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孔子作文800,求以“走进孔子”为题800字作文

文史通5年前历史故事知识973

祭奠孔子的作文800字

  今天下午,我们到多媒体教室观看了四年三班的共读《孔子学堂》纪念日活动。活动中,他们表演了许多节目,有乐曲演奏、时装表演……知识竞答,还有小品——《给孔子老师拜寿》……其中,有一个活动表演的既生动又搞笑。那就是小品《给孔子老师拜寿》中的“曾子杀猪”。

  这时,“曾子”牵着一头胖乎乎的“猪”,大摇大摆地出场了。他生气地说道:“都怪家里那个笨媳妇,答应要给孩子吃猪肉……”接着,他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

那头“猪”,做出很可惜的样子叹息道:“哎,我这一头猪毛色发亮,四肢健壮,就这样把它给杀了,真是太可惜了……”看到这,我心想:这头“猪”一直这样弯

着腰,一定很累吧!曾子又接着说道:“今天是孔子老师的寿辰,我不如把这只‘猪’给剁了,送给孔子老师吃吧……”看到这里,台下传来了犹如春潮一般的笑

声,汹涌而来。有的同学笑得久久直不起腰来,有的同学则仰着头直拍大腿哈哈大笑,我也忍不住捧腹大笑。

  还有一个最精彩的节目,那就是古筝演奏。我一看大屏幕,看到是两个人一起演奏。我很惊讶:两个人一起演奏,那难度可就大了,如果两个人的速度不一致的话,

那样就很容易出错。开始演奏了,优美的琴声传入我的耳朵,我被那琴声吸引住了,陶醉在音乐里。演奏完后,我不禁赞叹道:“这首曲子真动听啊!”

  到了最后,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祭拜孔子,接着再分红鸡蛋吃。

  这场活动真有趣!我想四年三班的同学和黄老师为了这场活动,肯定也花了不少心思去排练吧!

关于孔子的智慧作文,800左右

下面几篇都是跟孔子智慧有关的作文 你可以自己修改 望采纳。谢谢!

有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看见一个孩子掉进了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的跳下河将那个孩子救了起来。事后孩子的父亲将一头牛送给他来表示感谢,他欣然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而孔子的态度却令人大跌眼镜。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能收下,这样就能鼓励更多的人去帮助别人。”

  孔子的态度,想必也会令今天的大多数人吃惊吧。因为我们印象中的儒之大者应当是视金钱如粪土的,孔子不是说过“君子固穷”的话吗?而在这个故事中,孔子不但没有提倡做了好事不留名,反而鼓励他的学生接受别人的物质感谢,我们的孔子究竟是怎么了?

  翻开《论语》,我细品其中的每句话,渐渐悟出:孔子的思想之所以流传千古,其重要原因便是他对于人性的尊重。

  即便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也与“利”字紧密相关,更何况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可是人性不会变。千百年过去了,孔子被后人塑造成了一位圣人的形象,而我想当时的孔子也与常人有着同样的人性的吧。他也向往殷实的生活,也希望掌握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和常人一样愿意享受“曲肱而枕之”的惬意。“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孔子明白:爱财,喜欢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人性的必然,但对人性不加节制则会惹得社会动荡不安。如何解决这二者的矛盾呢?智慧的孔子便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君子”的人,君子的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敬。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君子是有条件的。孔子的告诉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群而不党。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希望被别人称赞和尊敬也是人类的天性,所以一定会有人自愿朝君子的至高境界奋斗。孔子了解人性,尊重人性,又合理地引导和节制人性,懂得如何利用人性去实现他的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是孔子的智慧。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成为了历代统治者手中的工具,给人的感觉便变了味儿。董仲舒的一句“君权神授”让儒家迅速崛起并成为了封建思想界的“盟主”,但同时也使他失去了在百家争鸣中丰富自己的机会。儒学发展到宋,自以为得儒学之真谛的朱熹竟喊出一句“存天理,灭人欲”,让儒家完完全全沦落为统治者脚下的媚态十足的走狗。还好历史是清醒的,也是公正的,千年过去,炎黄子孙们没有被那些已被改装得面目全非的儒学迷住双眼,我们都在尽力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而并非争着灭绝人性。

墨家的兼爱忽视了人性,法家的酷法扼杀了人性,道家的逍遥放任了人性,只有孔子的儒家恰到好处地尊重了人性。我想:这种尊重正是一种“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随和,一种“依乎天理,顺乎人性”的自然,一种足以使儒学流传千年而始终生生不息的智慧。

两千五百年来,孔子的好学精神和不断追求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特色。今天我捧起《论语》,细细品读,从中感悟孔子老师的智慧。

孔子老师自古以来第一人,把教育贫民化。在孔子之前,只有大夫以上的人及其子弟可以接受教育。孔子老师广收弟子,不管富有,还是贫贱,只要求学,来者不拒。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带上十条肉干作为微薄的学费也是可以的。从此,家境贫寒的孩子只要有志向,就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了。孔子老师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历史,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民族的兴旺。真乃中华民族的功臣也。

子曰:“君子不噐。”人不是一种器皿,只有一种用途,君子要具有各种能力。

孔子老师注重因材施教。对于性格不同的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孔子给予了不同的答案,目的在于针对不同的学生缺点加以相应的引导,从而使他们在日常行事中着意改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习是要经常复习的。孔子老师在知识的学习上,强调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他教育学生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勤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以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习有三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到了晚上,学《易》,《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一遍遍的翻阅,把连接竹简的牛皮绳都磨断了,这就是“韦编三绝”成语的来历。孔子以自己的行为告诉后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是学做人。孔子尤其重视通过自省来向优秀的人学习,提升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任意三个人当中就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这是一个清醒而又胸怀宽广的人才能说出并能做到的事情。“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教育学生并非单单传授知识,更着眼于学生品行、道德、立世之道的教化。孔子自己高尚的道德修养使他成为“万世师表”“圣人”。他的言传身教给予学生更重要的启迪,让学生在富有人情味的关爱中成长。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题记  

孔子,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人说他之于中国,正如耶稣之于西方。的确,两千年了,他的言论中透出的道德准则时时刻刻影响着国人,   

 谈孔子、不能不谈《论语》、《论语》一书集中阐释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论语》中“仁”字出现一百零九次,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论语》在阐释“仁”的时候,绝不是一味空洞的说教;相反,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脉脉的温情。我曾经长久的感动于《论语》中的一则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简单不过的情节,却像寒冬的热酒,让人暖到心里。是的,孔子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视人的生命和健康高于一切的仁者。无论这个人是达官贵族,抑或贩夫走卒,他都一样的关心和爱护。正是这份悲天悯人的情怀,成就了孔子,也成就了他的《论语》。    

孔子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多么深刻地阐述出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这不仅仅是孔子对君子、小人最直接的分类标准,更是他对每个仁人的期待。试想想林则徐,他因虎门销烟而标榜史册,但也因此而被道光皇帝贬谪流放。但是他毕竟是“坦荡荡”的浩然君子,在新疆依旧为民众挖水渠、兴水利,修建了造福一方的“皇渠”。即使不再为官,他也从未违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信条。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而孔子自己也是一位既爱山又爱水的仁智之士。其实,《论语》中阐述的那些基本规范,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智慧,一种从极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对《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高度赞许,认为“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数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我们怎能不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而由衷骄傲?  

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88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3种不同字体的“和”字,表达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理念。孔子是上天赐予世界的一份瑰宝。他,将仁爱的明灯高悬千古,把智慧的种子播撒四方。而《论语》,是孔子对人生对世界最本质的感悟,陪伴着悠悠长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双襟抱礼,两鬓斑斑。一生辗转,华泽后延。  

这就是孔子,一代士大夫,一代中国真正称得上的学者,一个在后人心中永恒的智人。  

   

我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并称,但三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不同,孔子的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曾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各国各民族发生过重大影响。那么,对今天人类社会,以致将来人类社会能否还会有重大影响呢?孔子的儒家思想无疑仍会在当今、甚至相当长的时期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这就是说,当今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实现“和平共处”,即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而大之就是要解决好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儒家的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十分有益的资源。

儒家的“仁学”为协调“人与人”(包括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提供宝贵的有价值的资源

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这种“爱人”的思想从何而有呢?《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仁”的精神不能只停止于此,《郭店竹简》中说:“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继之爱人,仁也。”非常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亲,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作“仁”。“孝之放,爱天下之民”。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这就是说,孔子的“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民”,要“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作“仁”。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的好解释。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费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解释,他说:“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爱之心的礼乐是虚伪的,所以孔子认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照一定的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中,社会就会和谐安宁了。这种把追求“仁”的要求作为基础的思想实践于实际生活中,就是《中庸》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要求我们追求哲学上的最高原则,即“仁”;“道中庸”要求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实现于日常生活中,而“极高明”和“道中庸”是不能分成两截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理想“内圣外王之道”。中国传统认为只有道德人格最高尚的人(内圣)才宜于作“王”,而道德人格最高尚的人不能只是“独善其身”,而必须兼利天下,所以《大学》中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连成一个系列。我认为,孔子和儒家的这套思想,对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治国、平天下”应该行“仁政”,行“王道”,不应该行“霸道”。

孔子的“仁学”理论虽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形上学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一条准则,使“人与人之间”并扩而大之,使“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相处,无疑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孔子倡导的“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重要规律,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要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他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能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这就是说,孔子把“和而不同”看成是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分歧时处理事情的一条原则。这一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因文化上的不同(例如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上的不同)而引起的矛盾、冲突,把“和而不同”作为解决纷争的原则应更有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这种思想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该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在对话(商谈)和讨论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的相互“认同”的过程。这种相互“认同”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不同民族和国家由于地理的、历史的和某些偶然的原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正因为有文化上的不同,人类文化才是丰富多彩的,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互补和互动的格局。我们必须努力追求在不同文化之间通过对话,实现和谐相处。

作文 我心目中的孔子800字

我心目中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虽然他已经不在我的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记得,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的我对孔老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许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当中,还是比较适用的。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需要借鉴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做人的基本标准之一。

我读了孔子的生平,对孔圣人的做人这方面是值得比较称道的。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差事作的井井有条。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的。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达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师,他也是我身边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当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标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自己的弟子时那么的有礼,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俨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过路的老人。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从小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经扎根于我们以及身边人的心目中,让我们更有选择的去继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我心目中的孔子

在孔子墓前,凝视着那荒草掩盖下的巨大土堆,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毁也罢,誉也罢,风风雨雨,他都默默无言地独自承受。他不会再爆发,也不会灭亡,只是在那里、在世人的毁誉中,把血肉变成了白骨,但谁都不会无视他思想的存在。

坚强如他。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的苦难,却始终坚强乐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有人生的苦难都如同烈火淬钢般催熟他年轻博大的思想,个人的苦难比起大道之不行又算得了什么。可是,在那个功利霸道横行的时代,没有哪一个君主能够施行他的主张,他就那样孤独而倔强地坚持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毫不绝望、不知疲倦地周游列国、传道授业,渴望大道能够在未知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宽厚如他。在一个秩序混乱的泱泱大国里,他的思想维系了一种最起码的社会和人性的平衡。他历来主张政教分离,“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绝不把希望寄托在毫无根据的来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对生命本身的敬重作为“为政”的起点和终点;“以直报怨”,以此张扬生命的尊严,决不隐匿自己的不满和仇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他终生追求的理想,那里,没有阶级、没有等级,有的只是老者、朋友、少者。

兼容博大如他。他从来就没有说过,信我者得富贵,不信我者入地狱的话。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走进中华文化800字作文

文化是民族的符号。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文化的复兴也随之摆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面前。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虽历尽沧桑,仍然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传居功厥伟。文化不绝,民族就不灭。在这个意义上,传承、弘扬我们的文化,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首要任务。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经典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神州大也,处处弦歌之声,诵读经典,蔚然成风。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时代正在悄然来临!所谓文化自觉,是指认识并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代加以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文化展开平等对话,取长补短,和谐共处。文化自觉带来的将是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将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间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蜂起,出现了中国文化史的第一个高峰,也由此奠定了中华古文化坚实的基础。其中,儒家学说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派学说。

儒家学派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的重要一家,居十家之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论语》、《孟子》、《荀子》等著作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品。

其中,《论语》是最适合我们八年级学生的著作,。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它的中间点上他一手创建了影响身后二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开山鼻祖。孔子之前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孔子之后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儒家思想是真正傲视百代的大智慧。了解儒家精神,就能透彻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核,就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

孔子名言为题目的启发作文800字

1.“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孔子待人名言]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名言故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那个国家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洋妞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的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被太阳晒黑了。

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无论做任何事,我们都要设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正如孔子所言: “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2.“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学习名言]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多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名言故事:这里介绍一则中国乒乓球队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当中国队蝉联世乒赛男女团体冠军后,“中国独霸影响乒乓球发展”的老调再次响起,对此中国国家队总教练蔡振华笑着驳斥说:“这个说法不成立。三人行,必有我师。”

蔡振华指出,国际乒联进行的大球、11分制以及无遮挡发球等改革并不是为了照顾中国而“专门”设计的。他说:“新规则对大家都很公平,刚出台时对我们的冲击也非常大。但关键的是如何适应那些规则、虚心地去学习、研究应对策略,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自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被不少国内球迷批评说“偏心”、故意遏制中国。他日前也表示“中国独霸不足畏”,他本人并没有对中国选手连续夺冠感到忧虑,相信观众也不会。

蔡振华说,中国乒乓球历来战绩不俗,是因为始终虚心向其它国家学习,在技术上保持领先。

“早些年,我们鼓励退役的运动员到国外打球,就是想通过他们作为窗口,了解国外的独特训练模式。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学习,例如我们要学习韩国选手敏捷的步法等。”

“其实,我们领先于世界的原因在于我们有高素质的教练组,多年来能够在技术上不断创新、研究、发展,给运动员进行非常细致的技术指导,”蔡振华说,“我们在技术创新上不怕冒险,可以说始终走在世界最前列。比如说王皓的直拍横打,我们就敢于让他去尝试。”

“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才储备,我们从去年起就已经准备好了,届时的奥运人选都已在国家队里,在我们的视线之内了。当然,我们也欢迎多冒出一些新人来充实队伍。”蔡振华说

请教『写有关孔子的作文』800字有关孔

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三岁是父亲离世,十七岁时母亲又离开人间,但他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凭着他受到的教育,开办私塾,把自己学到的和积累的知识教给他的学生,被他所教育过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民家,而他免费教育他们,让他们也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孔子的品行优良,他根据学生的性格来不同的教育他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他的谦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展现了他教育学生的方法。

  不只是中国,其他国家的人也了解孔子不少,他一生教过多达三千名学生,而着名的就有七十几个个,他是多么无私。在国外,还创办了许多孔子教育学校,这说明孔子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很大,他是多么伟大。他55岁时率弟子一起周游其他列国,把自己的教学方法介绍给其他列国,可是他们一行人在周游过程中多次被困遇险。

  孔子把“任”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仁”可以将它理解为对人的关心,"义"则是道德,他讲求学生道德好,对他人关心关爱,他的学生把他说的名言名句记录下来,流传至今,这些育人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值得老师学习。

  孔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他用自己的行动使他成为了风靡全球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国历史上重重的画上了一笔,在许多人的心上画上了一笔。

请教『写有关孔子的作文』800字有关孔子的作文

在我的印象中,孔子恐怕是最伟大的人了.孔子,你是我人生道路上的照明灯,引领我走向光明.

孔子,你是英明的,是伟大的.当年诸子百家,竞相争鸣.而唯独你伴随着二千多年的历史流伟至今.你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将古代先哲的智慧播散到人间,让古老的神州大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让年轻一代的我们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而你的话也被人们敬奉为经典!

品你,有如畅游在智慧的海洋中,不断地吸取海洋的营养,滋润着我迷茫的心灵.你寥寥数笔,却教会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大胸襟;教会我“温故知新”的超凡脱俗的学习态度;教会我“不耻下问”的谦虚的人生信条;教会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好学精神.你的谆谆教诲有如一盏明灯,驱走黑暗,带我走向光明!

呵,有时品你也会觉得你很可爱,你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天真之处.但大多数时候你是位智者,将误入歧途的我们带回了正轨.

标签: 孔子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