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十三首,南园十三首(其五)的译文

文史通4年前历史故事知识1195

南园十三首(其五)的译文

身为男子为什么不跨上骏马,手执军刀?

奔赴疆场,建功立业,收复关山呢?

但是,自古封侯拜相,登上凌烟阁的。

又哪一个是像我这样的文弱书生呢?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223321.htm

南园十三首 其六的赏析

南园十三首(其六)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慨叹读书无用、怀才见弃,是这首绝句的命意所在。

诗的前两句描述艰苦的书斋生活,其中隐隐地流露出怨艾之情。首句说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此句诗意,好象有点自卑自贱,颇耐人寻绎。李贺向以文才自负,曾把自己比作“汉剑”,“自言汉剑当飞去”(《出城寄权璩、杨敬之》),抱负远大。可是,现实无情,使他处于“天荒地老无人识”(《致酒行》)的境地。“雕虫”之词出于李贺笔下,显然是愤激之辞。句中的“老”字用作动词,有终老纸笔之间的意思,包含着无限的辛酸。

次句用白描手法显现自己刻苦读书、发奋写作的情状:一弯残月,低映檐前,抬头望去,象是当帘挂着的玉弓;天将破晓,而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这里,诗人惨淡苦吟的精神和他那只有残月作伴的落寞悲凉的处境形成鲜明的比照,暗示性很强。

读书为何无用?有才学为何不能见用于世?三、四句遒劲悲怆,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忧愤情怀。“辽海”指东北边境,即唐河北道属地。从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全然无视朝廷的政令。唐宪宗曾多次派兵讨伐,屡战屡败,弄得天下疲惫,而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如故。国家多难,民不聊生,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一;由于战乱不已,朝廷重用武士,轻视儒生,以致斯文沦落,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二。末句的“文章”指代文士,实即作者自己。“哭秋风”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此与屈原的“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九章·悲回风》)颇有相似之处。时暗君昏则文章不显,这正是屈原之所以“悲回风”(按:“回风”即秋风)、李贺之所以“哭秋风”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比较含蓄深沉,在表现方法上也显得灵活多变。首句叙事兼言情,满腹牢骚通过一个“老”字倾吐出来,炼字的功夫极深。次句写景,亦即叙事、言情,它与首句相照应,活画出诗人勤奋的书斋生活和苦闷的内心世界。“玉弓”一词,暗点兵象,为“辽海”二句伏线,牵丝带笔,曲曲相关,见出文心之细。第三句只点明时间和地点,不言事(战事)而事自明,颇具含蓄之致。三、四两句若即若离,似断实续,结构得非常精巧;诗人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揭示了造成斯文沦落的社会根源,从而深化了主题,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和拼音是什么?

nán yuán shí sān shǒu qí wǔ

南园十三首·其五

táng:lǐ hè

唐:李贺

nán ér hé bú dài wú gōu

男儿何不带吴钩,

shōu qǔ guān shān wǔ shí zhōu

收取关山五十州。

qǐng jūn zàn shàng líng yān gé

请君暂上凌烟阁,

ruò gè shū shēng wàn h ù hóu

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十三首其六直译

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一弯残月,低映檐前,抬头望去,象是当帘挂着的玉弓;天将破晓,而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读书为何无用?有才学为何不能见用于世?唐宪宗曾多次派兵讨伐,屡战屡败,弄得天下疲惫,而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如故。国家多难,民不聊生,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一;由于战乱不已,朝廷重用武士,轻视儒生,以致斯文沦落,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二。末句的“文章”指代文士,实即作者自己。

《南园十三首(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一)》

原文如下: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全部注释

1.南园:李贺家乡福昌县的昌谷是个依山带水的地方,有南北二园,南园是李贺读书之处。

2.小白句:写花色红白相间。王琦注引梁昭明太子《十二月启》:"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

3.嫣香:指娇艳的花朵。

这首七绝表达了诗人(以美女比拟鲜花,赞其美艳,怜其红颜不永。或许其中寄寓着作者怀才不遇、感慨青春易逝)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体比兴,清新委婉。"小白长红越女腮"之句最为美艳活泼,具体可感而又耐人寻味。一般人写颜色常用深浅浓淡之类词汇加以修饰,此诗却用"小白长红",实在令人耳目一新。通感的运用也值得注意:写花香,人们通常用浓郁、幽淡、清新之类概念,这里却用"嫣香",感觉颇奇特。一般说姹紫嫣红,嫣然一笑等等,是视觉感受,但说"嫣香",则是以视觉写嗅觉,可谓奇思妙想。"嫁与春风不用媒"一句也是意味无穷之笔。风与花皆为旦偿测锻爻蹬诧拳超哗自然景物,用"嫁"字已觉活脱灵动,而"不用媒",则不知惜之?赏之?供参考。

南园十三首其五带拼音

nán yuán shí sān shǒu qí wǔ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 李贺 táng lǐ hè

男儿何不带吴钩,nán ér hé bú dài wú gōu

收取关山五十州。shōu qǔ guān shān wǔ shí zhōu

请君暂上凌烟阁, qǐng jūn zàn shàng líng yān gé

若个书生万户侯?ruò gè shū shēng wàn h ù hóu

南园十三首 其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雄心壮志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但此首不借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盖只是同时所作,拉杂汇编,不能以题目限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回答完毕!

南园十三首(其一)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南园十三首

作者:李贺

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2。

可怜日暮嫣香落3,嫁与春风不用媒。

全部注释

1.南园:李贺家乡福昌县的昌谷是个依山带水的地方,有南北二园,南园是李贺读书之处。

2.小白句:写花色红白相间。王琦注引梁昭明太子《十二月启》:"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

3.嫣香:指娇艳的花朵。

这首七绝以美女比拟鲜花,赞其美艳,怜其红颜不永。或许其中寄寓着作者怀才不遇、感慨青春易逝之意。全诗通体比兴,清新委婉。"小白长红越女腮" 之句最为美艳活泼,具体可感而又耐人寻味。一般人写颜色常用深浅浓淡之类词汇加以修饰,此诗却用"小白长红",实在令人耳目一新。通感的运用也值得注意:写花香,人们通常用浓郁、幽淡、清新之类概念,这里却用"嫣香",感觉颇奇特。一般说姹紫嫣红,嫣然一笑等等,是视觉感受,但说"嫣香",则是以视觉写嗅觉,可谓奇思妙想。"嫁与春风不用媒"一句也是意味无穷之笔。风与花皆为自然景物,用"嫁"字已觉活脱灵动,而"不用媒",则不知惜之?赏之?

标签: 译文三首