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著名将领袁崇焕,末代王朝中的悲情英雄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038

导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于一个古老的国家而言,这种舍己为人,无私为国的精神传承了千年。铺展开历史的画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便显现出来,这些人行大义,为大道,他们的出现使得人性的光辉不断涤荡着笼罩社会的乌云。让我们相信世间终将美好。袁崇焕,末代名将,他在历史的画卷中便是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做为明朝风雨飘摇时期的支助,力挽大厦于将倾,却最终逃不过命运弄人的安排,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绝代的英雄。或许就连袁崇焕自己也不曾会想到,自己一生忠义为先,却惨死在了誓死效忠的帝王刀下,成为了帝王猜忌的一个牺牲品。


力王狂澜的袁崇焕,功勋赫赫

或许大家对于袁崇焕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袁崇焕是一个武将罢了。真正了解明史,特别是明末这段历史的才会知道,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袁崇焕其实一开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人代表,他吟诗作对,著书立言,他的文学作品还有幸存于世的。并且从一开始步入仕途,袁崇焕也是一名文官。不过国家风雨飘摇,内部局势暗流涌动,外部满族人虎视眈眈,多次举兵侵袭明朝边境。可以说在快要国破家亡之时,袁崇焕挺身而出,毅然投笔从戎从一个文官奔赴战场。


身着文人官服的袁崇焕画像


不过正是这样一个中途入伍的将军,以一己之力使得大明王朝得以有喘息之机,使得明朝的历史能够多续写几年。弃笔从戎的袁崇焕,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置因为战乱四处逃窜的百姓,他们原本在关外有着安定宁静的生活,却不幸遭遇战火。做为大明王朝的百姓,袁崇焕不忍丢下他们,同时为了保护流民,袁崇焕下令修筑防御工事,加筑城墙,免费百姓再遭遇逃亡之苦。


在袁崇焕为将之时,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早已微弱不堪,由于宦官乱政,官员队伍早已良莠不齐,欺压百姓,不作为,制造冤假错案的官员大有人在,可以说明朝的内政早已病入膏肓。政局如此,军队自然不必多言,百姓之中青壮年极少愿意从军的,并且又经历多次战争,许多年轻强壮的人早已战死沙场,到后来明军队伍之中大部分都为老弱之人。


袁崇焕指挥军队与清军作战图


不过也正是这样一支军队却在袁崇焕的带领下焕然一新,他整顿纲纪,补充新兵,同时加强军队训练。在军事器械方面,明朝之时火炮早已被运用于战争,其威力巨大,是当时的一大作战优势,所以袁崇焕不惜花费重金购入了十三门大炮。正是袁崇焕的这一系列措施,使得他击败一代雄主努尔哈赤,并且还将努尔哈赤造成重伤,最后这位满族雄主不治身亡。袁崇焕的军队成功阻止了满族南下入驻中原的脚步,后来又拒皇太极于关外,使得皇太极十多年内没有丝毫进展。袁崇焕也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战神,使得大明子民重新有了收复河山的希望。


官场多次沉浮遭遇阉党算计

中原几千年的历史似乎都摆脱不了这样一个规律,忠臣义士,爱国名将总会遭遇奸臣陷害,致使官场沉浮。这样的人许多,比如战国时期的李牧,廉颇等,又如南宋岳飞,而袁崇焕自然也逃脱不了这一种宿命。


在战场奋勇杀敌的袁崇焕


袁崇焕以文官入仕之时,不幸遇上了明朝时期最为遗臭万年的奸臣魏忠贤,这位掌管东厂的阉人,在朝堂之上呼风唤雨,只手遮天。袁崇焕一入仕便有东林党争,当时虽然魏忠贤并为全部掌握大权,但是他为了扶持党羽拉而拢朝中大员,魏忠贤对袁崇焕就明确表示过想要让他加入自己的阵营。为人正直的袁崇焕自然不愿于佞臣为伍,同时又不希望参与党争,这使得魏忠贤对于袁崇焕产生了敌意。


袁崇焕后来成为武将以后,成功抵御满人入侵,战功显赫,到了凯旋而归,论功行赏之时,连袁崇焕的副将都得到了极为厚重的犒赏,唯独袁崇焕一人,徒有功劳,却未受封赏。袁崇焕本也不是爱惜功名利禄之人,可是自己不但没受赏赐,却遭遇弹劾,这使得袁崇焕愤慨不已,直接辞官归乡。


阉党头目魏忠贤


好在后来明思宗朱由检登基,也就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他清算东林党派,为一些陈冤旧案平反,同时召回一众因为魏忠贤打压而就流放或者辞官的大臣,袁崇焕也因此再度被启用,统帅军队。


功高震主又遭遇奸臣,猜忌致死

做为一个忠君爱国之人,袁崇焕本以为再度启用迎来的将是自己实现伟大志向,收复河山,重振国家的时候。他不曾想到的是,这次他迎来的却是自己最后的旅程。在袁崇焕惨死前的一年,皇太极再度发兵企图入主中原,当时满族八旗出兵约十万左右,包围了明朝都城北京。明朝都城局势危急,袁崇焕为了解救帝都,从山海关昼夜行军。最终成功解救京城被围困的危机。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


可惜的是危机一解除袁崇焕就遭遇了诽谤,这也是他后来所背负的通敌叛国的罪名。因为袁崇焕驰援帝都,造成山海关空虚,满族趁机叩关,使得满族军队顺利进入关内。虽然满族入关确实与袁崇焕带兵入京有关,但是不这么做的话,或许帝都早已被攻破,明朝皇族早已沦为满族的阶下之囚。


因为袁崇焕驰援而叩关的清军


仔细探究的话其实不难发现袁崇焕之所以会背负上通敌叛国的骂名,有着两方面的原因。第一虽然崇祯对东林党羽进行了肃清,可毕竟它盘根错节,早就已经如乱麻一般难以斩除,所以朝中依旧残留有魏忠贤的党羽,借此机会他们诬告袁崇焕有通敌嫌疑。而另一方面明思宗朱由检本身生性多疑,袁崇焕多次力保大明江山,功高震主,同时掌握兵权,使得崇。祯觉得自己很难掌控于他,猜忌于他,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最终酿成了袁崇焕的悲剧。他被以叛国定罪,并且施行了古代少有施行的凌迟之法。


忠勇爱国却遭唾弃,有人冒死为其收尸

凌迟是酷刑的极致,而袁崇焕就是在这样的酷刑中,一刀一刀的割在他的身上。大明律法极为残酷,而据历史记载袁崇焕被施以极刑整整被割了三千五百四十三刀,它刷新了大明律法的记录,并且再也没有人比袁崇焕被施以的极刑还残酷的。


影视剧中被行刑的袁崇焕


关于明朝历史的书籍就明确的记载了,袁崇焕被凌迟那天,通往法场的路两边,聚集了近万人。帝都的百姓因为常年就在皇城脚下,所以对于皇帝所言极为信赖,而他们也以为袁崇焕是一个通敌叛国的佞臣,对于这样一位国家罪人这些人极为唾弃于袁崇焕,他们不知道的是眼前这位是为他们战场上不断厮杀的英雄。我想当时到法场时,袁崇焕已对于那些不明,心里又会是怎样一种悲哀。


幸好正义从来不会缺失,只不过有时迟到罢了。袁崇焕的尸体一直无人敢收敛,直到一个普通人悄悄的替他收敛了尸体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可能唾弃了一位真正的国家英雄。因为替袁崇焕收尸被看见将性命不保。,一个人又有什么理由冒天下之大不韪,做这样一件事?其中有什么利可图?况且还可能丢掉性命。只有心中有着对英雄真真实实的敬重,有着对道义实实在在的担当,才可能催动得起内心那万死不辞的力量。


人们为袁崇焕修坟墓


我想对于这位淹没在历史中的而言或许是人性,和道义催使他这么做。这样的人,只要有一个,也能证明人不都是那样坏,只要有一个也能让人们心中充满坚信和希望。这就是道义的力量,也是那些做出了千秋之事的平凡人的伟大和不朽。


结束语


对于袁崇焕这样一位悲情英雄而言,虽然他最后被自己效忠的帝王所抛弃,甚至于被自己付出生命所保护的百姓误解,但是他的意志,他的收复河山,报效国家的决心依旧从来没有动摇过。凌迟之行,带给他的是身体上的剧痛,但是真正真正一刀一刀割疼他的,是自己仿佛已经看到自己的家国已经将不复存在的伤痛。


我想一个人可以选择平凡,为可以选择伟大,而袁崇焕做出的抉择是伟大的。从他弃笔从戎开始就注定了他这一生于报效国家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可惜的是他难以实现自己的壮志,同时又不得为国战死沙场,只能以一种悲情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