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杀侄夺位,其他八大藩王虎视眈眈,后来为什么都臣服四哥?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头条1481

明朝初年,建文帝登基不久就开始着手削藩,前后有五位藩王落马,到燕王朱棣的时候,朱棣被迫以区区八百亲兵起兵靖难清君侧,并最终成功夺位,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朱棣登基后还未坐稳时其他藩王为何没有趁机造势,效仿朱棣靖难,起兵反燕,?要知道,在靖难之时宁王朱权就拥有不下于朱棣的武功和实力!为何最后都顺从于朱棣统治。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藩王开始并无反心,建文削藩后,人人自危

建文帝刚登基的时候其实藩王们并没有反心,一是朱允炆是朱元璋亲自扶上位的正统皇位,得位很正,第二,朱允炆之父是朱元璋嫡长子朱标,朱标在世时非常友爱兄弟,大家就算看在朱标的面上也不会想着对付朱允炆,而且在其后落马的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五位藩王都是丝毫没有抵抗的,其中湘王朱柏更是被逼的全家自焚也没有想着去起兵造反。这个时候其他藩王已经是人人自危了,生怕哪天建文帝的刀就斩向自己。


其实,在建文帝准备向朱棣下手的时候,其他藩王都在观望,因为大家都知道燕王,秦王,宁王这几位都是手握重兵镇守边塞的重要藩王,实力是诸多藩王中最强的几个,如果燕王朱棣都倒下了,那么其他实力弱小不通兵事的藩王就更无力抵抗建文帝的狠辣削藩手段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大家都在观望事情进展,都在等朱棣的动作,如果朱棣也倒台了,那么如宁王,秦王这两位其中一个必定会出手,哪怕只是为所有兄弟姐妹们着想,他们也不会让朱元璋的儿子们全部落难。所以说,的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了所有藩王的“同仇敌忾”,尤其是在湘王死后,大家就算没有明着支持朱棣,心里也是希望朱棣能成功的,因为朱棣上位肯定比朱允炆当皇帝更符合诸位藩王的利益,所以首先是建文帝倒逼的诸位藩王团结。


朱棣本身实力是诸王中最强的一个,在靖难战争中势力又不断变得更强

朱棣的靖难之役,对于明初的普通官员来说,不过是明朝内部的权力转移而已,不像外族入侵,会造成大家的同心协力,同仇敌忾,尤其是朱允炆刚登基不久,还没有建立起内部的铁板一块,所以说,对于朱棣来说还是有隙可趁的,而且朱允炆登基后重用儒臣,文士,而不亲近武将,所以对于武将集团来说,当然是本身就军伍出身的朱棣上位更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朱棣在靖难之役过程中不断创立封赏新的军功阶层,得到了很多反对建文的朝廷军官们的支持,把利益绑在了一起,朱棣的势力就这样在不断滚雪球中越变越大,早已超过了其他藩王的实力,比如朱允炆少数信任得过并委以重任的李景隆,就可能和朱棣接触过,眼睁睁看着朱棣攻入城中而无所动作。


朱棣登基后立刻恢复了建文时期废除的几位藩王王位,并提高了诸位藩王薪资待遇和地位

登基后,朱棣其实也怕其他藩王会趁机效仿他的作为,所以他也开始着手“削藩”,但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后朱棣比建文帝聪明多了,他采取更加柔性的手段,比如通过提高藩王的俸禄地位来换取收回藩王权力,通过实行政府改组,悄悄减少藩王封地的官署和守备等比较软性不激烈的方式,实际是提高待遇,减弱了藩王军事能力,让诸位那个变成了没有牙齿的老虎,把大量的地方权力集中收回到皇帝的手中,从此藩王就被限制于皇帝可控的范围内了。其他本来就没有实力的藩王更加不会想着去造朱棣的反了。


何况,在当时老大老二老三都去世的情况下,朱棣已经是当时最年长的藩王了,其他八王都算是朱棣的弟弟,属于关系比较亲近的自己人。在登基后朱棣把都城定在了自己的老巢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都,把支持自己的追随者和投降过来的人都一起迁到了北京,把原来建文的班底大部分留在了南京陪都,从而加强了明朝的政治稳定,彻底坐稳了朱棣的江山,从此之后,其他诸王就算有心,也已经没办法威胁朱棣的位置了,这就是朱棣能在夺位后,其他藩王顺从的所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