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明珠,康熙时期真的有明珠和索额图两位中堂吗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资讯1382

康熙时期真的有明珠和索额图两位中堂吗

有。

1、明珠

纳兰明珠(1635年—1708年),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重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

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2、索额图

赫舍里·索额图(1636年-1703年),号愚庵,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索尼第三子,孝诚仁皇后叔父。清代康熙年间权臣,世袭一等公。

崇德元年(1636年)前后,生于盛京。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四十年,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曾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

康熙帝继位之初,鳌拜擅权,索额图辅佐计擒鳌拜,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故深受信任。平定三藩时,赞画图谋,颇有功劳。

康熙中期,代表满清朝廷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征谋反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后期因参与皇太子之争,1703年5月被圈禁宗人府,9月21日因饥饿而死。

扩展资料:

明珠在康熙初年的时候担任康熙的侍卫,后来过了三年便被提拔为内务府总管,康熙五年升为弘文院学士,正式参与国家大事,升迁速度很快的,康熙七年的时候,就被升为了刑部尚书,明珠的升迁速度是很快的,没人能超越的。

而且,当时提议撤销三藩的就是明珠本人,当时的索额图等人还要康熙处死建议撤藩的人,不过最终平定了三藩,明珠也成为了康熙最为倚重的大臣,很多事情,康熙都是跟明珠商议。

明珠当时可以说很有眼光,当时康熙想要收复台湾,也是明珠最先提议出兵,彻底解决台湾问题,而且收复台湾后,也采用了明珠的主张,任用台湾的降臣,包括后来抵抗沙俄,明珠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明珠跟俄国人谈判,为签订《尼布楚条约》创造了条件。

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很多人弹劾明珠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但是,康熙只是罢黜了他的大学士身份,酌情留用,从此以后,在之后的二十年里面,明珠就待在家里,再也没有受到重用,最终病逝。

比起明珠,索额图一家可以说是大清的功臣了,索尼是康熙初年的辅政大臣,最初的索额图是一等侍卫,曾经跟着康熙皇帝一起除掉了鳌拜,所以很受到康熙的重用,后来升任大学士,跟明珠一样,备受重用,同时被称为索相,明相。

还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征准格尔,索额图功劳还是很大的,但是因为参与了太子之争,所以受到牵连,康熙四十二年的时候,索额图被处死,同时,康熙还否定了索额图的所有功劳,颇为凄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兰明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赫舍里·索额图

康熙时期明珠大学生,全名是纳兰还是叶赫那拉?

全名叶赫那拉·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1635年11月19日—1708年6月3日),叶赫那拉氏,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康熙朝重臣,词人纳兰性德父亲。

迎娶英亲王阿济格之女,起家蓝翎侍卫、治仪正,迁为内务府郎中,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

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恢复内大臣、光禄大夫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葬于今北京海淀区上官村。

扩展资料:

纳兰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

明珠没有什么显赫的家族背景,全凭自己的聪明干练获得了皇帝的重用。不过朝廷并不只是明珠的天下。另一位康熙同样倚重的大臣索额图也做着与明珠几乎一样的事情。

索额图的出身比明珠高贵得多,他父亲是大清国开国勋臣,康熙初期四大辅政之首索尼,他的侄女又是皇太子的生母。索额图很早就是康熙帝的亲信,身边也聚集了一帮党羽。

康熙对此并非全无所知,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可能让手下的势力集团一党独大,威胁到他的地位,保持平衡才是最重要的,但事情在两党争夺太子人选时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的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也是索额图的外孙,表现不太好,惹康熙皇帝生气。明珠便趁机大肆攻击皇太子,希望能够把他撤下来,将来让自己的外甥、康熙皇帝的长子胤褆继承皇位。索额图自然极力反对。

明珠与索额图之间关于太子人选的斗争,让康熙很生气。他可以容忍他们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却无法容忍他们动摇国本。

在当时,康熙对太子还是颇为看重的,因此首先拿攻击太子的明珠开刀,指使一名御史弹劾明珠贪污。

只弹劾明珠贪污,是有原因的。因为明珠当时党羽已成,如果直接弹劾他结党营私、动摇国本,那么必然会牵扯到明珠的党羽,而那些党羽为了自保,也必然 会想方设法保住明珠。

这样一来,康熙就很难办了,而只弹劾明珠一人,不牵扯到他人,那么明珠的党羽也就不会出头了,社会也就不会发生大的骚乱。

结果,明珠以“贪污受贿”的罪名被捕入狱,等待他的将是身首异处,家破人亡。但是明珠他想到了一个能够救自己的人,就是他的政敌索额图。

他让一个名为索党实际却是明党的官员上书弹劾自己结党营私、图谋造反。这听起来匪夷所思,因为贪污只是死罪,谋反却要诛九族,明珠是不是昏头了?

其实这是一步深谙政治奥妙的险棋。索党以为这是一个可以一举消灭明党的机会,纷纷附和上书攻击明珠。

可是康熙皇帝此时却犯了难:谋反可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必然会牵扯到明党其他人身上。人多势众的明党人为了保住自己,必然要下死力保住明珠,这样一来就不是明珠一个人在面对康熙,而是整个明党与皇帝对抗。

另一方面,在索额图和明珠两党相争的关键时刻,如果再处罚明珠,那就证明索党获胜了,必然造成索党一党独大的局面。这是康熙无法接受的结果。所以他必须保住明珠,保住明党与索党的力量平衡。

之后的事情果然如明珠所料。明珠一党为了保住自己纷纷上书为其辩护,康熙迫于形势,不得不对明珠高高拿起轻轻放下,只免去了明珠的大学士之位,不久又让他担任内大臣,依旧留在身边,在这个职位上明珠一干就是20年,直到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纳兰明珠:告自己谋反的宰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兰明珠

康熙王朝明珠怎么死的

病死的。

纳兰明珠(1635年—1708年),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重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

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来官复原职,但此后二十年没有再被重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纳兰明珠病故,康熙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

扩展资料:

纳兰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但是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却因“贪污受贿”的罪名被弹劾下狱。

明珠没有什么显赫的家族背景,全凭自己的聪明干练获得了皇帝的重用。

不过朝廷并不只是明珠的天下。另一位康熙同样倚重的大臣索额图也做着与明珠几乎一样的事情。

索额图的出身比明珠高贵得多,他父亲是大清国开国勋臣,康熙初期四大辅政之首索尼,他的侄女又是皇太子的生母。

索额图很早就是康熙帝的亲信,身边也聚集了一帮党羽。

康熙对此并非全无所知,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可能让手下的势力集团一党独大,威胁到他的地位,保持平衡才是最重要的,但事情在两党争夺太子人选时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的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也是索额图的外孙,表现不太好,惹康熙皇帝生气。明珠便趁机大肆攻击皇太子,希望能够把他撤下来,将来让自己的外甥、康熙皇帝的长子胤褆继承皇位。索额图自然极力反对。

明珠与索额图之间关于太子人选的斗争,让康熙很生气。他可以容忍他们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却无法容忍他们动摇国本。

在当时,康熙对太子还是颇为看重的,因此首先拿攻击太子的明珠开刀,指使一名御史弹劾明珠贪污。

只弹劾明珠贪污,是有原因的

。因为明珠当时党羽已成,如果直接弹劾他结党营私、动摇国本,那么必然会牵扯到明珠的党羽,而那些党羽为了自保,也必然 会想方设法保住明珠。

这样一来,康熙就很难办了,而只弹劾明珠一人,不牵扯到他人,那么明珠的党羽也就不会出头了,社会也就不会发生大的骚乱。

结果,明珠以“贪污受贿”的罪名被捕入狱,等待他的将是身首异处,家破人亡。

但是明珠他想到了一个能够救自己的人,就是他的政敌索额图。

干脆告自己谋反

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政治对手“救”自己一命呢?纳兰明珠要把事情搞大!

他让一个名为索党实际却是明党的官员上书弹劾自己结党营私、图谋造反。这听起来匪夷所思,因为贪污只是死罪,谋反却要诛九族,明珠是不是昏头了?

其实这是一步深谙政治奥妙的险棋。索党以为这是一个可以一举消灭明党的机会,纷纷附和上书攻击明珠。

可是康熙皇帝此时却犯了难:谋反可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必然会牵扯到明党其他人身上。人多势众的明党人为了保住自己,必然要下死力保住明珠,这样一来就不是明珠一个人在面对康熙,而是整个明党与皇帝对抗。

另一方面,在索额图和明珠两党相争的关键时刻,如果再处罚明珠,那就证明索党获胜了,必然造成索党一党独大的局面。这是康熙无法接受的结果。所以他必须保住明珠,保住明党与索党的力量平衡。

之后的事情果然如明珠所料。明珠一党为了保住自己纷纷上书为其辩护,康熙迫于形势,不得不对明珠高高拿起轻轻放下,只免去了明珠的大学士之位,不久又让他担任内大臣,依旧留在身边,在这个职位上明珠一干就是20年,直到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兰明珠

康熙年间明珠与大阿哥的关系

明珠是大阿哥的姑爷爷。

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日,纳兰明珠出生。其祖父叶赫那拉·金台吉是叶赫部统领,曾联合九部联军征讨建州女真,后在征战中败亡。

父亲叶赫那拉·尼雅哈率领叶赫部投降努尔哈赤,被授予佐领官职。金台吉的妹妹孟古哲哲是努尔哈赤的妃子、皇太极的生母,因此纳兰家族与爱新觉罗皇室有亲戚关系。

后来纳兰明珠娶英亲王阿济格之女,论辈分成为康熙皇帝的堂姑父。而大阿哥胤禔是康熙皇帝的长子,所以明珠是大阿哥的姑爷爷。

扩展资料:

1、明珠

纳兰明珠(1635年11月19日—1708年6月3日),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重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

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2、胤禔

爱新觉罗·允禔(zhi)(1672年-1735年),原名爱新觉罗·胤禔,清朝宗室、康熙帝庶长子,雍正帝长兄。母为惠妃纳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幼殇未齿序,故为皇长子。

曾从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因魇咒太子允礽,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

生于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兰明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禔

康熙时代明珠是满族吗

纳兰明珠(1635年—1708年),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重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求康熙时期那个明珠的资料介绍

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都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荣辱兴衰,有起有落。但是,由于他在从政晚期,被康熙帝罢相,导致关于他的许多资料都湮没不详。还有,因其子纳兰性德享誉文坛,常被人指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那么明珠似乎就是“贾政”了。这一切,都有待于从史料中逐一厘清,还原一个真实的“明珠”形象。

出身与发迹之谜明珠及妻觉罗氏诰封碑(拓片)北京西郊有一块《明珠及妻觉罗氏诰封碑》,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二十四日所立,上面记载明珠“初任 云麾使,二任郎中,三任内务府总管,四任弘文院学士,五任加一级,六任刑部尚书,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八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经筵讲官,九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十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佐领,十一任经筵讲官、吏部尚书、佐领,十二任加一级,十三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十四任今职。”所谓 今职,是指“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从履历上可以看出,明珠真可谓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了。于是,人们不禁会问:明珠究竟是何许人?是什么样的机缘促成了他在官场上的春风得意?

明珠的家族是满族非常有名的叶赫部,不过,到明珠出生时,这个部落早已成为明日黄花,风光不再。他的父亲尼雅哈只得了骑都尉,世职,不能给他带来什么特别的好处。只是由于历史渊源,叶赫家族与皇室还有着姻亲关系,使得明珠从小就有机会接近皇室。

明珠的岳父是多尔衮的 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他一生战功赫赫,但缺少政治谋略。多尔衮死后,他想继任摄政王,曾胁迫多尔衮的属下依附自己,结果被人告发“谋乱夺政”。多尔衮灵柩 回京,顺治帝亲迎时,他又携带佩刀,“举动叵测”。议政王大臣会议据此将其囚禁。阿济格竟然想挖洞越狱,并声言要放火烧掉监牢。后来,亲政的顺治帝宣布了多尔衮的十二大罪状,为绝后患,又将阿济格及其已获亲王爵位的第三子劳亲赐死,次子镇国公傅勒赫削除宗籍,其余八子均贬为庶人。很显然,明珠与阿济格之女成婚已是冒了极大的风险,这种姻亲关系绝不可能成为他在官场上扶摇直上的阶梯。

一切都要靠他自己。明珠为人聪明干练、善解人意,又通满、汉两种语言,能言善辩,遇人嘘寒问暖,善结人心。这才是他官场得意的重要原因。

康熙年间的纳兰明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官

纳兰明珠是康熙朝的重臣,后来因结党营私被康熙查处。罢去大学士之后,虽然后来官复原职,但是终其一生再没有得到康熙重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纳兰明珠的一生。

纳兰氏就是闻名后世的叶赫那拉氏,这个家族跟皇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叶赫那拉氏在明珠时期,已经十分没落了,但他与爱新觉罗氏密不可分的关系支撑这个这个家族。但明珠也很有才,当时淮扬水灾,他奉康熙之命与工部尚书一起前往调查原因,后来为抗击洪灾做出了很大的功绩,还在后来的三藩之乱以及平定台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是文武双全之辈,尤其是纳兰性德,更是“满清第一词人”,写出的词至今流传,可见他教子有方。纳兰明珠还是唯一一个卷入朋党还得以善终的。当时他贪财敛权,索额图自然不会放过,因此大加斥责,并请求康熙对其严惩的罪名被康熙惩处,后来纳兰明珠被捕入狱,可最终却还是被放了出来,并且官复原职。而他得到这么一个结果,居然是因为他告发自己通敌卖国。

明珠一死,那朝廷中只有索额图一家强大的势力,康熙肯定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所以康熙为了让明珠牵制索额图,就为明珠平反,也是因此明珠最后才能得以官复原职。虽然后来再没有受到重用,但至少这是他的最好结局了!

康熙朝大臣明珠的资料

明珠,字端范,姓纳喇氏,生于后金天聪八年(1634)。祖父金台石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继其兄纳林布禄为叶赫部首领,天命四年(1619)时,被英明汗努尔哈赤斩杀。其子尼雅哈、德勒格尔归顺后金,隶满洲正黄旗。尼雅哈初授佐领,后屡次从征有功。顺治时改授骑都尉世职,康熙三年(1664)卒,长子振库袭职。 明珠为尼雅哈次子,顺治时初任侍卫,后任銮仪卫治仪正,又调内务府郎中。康熙三年升为内务府总管大臣,“掌内务政令,供御诸职,靡所不综”,成为宫廷事务的最高长官。康熙五年(1666),任内弘文院学士,参与国政。 康熙六年(1667),玄烨亲政,明珠更被重用。次年,任刑部尚书。他奉命和工部尚书马尔赛调查淮扬水患之处,并会同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官,到兴化县白驹场地方查勘。返回后,向康熙帝报告说:旧有闸口四座,所出之水,由牛湾河入海。后因禁海填塞,水路受阻,淹没田地。因为白驹场离海甚远,并非沿海地方,不应堵塞,应速疏通河道,将四闸开通,积水可尽放出。另外,仍可设置板拦,一遇发水,即行开放,地方不致淹没,居民也不必迁移。明珠等人又查明清口是淮河、黄河汇合处,如果黄河水泛滥,势必越过淮河,而淮河水弱,黄河水中泥沙,将阻塞河道。因此,他建议:将黄河北岸挑挖引河,以备蓄泄,使泥土逐水而下,保证运道畅通无阻。康熙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对解除水患,保护运道畅通,具有积极作用。十二月,传教士南怀仁认为吴明烜推算的康熙八年历书中,差错很多。明珠与其他大臣奉命前去测验。测验结果,吴明烜推算错误,南怀仁推算正确,都符合天象。康熙帝决定采用南怀仁的历书,并任命他为钦天监监副,掌管天文历法事务。 康熙八年(1669),惩办了鳌拜以后,明珠参与消除鳌拜集团及其影响时,为朝廷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建议。康熙九年,明珠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十年二月,充经筵讲官。八月,建议停止盐差御史巡历地方之例。十一月,调为兵部尚书。康熙十二年(1672)正月,康熙帝在晾鹰台检阅八旗甲兵。在明珠的指挥下,军容整肃。康熙称赞“此阵列甚善,其永著为令。” 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都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荣辱兴衰,有起有落。但是,由于他在从政晚期,被康熙帝罢相,导致关于他的许多资料都湮没不详。还有,因其子纳兰性德享誉文坛,常被人指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那么明珠似乎就是“贾政”了。这一切,都有待于从史料中逐一厘清,还原一个真实的“明珠”形象。 出身与发迹之谜 北京西郊有一块《明珠及妻觉罗氏诰封碑》,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二十四日所立,上面记载明珠“初任云麾使,二任郎中,三任内务府总管,四任弘文院学士,五任加一级,六任刑部尚书,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八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经筵讲官,九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十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佐领,十一任经筵讲官、吏部尚书、佐领,十二任加一级,十三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十四任今职。”所谓今职,是指“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从履历上可以看出,明珠真可谓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了。于是,人们不禁会问:明珠究竟是何许人?是什么样的机缘促成了他在官场上的春风得意? 明珠的家族是满族非常有名的叶赫部,不过,到明珠出生时,这个部落早已成为明日黄花,风光不再。他的父亲尼雅哈只得了骑都尉,世职,不能给他带来什么特别的好处。只是由于历史渊源,叶赫家族与皇室还有着姻亲关系,使得明珠从小就有机会接近皇室。 明珠的岳父是多尔衮的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他一生战功赫赫,但缺少政治谋略。多尔衮死后,他想继任摄政王,曾胁迫多尔衮的属下依附自己,结果被人告发“谋乱夺政”。多尔衮灵柩回京,顺治帝亲迎时,他又携带佩刀,“举动叵测”。议政王大臣会议据此将其囚禁。阿济格竟然想挖洞越狱,并声言要放火烧掉监牢。后来,亲政的顺治帝宣布了多尔衮的十二大罪状,为绝后患,又将阿济格及其已获亲王爵位的第三子劳亲赐死,次子镇国公傅勒赫削除宗籍,其余八子均贬为庶人。很显然,明珠与阿济格之女成婚已是冒了极大的风险,这种姻亲关系绝不可能成为他在官场上扶摇直上的阶梯。 一切都要靠他自己。明珠为人聪明干练、善解人意,又通满、汉两种语言,能言善辩,遇人嘘寒问暖,善结人心。这才是他官场得意的重要原因。 三大功绩 平定三藩 清初,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并列为“三藩”。在对待“三藩”撤与不撤这个重大问题上,唯有明珠与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极少数人,坚决主张撤藩,与帝意完全一致。康熙帝认为:“吴、尚等蓄谋已久,今若不及早除之,使其养痈成患,何以善后?况其势已成,不若先发制之可也。” 当吴三桂发动叛乱时,朝廷有些人吓得惊慌失措。大学士索额图等人主张处死倡议撤藩的明珠等人,康熙帝严加拒绝。明珠竭诚效力,积极参与平定三藩叛乱的活动。康熙十九年闰八月,在处理尚之信属下兵丁时,给事中余国柱认为:尚之信标下官兵,应即撤回,三总兵官标下兵丁应予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认为:尚之信标下官兵应分入上三旗中,令驻广东,另设将军、副将军管辖。三总兵官标下兵丁,有愿为兵者为兵,愿为民者为民。康熙帝则认为:尚之信标下官兵均分八旗,另设将军、副都统管辖,分散其力量,日后或撤或迁比较容易。二总兵标下官兵仍驻广东,归将军管辖。裁去另一总兵标下官兵。他便征求明珠之意如何?明珠主张:尚之信标下官兵共十五佐领,分入上三旗,每一旗五佐领,为数不多,不必分隶八旗。以后若撤回迁移,亦不论旗分调取,有满洲大兵押送,分入上三旗办法可行。康熙帝表示同意:“既如此,不必分入八旗。尔等可改票来奏。”在处理耿精忠等人时,依照刑律应凌迟处死,其同伙董国瑞等十九人应立斩。明珠上奏:“耿精忠之罪,较尚之信尤为重大。尚之信不过纵酒行凶,口出妄言;耿精忠深负国恩,擅自称帝,且与安亲王内多有狂悖之语,甚为可恶。”随后又奏:“此内有陈梦雷、金镜、田起蛟、李学诗四人,犯罪固应处死,然于应死之中,尚有可宥之处。”康熙帝命议政王大臣会议集议。于是陈梦雷等四人,免死,给与披甲新满洲为奴。 三藩之乱的平定,巩固了清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维护了全国的统一,在此期间,明珠的工作是有积极意义的。 康熙十四年,明珠调任吏部尚书,十六年,晋升武英殿大学士。从此明珠与索额图势均力敌,共理朝政。到康熙十九年索额图解任,由明珠一人佐理朝政,一直延续到康熙二十七年。在这九年时间里,恰值清朝承“三藩”之乱后恢复经济,明珠发挥了他的政治才能。 收复台湾 平定“三藩”叛乱以后,康熙帝开始解决台湾问题。康熙二十一年(1682),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请自行进剿台湾。康熙帝征询大臣意见,明珠认为:“若以一人领兵进剿,可得其志。两人同往,则未免彼此掣肘,不便于行事。照议政王所请,不必令姚启圣同往,着施琅一人进兵,似乎可行。”明珠进一步指出当时的形势:“郑经已死,贼无渠魁,势必衰微。”康熙帝同意明珠对形势的分析,表示“施琅相机自行进剿,极为合宜”。施琅攻占台湾后,便疏陈善后意见:台湾有地数千里,人民十万,其地十分重要,如果放弃,必为外国占据,奸宄之徒可能窜匿其中,应该设官兵防守。康熙帝认为:不能弃而不守,但镇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当之策。于是命议政王大臣会议。明珠代表议政王大臣奏报:施琅请守已得之地,设兵防守为宜;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陈允华等头目及近族家人,不便安置在外省,应带来编入旗下。康熙帝表示同意。明珠还上奏:施琅之功实大,应加封为侯,授为将军,其属下官兵应加等议叙。康熙帝认为“此议甚当,即依行”。在统一台湾的战争中,明珠是康熙帝的得力助手。

标签: 中堂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