不是事物的终极,他发挥想象描绘了死后的苏小小的爱情故事,跳过了死亡的限制。将人的爱情故事和鬼的爱情故事联系起来,死只是事物由一种状态转换成另外一种状态。由一个时空转换到另外一个时空。“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新人”就是新死之人,人间的人老死,地下的鬼新生,这是一个同时发生的事情,死只是将一个时空中的生命状态转换成另外一个时空中的生命状态。总之,李贺认为,死亡使生命的状态进行了转换。但是时空却没有断裂,“漏声相将无断绝”,于是把他的目光转向了无限的时空。可见,李贺时空观的形成,是从考察个体生命的生死出发,站在死亡这一点上,然后将目光投向无限广阔的时空。他将死亡作为观察世界的立足点,向前看到的是一片有限的生命,向后看到的是无限的时空。

李贺一生虽短,但是他的时空观在他短暂生命的不同阶段中出现了变化。

首先看一下李贺做奉礼郎前即元和四年(809年)前的时空观。

帝重光,年重时。

七十二候回环推,

天官玉管灰剩飞。

今岁何长来岁迟,

王母移桃献天子,

羲氏和氏迂龙辔。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闰月》)

此诗作于元和三年(808年)参加河南府时作的,此时的李贺已经认识到了时空的无限性,但是从“重光”、“重时”、“回环推”和“迂龙辔”等词来看,这时李贺所认为的时空的无限还只是时空简单的循环,还没有意识到时空运转的一维性和不可逆转性,这时候李贺的时空观还显得不成熟。这一点在李贺同时期别的诗中也体现了出来,如《浩歌》中写到:“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此诗作于元和四年(809年)进士不第东归昌谷后,从“千遍红”、“几回死”等词表明李贺当时所认为的时空无限是因为时空一次一次反复循环,简单重现。

李贺为什么是诗鬼这之间有什么故事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多用衰老和死亡意象:中国诗歌史上,几乎再没有一个青年诗人那样偏嗜描写衰老、死亡的事物,翻开长吉诗集,这类意象触目皆是,到处是老、死、衰等字眼,其他像残、断、堕、瘦、古、鬼、枯、颓、病、败、朽、暮、弊、破、哭、愁、幽、折、荒、血、寒、泣、悲、凄、苦等字眼也随处可见,统计结果表明,上述字眼在李贺诗集中共出现440余次,平均每首诗出现两次,出现最多的为“老”字,其次是“寒”字, “断”字,“愁”字,“死”字。《谈艺录》另一方面由于李贺仕进无路,体弱多病,尽管是一个青年诗人,术特色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险韵奇字,风格同唐朝其他诗人迥然不同。

诗鬼李贺

常用鬼意象: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余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然而“鬼”字却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人们目为“鬼材”、“鬼仙”,这些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应当怎样评价,也成了一桩从古至今莫衷一是的笔墨公案。在李贺笔下的鬼魂世界中,有苏小小墓上幽冷飘忽的魂魄;有刘彻茂陵前夜闻晓无的马嘶;有南山的漆炬迎人,土旷萤扰;有冷雨中的秋坟鬼唱,恨血千年。[

人们为什么称李贺为“苦吟”诗人

因为李贺在年轻时就呕心沥血,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放在了写诗上,因此,早年去世,所以人们称李贺为苦吟诗人。

这是我的理解,希望能帮到你!

标签: 是怎么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